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軍
摘 要:近年來,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語文學科作為傳承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肩負著重要使命。小學是學生進行系統學習的開端,是兒童的思想啟蒙發(fā)展最快的時期,也是學生求知欲最強、記憶力快速提升的階段,在此階段進行傳統文化滲透,培養(yǎng)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尤為關鍵。對什么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其與小學語文教學的關系如何、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效落實傳統文化的學習三個方面展開論述,以期讀者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與小學語文教學的關系有更為深入的認識。
關鍵詞:傳統文化;小學語文;傳承教學
一、什么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成果根本的創(chuàng)造力,是民族歷史上道德傳承、各種文化思想、精神觀念形態(tài)的總體。中華傳統文化是以老子道德文化為本體,以儒家、莊子、墨子的思想、道家文化為主體等多元文化融通和諧包容的實體系。張傷年先生在《中國文化概論》中認為“所謂傳統,不外是歷史上形成的、具有穩(wěn)定的組織結構和思想要素的、前后相繼的、至今仍然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審美情趣、道德風尚等深層文化的社會心理和行為習慣。”中華民族有上下5000年的歷史,在這綿長的五千年間,先人們在學習生活中積累了大量的寶貴文化與經驗,有些傳統文化已經不符合時代發(fā)展的規(guī)律,屬于糟粕性的東西,應將其摒棄,而有些傳統文化凝結著祖先的智慧結晶,需要我們繼續(xù)傳承下去,如四書五經等一些經典著作。
二、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與語文教學的關系
(一)優(yōu)秀傳統文化是語文教學的根
龐樸先生在專著《文化的民族性與時代性》中提出“傳統給現代化準備了基地,現代化的速度與高度,無不這樣那樣依賴于傳統的成就。從這個角度來看,又可以說傳統是現代化的助力,是財富。”語文教育家張志公先生在《傳統語文教育教材論》導言中說道:“語文教育的效果不理想,癥結何在呢?因素自然是多方面的。單從學術研究的這個角度來說,有一個非常重要之點,即,沒有足夠地重視傳統,正確地對待傳統。”由此可見,傳承傳統文化,對于當下的語文教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優(yōu)秀的傳統文化是語文教學的根源,唯有抓住了根源,才談得上好的教育。
(二)語文教學是傳統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
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是一項系統工程,而小學語文課程是這項復雜工程的基石。語文是基礎性學科,體現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其中工具性是指語文表達思想、開發(fā)思維、學習知識的功能,人文性是指語文陶冶審美情操、培養(yǎng)人文關懷、具有引領價值理想的功能,語文的這兩個特性也決定了其作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載體的必然性。
(三)小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滲透的現狀
曾有學者針對小學生如何看待傳統文化問題進行調研,結果發(fā)現57%的孩子對于中國傳統文化不了解,62%的學生不喜歡背誦古詩文,僅32%的學生在學校或校外接受傳統文化藝術如國畫、書法、民族樂器的專業(yè)訓練,62%的學生更喜歡過圣誕節(jié)等西方節(jié)日,僅有24%的學生喜歡閱讀中國傳統名著。該調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小學階段傳統文化教育的缺失問題。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很多學校都在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但不少都只是流于形式,這導致教師在教學上懈怠,故教學質量不高,缺乏趣味性,學生不僅不愿意學,對傳統文化更是提不起興趣。因而從學校的層面上真正重視對傳統文化的學習尤為重要。
三、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效落實傳統文化的學習
(一)符合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
筆者認為,教育要想取得好的成效,就要在正確的時間向學生呈現他們感興趣且能夠接受的知識。根據心理學家皮亞杰的兒童智力發(fā)展階段理論可知,處于小學階段的兒童處于具體運算階段,這個階段的兒童的思維雖然具有明顯的邏輯性,但還是缺乏抽象性,思維活動仍然局限于具體的事物及日常經驗,這就要求我們的傳統文化教學要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具有現實的意義且生動活潑,如在對小學低年級的學生進行三字經的教學時,可以采用講故事的教學方式,輔以適量生動形象的動畫,以最大程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也幫助他們學以致用。
維果斯基也曾提出過最近發(fā)展區(qū)的理論,認為學生具有兩種水平,一種是現在達到的水平,一種是經過他人的幫助可以達到的水平,這之間的區(qū)域就是最近發(fā)展區(qū),他提倡在進行教學時,學習的內容應處于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這便意味著傳統文化的教學要在學生能夠理解的范圍內,不能超出學生現有的理解、接受水平,切不可機械地進行記憶,這不僅僅學習效果不佳,更會降低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
(二)真正重視對傳統文化的學習
隨著傳統文化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很多學校都專門開設了學習傳統文化的校本課程,開展了不少圍繞傳統文化這個主題的活動,如經典誦讀、繪制傳統節(jié)日的手抄報等,但由于沒有持續(xù)有效的監(jiān)管機制,導致最終不少課程、活動都只是流于形式,活動一過便無人問津,看上去繁花似錦,然而學生并沒有領悟到那些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所在。因此真正重視傳統文化的學習,最重要的一點便是設置持續(xù)有效的監(jiān)督、管理機制,保證各項課程、活動順利進行的同時還要進行后續(xù)的追蹤調查,了解學生的實際收獲情況。
參考文獻:
[1]朱明.朱明中國流藝術展作品集[M].上海人民美術出版,2014.
[2]龐樸.文化的民族性與時代性[M].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1988.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