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政潭 孫微巍
[摘 要] 長久形成的城鄉二元結構體制和單薄農村經濟社會根底,加之氣候寒冷影響區域農業經濟,使黑龍江省貧困現象區別于其他省份。針對黑龍江省教育扶貧路徑存在“精準識別”與“精準幫扶”方面問題,同時也存在單一的教育扶貧所產生的正外部性及“搭便車”現象。成因在于扶貧的精準程度不足,操作有待完善,扶貧的成果缺乏綜合運用。基于教育扶貧視角,為黑龍江精準扶貧路徑提出新的對策與建議,即通過教育扶貧提升扶貧的精準程度,加大扶貧的基礎教育投資,增加扶貧的職業技術培訓,促進教育的公共服務建設。
[關鍵詞] 貧困;精準扶貧;路徑;教育扶貧
[中圖分類號] F7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6043(2018)09-0007-02
黑龍江省作為國家重點扶貧工作點之一,由于自然稟賦與經濟結構與其他貧困地區的不同,因此黑龍江省貧困狀況具有特殊性。實際調研中發現黑龍江省受城鄉二元結構體制和薄弱農村經濟社會基礎等因素影響,貧困情況存在數量多、面積大、平原特征顯著、連片式與插花式并存的特點。傳統扶貧路徑很難同時精準面對這些問題的綜合情況,教育扶貧以針對貧困地區人力資本角度進行長遠幫扶,因此探索教育扶貧路徑對于黑龍江省精準扶貧工作尤為重要。
一、黑龍江省教育扶貧進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精準識別”方面的問題
精準扶貧可以劃分為精準識別、精準幫扶、精準管理三個方面。“精準識別”即關于貧困戶或貧困家庭的識別,這是進行精準扶貧的基礎也是扶貧工作最重要的一步。教育扶貧對于精準程度存在較高要求,但結合近年黑龍江省典型貧困地區開展的教育扶貧成果,發現教育扶貧普遍存在精準不足情況。根據實際調研情況,總結出以下幾個黑龍江省教育扶貧路徑中主要存在的“精準識別”問題。
1.區域排斥。黑龍江省屬于平原地勢,因此貧困情況不僅有特殊的氣候因素影響,還因為地勢原因出現“插花貧困”現象。“集中連片”扶貧開發的理念從客觀上將部分“插花貧困”的貧困家庭排斥在精準識別范圍外。而貧困地區基礎教育幫扶,尤其是中小學基礎教育幫扶,受區域發展因素影響極大,區域排斥的現象對于該類型教育扶貧具有很大阻礙。
2.規模排斥。理想狀態下貧困人規模應完全基于科學標準識別出來的,而是非基于省級扶貧部門的測算再進行自上而下分配指標。因此,目前各地(市、州)、縣、鄉(鎮)獲得貧困村和貧困戶的指標數量未必與實際狀況相符。調研過程中6個典型縣均存在指標數量不匹配現象,部分貧困村出現指標顯著低于實際數量情況,屬于被政策“規模控制”被排斥在外。
3.識別排斥。識別排斥屬于一種主觀排斥,即縣級以下的扶貧識別工作過程中,將當地真正的貧困村、貧困戶主觀排斥在識別之外的情況。識別排斥存在惡意行為與過失行為兩種可能。惡意行為指的是負責或承擔精準識別工作的人員,為了個人利益或其他目的不嚴格執行政策制度要求,人為將貧困指標進行分配的現象。
(二)“精準幫扶”方面的問題
今年扶貧進入攻堅階段,從國家層面到省級層面針對減貧脫貧項目的投資持續增長。但是關于資金的使用與管理依然存在一些問題,關于教育幫扶項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需求排斥。由于不同的貧困家庭存在不同的貧困表現、貧困根源、貧困特點以及扶貧需求,甚至存在顯著的差異性,而精準幫扶根本工作就是針對貧困戶的具體情況提供幫扶措施。但是實際幫扶工作中,往往幫扶情況是很少甚至根本不考慮貧困戶的各種差異性,幫扶措施簡單化、淺顯化,不針對貧困問題深入分析,無法做到根本角度、高效角度進行減貧工作。
2.入門排斥。多數扶貧項目對于貧困戶的參與都有一定的入門要求,即常識中的“門檻高”,如較高的合作金額等,以至于貧困戶無法達到入門要求從而選擇放棄扶貧項目的幫扶,而能達到入門要求的更多是擁有承擔能力的非貧困戶,因此實際中常存在非貧困戶成為扶貧項目的受益者。
3.專業排斥。扶貧部門多把高新技術扶貧項目委托給當地技術部門實施,而技術部門拿到扶貧項目后,一般情況下都會按照產業項目進行操作。貧困戶往往不懂市場不懂專業技術,項目便只能尋找懂市場懂技術的“產業大戶”進行合作,而這些“產業大戶”不論能否將產業發展起來,貧困家庭農戶都無法接觸到扶貧項目的技術支持,也無法分享扶貧項目所帶來的利益。
(三)教育扶貧存在“搭便車”現象
教育扶貧具有公共產品性質,同時有較明顯的外部性。在調研過程中發現,單一的教育扶貧往往會因為其他扶貧成果的無法綜合運用而產生正外部性,導致人力資本的提升與地區產業結構不匹配,促進勞動力外流的情況。同時往往還出現“搭便車”現象,即非貧困戶甚至是相對富裕的家庭,虛報貧困后使用教育扶貧資源的現象。又由于識別排斥的情況在黑龍江省精準扶貧工作中長期存在,這種“搭便車”現象的發生幾率并不小。
二、黑龍江省教育扶貧存在問題的成因
(一)扶貧的精準程度不足
識別的精準程度將直接決定扶貧目標的明確與真實以及扶貧方式的選擇,而幫扶的精準程度會直接決定貧困的減貧效果與脫貧可能。但是在實際調查過程中,黑龍江省扶貧的精準程度仍然存在不足的現象。部分貧困戶因為種種原因被排斥在精準識別之外,而識別之內的貧困戶具體差異性也有可能無法被重視。
(二)實際操作有待完善
多數精準扶貧具體工作需要依靠地方政府或基層相關工作人員進行實地操作,往往扶貧項目、扶貧計劃的實施效果會和實際操作有直接的聯系。如何提高基層操作能力、加強基層管理效果都對黑龍江省扶貧工作有重要意義。精準扶貧不僅僅只有精準識別與精準幫扶,對于精準管理、精準審核以及反饋整理都需要同步提升。第一,基層工作人員的主觀或客觀失誤都影響片區扶貧效果,扶貧出現“以數據為本”,而非“以人為本”。第二,在操作層面上缺乏對于貧困考核機制要存在動態標準。第三,基層工作人員的相關培訓不足,缺乏系統化的工作方式甚至出現以公謀私的情況并不少見。
(三)扶貧的成果缺乏綜合運用
致貧減貧絕不是單一扶貧方式可以解決的,往往需要針對地域情況與貧困戶具體需求開展綜合性模式化扶貧。一套適用本地區并可以真正意義上讓貧困戶達到生活脫貧而非數據脫貧的扶貧模式是極具社會意義的。但實際情況中,常出現由于不同扶貧方式由不同部門負責,故而產生缺乏內部溝通造成扶貧成果缺乏綜合運用的情況。以教育扶貧為例,諸多貧困縣開展的教育扶貧工作集中精力于基本教育和職業培訓,產業扶貧卻將靶心瞄準農產品滯銷或新型農作物上,扶貧成果上缺乏溝通將導致人力資本提升和地區產業結構的不匹配,加重人力資本外流現象。雖然勞動力外流問題是受到很多因素的同時作用,但這種扶貧成果的缺乏綜合運用問題不得不加以重視。
三、黑龍江省教育扶貧對策與建議
(一)通過教育扶貧提高精準程度
通過教育扶貧加強識別的精準程度。通過教育扶貧切入扶貧過程中,降低排斥產生的幾率,加強識別的精準程度。第一,通過發展基礎教育采集地區貧困家庭分布情況。第二,提高地區人力資本提升貧困家庭脫貧觀念。第三,通過教育扶貧工作增加基層相關工作人員與貧困家庭的溝通。
通過教育扶貧完善幫扶的精準程度。通過教育扶貧,明確地區貧困戶的扶貧需求,進而分析不同貧困的貧困根源與貧困程度,針對扶貧需求與分析數據完善幫扶的精準程度。
綜合運用扶貧的成果提高精準程度。有效且具有長遠性的扶貧模式,需要多種扶貧方式的共同進步。以資源整合的思想進行扶貧成果的綜合運用既可以二次提升教育扶貧效果也可以改善教育扶貧的正外部性,緩解部分地區勞動力外流問題,避免貧困地區出現針對扶貧需求的項目卻無人匹配的情況。
(二)加大扶貧的基礎教育投資
加快發展貧困縣學前教育。黑龍江省近年來開展貧困地區學前教育幫扶已初見成效,但就全省范圍上分析,仍未形成城鄉覆蓋形勢。關于學前教育幫扶的體制制定、布局配置、辦學規范、師資團隊以及相應的軟硬件建設依舊需要加快進程。
擴大貧困縣高中教育資源。黑龍江省貧困地區中學教育資源分布不均現象明顯,尤其是高中階段的教育資源相對短缺問題嚴重。貧困地區高中存在教育同質化,學生無法接受到利于自身多樣化和個性化發展的教育。
加強貧困縣教師隊伍建設。發展教育扶貧的工作重心應是加強教師隊伍的建設,而鄉村教師隊伍是黑龍江省教育扶貧目前最大的短板之一。普遍存在學段結構、學科結構、年齡結構的失衡,同時貧困地區教育資源的匱乏也導致優秀教師流失嚴重,鄉村教師的培訓未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
(三)增加扶貧的職業技術培訓
因地制宜地發展職業教育。職業教育對區域教育扶貧具有見效快、門檻低的特點。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根本上應該注重發展因地制宜的職業教育。在精準扶貧過程中,不僅需要考慮提供教育扶貧,更需要仔細區分提供怎樣的教育扶貧。加大實用技術技能培訓力度,在資金使用上適當傾斜與支持,根據地區貧困人口實際需求情況與貧困背景,開展針對性的職業教育。
推進培訓相關的就業項目。當下貧困縣職業教育發展過程中面臨的一個顯著阻礙就是實習訓練與就業崗位供給不足。實習訓練的缺乏讓很多操作性的教學停留在理論層面,也會一定程度上影響學員的參與積極性。甚至出現而非貧困戶卻占用名額,產生教育扶貧的“搭便車”現象。
(四)促進教育的公共服務建設
建設教育扶貧大數據平臺。教育精準扶貧大數據平臺的建設將極大改善黑龍江省精準扶貧的識別精準度。通過搭建平臺,建立窗口,整理黑龍江省教育數據,包括教育需求及當地教育資源情況等。一是可以通過數據上的收集進而為分析貧困地區教育發展作基礎,二是利用數據平臺可以直觀了解教育扶貧對象及其現狀、所接受扶貧措施與效果等信息。
提供均等的教育公共服務。貧困縣留守兒童、進城務工子女、殘疾兒童及殘疾家庭子女等教育弱勢群體的教育公共服務一直都是扶貧工作的重點工作。貧困縣留守兒童數量仍然較多,隔代撫養現象普遍,留守兒童缺少關愛與交流,貧困地區理想教育缺失現象嚴重,進程務工子女隨遷入學難的問題也依舊存在。殘疾兒童的康復及心理疏導工作也急需加強。
[參考文獻]
[1]官學清,劉伯根,管群,徐曉蘭,章勛,宏許鵬.關于精準扶貧與金融扶貧的若干對策建議——中央黨校中青班調研組赴四川省巴中市、達州市調研報告[J].中國經貿導刊,2017(3):51-54.
[2]黃輝,精準脫貧戰略下的圖書館文化扶貧精準識別、幫扶與機制創新研究[J].圖書情報知識,2017(1):49-55.
[3]陳恩倫,陳亮,教育信息化觀照下的貧困地區教育精準扶貧模式探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7(3):58-62.
[4]汪基德,劉煒辰,劉革.臺灣“偏鄉地區中小學網絡課業輔導服務計劃”及其對教育精準扶貧的啟示[J].電化教育研究,2017(2):66-72.
[5]莫光輝,精準扶貧:貧困治理的價值之維與實踐突破——精準扶貧績效提升機制系列研究之五[J].改革與戰略,2017(2):76-81.
[6]杜國明,馮悅,楊園園,黑龍江省農村貧困地域特征與精準扶貧策略研究[J].農業經濟與管理,2016(6):5-14.
[7]任超,袁明寶.分類治理:精準扶貧政策的實踐困境與重點方向——以湖北秭歸縣為例[J].北京社會科學,2017(1):100-108.
[責任編輯:趙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