袁麗峰
【摘要】《微生物與免疫學基礎》是一門“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課程。許多中職校都普遍存在教學與生活脫離的現象,如何讓學生更好的在不知不覺中學會復雜枯燥的專業知識,開展生活化教學是一條有效的途徑。實踐證明,教學過程中教師將悟生活、備生活、授生活、反思生活穿插于專業知識當中,學生在教師的生活教學中領悟到知識有趣、知識有用、知識會用,是一種行而有效的生活化教學模式。同時,用生活的方法去“教書”去“學習”,在自然而然中實現知識的傳遞與應用,可以顯著提高教學的質量。
【關鍵詞】微生物 生活化教學 教學情境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7-0207-02
《微生物與免疫學基礎》是中等職業學校醫藥學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該課程的知識點涉及微生物學、免疫學和人體寄生蟲學三大基礎學科。微生物無處不在、無時不有、肉眼看不見,但生活中的面包饅頭、調味品、發霉腐敗現象、細菌及病毒性傳染病無不與微生物密切相關;生活在相同的環境中,為什么有些人容易患病有些人卻能保持健康,免疫系統在這里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寄生蟲病曾是嚴重影響人們身體健康的疾病;因而可以說《微生物與免疫學基礎》是一門“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課程。但許多中職校都普遍存在教學與生活脫離的現象,這不僅不利于學生對專業知識與技能的掌握,更影響學生專業知識的實際應用。因此,從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為出發點,注重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以改變教學與生活實際相脫離以致學生無法學以致用的教學現狀為目的,筆者嘗試在《微生物與免疫學基礎》課程中開展生活化教學實踐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教學環節中處處有“生活”,“生活”中處處用知識
《微生物與免疫學基礎》課程專業性強,現有教材內容均有一定的廣度和深度,雖與專業工作崗位結合的知識較多,但教材的編寫總是先于教學實施,因此教材內容缺乏時政新聞、實時臨床案例等與當下生活緊密聯系的課程資源,導致教學實施與當下生活脫離。要做到教學生活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將悟生活、備生活、授生活、反思生活穿插于專業知識當中,學生應在教師的生活教學中領悟到知識有趣、知識有用、知識會用,即教學環節中處處有“生活”,“生活”中處處用知識。
(一)“導入”生活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聯系生活現象導入教學,如“霉菌的顯微觀察”中青霉和曲霉的顯微結構區別是今后從事微生物檢驗工作判斷感染霉菌種類的基礎技能,微生物顯微結構抽象、無法用肉眼識別,單純的語言闡述顯得枯燥且無力,學生自然提不起興致學習,教師在上新課前可以用發霉的饅頭、發霉的玉米、發霉的筷子等生活經驗引起學生共鳴,接著導入一組數據證明黃曲霉能夠產生毒性是砒霜68倍的黃曲霉毒素,對人體危害極大,從而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啟迪學生思考如何鑒別霉菌,使學生把專業知識與生活應用聯系起來。
科學在日新月異的發展,社會熱點層出不窮,社會新聞熱點往往吸引著人們的眼球[1],2018年發生的問題疫苗事件引爆微信朋友圈,持續性的引發了各方面的社會熱點問題,教師可以將該社會熱點問題作為素材導入新課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此外,諸如血型測定的演示實驗、青霉素的發現史、幽門螺桿菌的發現史、日本血吸蟲引發的寄生蟲事件等均可以有效導入課堂,教師將專業知識中領悟到的生活現象、生活經驗備入課堂,導入新課,使得專業知識生活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大大提高。
(二)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探究理解新知
《微生物與免疫學基礎》課程中涉及的知識專業性強,生物個體及其細胞、器官、組織結構肉眼無法看見,抽象不可觀察,即使借助圖片、視頻等多媒體資源也難以將專業知識點陳述清楚。所幸的是課程中涉及的知識均與生活密切相關,教師在講授新課時若能積極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把生活中近期發生的真實案例作為素材,讓學生覺得有探究的欲望又有探究的意義,在生活中處處有知識,可以用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建立了學習信心,提高了學習的主動性。如在講授病原微生物之間的傳染時,首先可以結合2017年底至2018年初在全國范圍內爆發的流感,尤其結合本地醫院及院校中流感爆發情況進行講解,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件引起了學生對新知的探究欲望;接著,“傳染”這個專業名詞的解釋還可以結合日本731部隊侵華歷史事件,教師講述侵華日軍假借研究內容主要以研究防治疾病與飲水凈化為名,實則使用活體中國人、朝鮮人、聯軍戰俘進行生物武器與化學武器的效果實驗的歷史事件,激發學生愛國情緒的同時極大的調動了學生的探索欲望,再將關注點由鼠疫傳染轉移至流感傳染,最后總結至“傳染”的概念,這樣不僅引起了學生共鳴,且促進了學生對專業課程學習的極大興趣,實現了專業技能與生活的融貫。這樣,我們嘗試不以某種教條空洞的道理以及抽象的理論進行教學,而是遵循生活規律和教育規律,創設特定的生活情境,于自然而然中感召和觸動學生去學習新知[2]。
(三)課堂教學任務布置生活化作業,解決實際問題
知識的有效應用能鞏固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專業知識側重于將知識應用于生活生產。這時課后作業的形式就應該更為多樣,與生產實際更為貼近。如免疫系統中講授國家強制免疫計劃的相關知識后,以問題疫苗事件為開放式題目,要求班級學生分小組進行調查,以自己身邊兒童為調查對象或者入幼兒園調查,統計兒童預防接種證中一類疫苗接種情況,同時了解家長對國家推行強制疫苗注射的看法,小組制作PPT對調查對象、調查結果進行分析,結合專業知識進行匯報。這樣,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不僅加深了對國家強制免疫計劃專業知識的了解,還能夠有效提升專業應用能力及綜合分析能力。生活化的課外作業能夠促進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挖掘理解,吸引學生主動學習,以更為多樣的方式去鞏固知識,這樣課堂教學效果也必然得到了提升。
二、用生活的方法去“教書”去“學習”
人是社會的人,人時時刻刻無不與時俱進著。教與學也是一樣的,只有貼近生活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才能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學會知識、應用知識。
教學方法生活化包括了教學手段生活化和教學道具生活化。《微生物與免疫學基礎》是一門在實驗基礎上建立的專業課程,教學道具的使用應不限于單純的普通道具,如在學習細菌細胞壁組成這節課時,單純的視頻、圖片等傳統多媒體教學道具的展示雖能促進學生對結構的理解,但不足以讓學生理解透徹,即使課堂上理解了也難以牢固記憶,其中各類抗微生物藥對細胞壁破壞的作用機理是這堂課的教學難點,學生對該知識點的有效記憶時間不會超過10小時,我們嘗試將這堂理論課轉戰學校食堂,讓學生分組用面泥塑造細菌細胞壁結構,用不同的蔬菜連接抗微生物藥物作用位點,用生活的方式來學習一堂枯燥無味的理論課,將生活中的實物和知識結構形象地聯系起來,強化了他們的記憶。
教學是教與學雙方面共同作用的結果,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越來越受到重視,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應引導學生用生活的方式去學習,主動將生活與學習聯系起來,幫助學生更好地在生活中運用所學知識。學習方法的生活化可以包括學習習慣生活化、學習體會生活化、學習工具生活化等多個方面。以學習工具生活化為例,中職生上課玩手機的現象比比皆是,嚴重影響了課堂教學效果。我們不但不排斥學生上課開手機,反而鼓勵學生打開微信,實時關注微信群的動態,我們還建立了課程公眾號,定期發布國內外相關的新聞,將與學科相關的前沿信息傳遞給學生。不但消除了手機的不利影響,反而激發了學習興趣,極大地增加了學生的課堂參與性,使課堂真正由“教的課堂”轉變成“學的課堂”。
陶行知說過,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生活即教育[3]。《微生物與免疫學基礎》作為一門實用性的藥學專業基礎課程,必將從生活中來,最終回到生活中去,服務于生活生產。實踐證明,教學過程中教師將悟生活、備生活、授生活、反思生活穿插于專業知識當中,學生在教師的生活教學中領悟到知識有趣、知識有用、知識會用,是一種行而有效的生活化教學模式。同時,用生活的方法去“教書”去“學習”,在自然而然中實現知識的傳遞與應用,可以顯著提高教學的質量。
參考文獻:
[1]徐杲,施成良.中職醫用化學生活化教學的實踐探索[J].交流平臺,2016,(02):155-156.
[2]陳翠平.對中職化學實驗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新認識[J].中職教育,2012,(4):58-59.
[3]朱士華.陶行知教育思想引領下的職教專業課程再造[J].職業教育研究,2009,(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