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弘皓
摘 要:初中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令其終身受益,但是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如果能從初中起始年級開始,有意識、有計劃地引導,學生就容易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基于此,就班主任在學生習慣養成方面的指導作用進行了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起始年級;學習習慣;養成教育
心理學家洛克說:“世界上最可怕的力量是習慣,世界上最寶貴的財富也是習慣。”所以習慣的養成對于起始年級的中學生來說是意義深遠的。對于學校教育來說,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養成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靈魂和核心,也是學校德育建設的良好切入點。從學生入學伊始,就以學生健康成長為目的,從規范、細節抓起,循序漸進地進行學習習慣養成教育,就會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下面就我在班級管理中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談幾點體會。
一、用制度規范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常言道“習慣成自然,自然成性格,性格定終身”。可見良好的習慣培養對學生健康的成長和以后的發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從小學升入初中的學生,由于環境的改變,他們都有強烈的新鮮感,都希望在新的環境中展現自己。這個時候正是樹立正確的學習習慣,力求用制度約束學生的不良行為的好時機。作為班主任,應該明確地將班級管理意圖及學習習慣要求清楚地告訴學生,指出學生在日常學習中哪些行為是對的,哪些是不該做的。同時建立班級的自主管理隊伍,把班級管理的權利交給學生,給他們充分的自信。
比如在培養課前準備、專心上課的習慣方面,要求學生上課前提前按課表做好課前準備,將課本、學案、文具在桌面放好。在課堂上集中注意力,專心聽教師講解,認真聽同學發言,抓住重點、難點做好筆記。教師首先引導班干部針對這些方面制訂班規,在班規的大方向下各個小組制訂自己的組規,每天的值日組長紀錄小組成員在課前準備、專心上課方面的加減分。每周根據各組學生的分數評選“優良習慣組”,每月向年級推送“示范小組”。通過制度規范和榜樣的引領作用將良好的習慣深深根植在學生的心中。
二、用小組合作發揮學生在養成教育中的主體地位
新課程倡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和興趣,為學生提供展示自我和互助的舞臺,有助于學生建立良好和諧的人際關系。而一個健康、積極、向上的集體意味著賦予了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機會,學生之間的互相幫助、互相支持、共同進步有時比教師的教育發揮的作用更大。自我教育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從而主動提升自己。
本人在教學實踐中積極使用小組合作學習,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我發現合作學習發揮了學生在養成教育中的主體作用,原來不愛說話的學生也能主動參與討論了;學習態度差的學生主動在問問題了;一些優生帶領他們的小組在討論、講解中產生了更多的創新思維。究其原因就是學生之間的學習交流和思想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學記》中說“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他們之間的互幫互學、開展討論,甚至爭辯,就是互相啟迪,促進思維發展的過程。作為教師,將自己的教學和學生的自我教育結合起來,那么學習習慣養成教育將結出累累碩果。
三、用教師的引導與教育帶動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作為一名教師,一言一行都直接影響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一方面教師要用愛影響教育學生,用真誠架起溝通師生情感的橋梁,及時、有針對性地對學生展開教育。另一方面教師要嚴格要求自己,讓學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比如建立“錯題本”就是一種很好的學習習慣,但是設立一個本子容易,要求學生每天堅持登記錯題的同時,教師也要不斷地檢查錯題本,引導學生寫錯題題析。對于寫得不深刻、馬虎了事的學生要及時跟進。只有一個月、一年、三年的堅持才能讓“錯題本”變成“錯題集”,才能讓好的學習習慣伴隨學生在未來的學習道路上走得更遠、更穩。
四、用家長的參與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
為了確保學校的習慣養成教育能夠取得更好的成效,我在班級管理中堅持調動家長的積極性,讓家長盡可能多地參與到養成教育中,形成學校、家庭教育合力。家庭教育在學生學習養成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構建一個有利于形成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家庭教育環境是我和家長們討論得最多的一個話題。
我在班會時間,會和學生一起探討在家中學習時應該有哪些好習慣,比如“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一方面強調作業的目的是鞏固所學的知識,是培養獨立思考能力。不是為了給老師交差,也不是為了應付家長,并且拿一些作業馬虎、拖沓的學生做例子。同時也提倡完成一些閱讀類或者實踐操作類的作業,將學習的內容運用到生活當中;另一方面利用家長會、班級家委會等場合,對家長進行定期培訓,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并利用校訊通、QQ群等工具使家長及時了解學校情況,有針對性地教育孩子。這對于家校合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會產生較好的效果。
對于中學起始年級的學生,習慣教育是一個嶄新的開始。因此,習慣教育要循序漸進,讓學生認準一個正確的目標,并且努力朝著這個方向前進,只要堅持不懈,就會養成良好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