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忠民
摘 要: “互聯網+”背景下,教育信息化的多樣性對傳統高職教育從業者提出了新的挑戰,本文從分析數字環境下成長的高職學生學習行為習慣出發,提出了翻轉課堂實施的必要性,并從多個維度闡述了翻轉課堂的實施解決目前高職課堂教學困境的作用和意義。
關鍵詞: 高職教育 翻轉課堂 “互聯網+”
一、“互聯網+”背景下,教育信息化的多樣性對傳統高職教育從業者提出了新的挑戰
伴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互聯網進入各個傳統行業,促成各個傳統行業不斷改造、升級和創新。“互聯網+”下的各種技術應用不僅改變了人們的日常生活,而且滲透到了各行各業,對于教育行業的變革起到了強有力的助推作用。互聯網技術不僅把設備帶入傳統教室,而且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正悄悄改變教育模式。
“互聯網+”教育是借用利用相關互聯網技術手段,在分析教育的本質是幫助學生探索未知領域世界,在此基礎上實施的綜合性教育實踐活動,其中典型的翻轉課堂在高等職業院校的應用實踐,便是“互聯網+教育”的結果。
二、伴隨網絡技術成長起來的高職學生群體特征需要創新的學習模式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青少年對于全新信息技術的掌握有著驚人的自學能力。
在20世紀90年代,英國一位教育技術學教授在印度最平窮的市區,做了一個被稱為“墻上的洞”的項目,該項目揭示了兒童在沒有任何教師指導的情況下,通過自由探索,伙伴共同學習,完全具備使用互聯網工具的能力,并進一步形成了在數字化環境下“微侵入式教育”的理念。
著名公益講座TED有一期的演講者是一位年僅11歲的小男孩,該男孩完全是通過開放網絡學習資源,自己學會如何利用iPhone軟件開發工具包開發了一款叫作“地球運勢”的應用。這個小男孩在TED演講中提出:“在科技方面,現在的學生通常比老師多了解那么一點,我們的應用軟件就是資源,做教育的人應該認識到這些資源并加以利用。”
加拿大社會學家坦普斯在《網絡一代的成長》中寫道:“伴隨著數字化媒體成長起米的網絡一代,將會改變未來人類社會的觀念。現在我們所處的是一個以廣播模式為主的世界,但是這些‘網絡一代的孩子們的生活、學習、娛樂、工作將使社會的環境更開放、互動和理性。他們在孩子時所掌握的東西將會影響一輩子的生活狀態。”
高職學生群體同屬于數字化成長的一代,針對他們的教育必然著重于如何學習,互聯網技術融入高職課程不僅是“既成事實”,而且會隨著翻轉課堂的廣泛應用,讓互聯網技術成為高職學生學習環境的天然組成部分,正因為如此,作為高職教育的從業者不得不為數字化一代提供更容易被他們接受的數字化學習及更好的學習方式。
三、現行環境下高職課程教學的困境
(一)傳統教學模式教師授課面臨困惑
隨著近些年高等職業教育高速的發展,高職在校群體已經占據了高等教育群體的一半以上,面對高職學生群體的激增,高職教師普遍面臨授課的困惑。在高職學校層面,學校為了提高學校綜合排名,鼓勵教師多搞科研,搞職業技能競賽,忽視課堂教學這一基本環節,針對課堂教學質量獎勵機制很缺乏,這就造成了高職教師無法靜心研究課堂教學。
(二)傳統教學模式無法提高高職學生學習動力
大部分高職學生是應試填鴨式教育的產物,部分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通過高強度的作業,在高考最終的目標壓力逼迫下學習,并不具備大學期間應具備的自我管理和自主學習的能力。高職學生群體更是如此,因此這些學生進入大學以后,沒有了中學時期周考、月考的壓力,加上大學專業課程的作業非常少,大部分高職學生慢慢形成了享樂式學習狀態。在大部分大學傳統課堂上,現狀基本上是三分之一的學生睡覺,三分之一的學生玩手機,一部分同學神游,僅有部分同學能進入學習狀態。在這種狀況下,高職老師僅能通過課堂提問、上課點名與學生產生有限的互動,如果教師還是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就很難真正喚醒這些處于游離狀態的學生。
(三)傳統教學模式的評價體系單一
部分高職學校的課程評價體系還是依賴傳統的卷面考試的模式,這種評價體系是建立在“考”的基礎之上的,考試內容局限于認知知識的記憶性考核,而忽視職業教育中職業技能的考核,無法反映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實踐能力、思維能力和綜合分析問題能力的水平,這種以知識記憶為考試目的的傳統考試形式,更容易讓學生走考試的捷徑,一般學生只要在備考階段完成突擊復習即可順利通過考試,這樣更加劇了學生對課堂學習的排斥,降低了教學的實效性。
四、面向高職群體的翻轉課堂應用的作用和意義
(一)促進高職學生學習觀念的更新
開放的互聯網提供了豐富的教育資源,比如全球知名的各大幕課平臺、知名學府的開放學院、各個收費型學習社群,這些資源可以讓學習者跨越地域和時間的阻礙,通過網絡便利地獲取各種學科和各種層次的資源,便利地與有共同學習需求的人進行廣泛的交流和對話。
在開放的互聯網上,學生可以很容易找到某個專業領域的大師,并通過主動學習大師的視頻、講座或者大師的學習社群,成為新的一種師生關系,這時不再需要學校、封閉的教室和學校圍墻這一傳統教育中的封閉系統,極大地拓寬有求知欲望的高職學生群體獲取知識和技能的途徑與范圍。
(二)促進高職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突變
面向高職學生群體的翻轉課堂設計可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分層教學”。每位學生知識結構和學習能力都有所區別,比如《搜索引擎營銷》課程體系中,有網絡基礎部分的知識,有部分學生在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當中接受了這些基礎知識,也有農村來的學生電腦操作還不是很熟練。如果采用傳統的教學系統,就必須把網絡基礎部分作為教學內容進行無差異教學,這樣就無法激發已經掌握這部分知識的學生的學習這門課程的興趣,也會影響整個課程的教學進度。如果采用“翻轉課堂”形式,參與課程學習的每位同學都可以按自己的速度學習,這樣學習能力強的、基礎不錯的學生可以跳過基礎部分,繼續學習更難的課程內容,基礎知識不足、學習能力比較弱的學生則可以從基礎知識開始,循序漸進,通過課后反復觀看視頻知識講解,課間積極和同學互動或者尋求教師的幫助,最終扎實系統地完成學業任務。
翻轉課堂的應用只是把傳播知識的途徑進行了“翻轉”。通過“幕課”把知識傳授的過程放在開放的網絡,讓學習者可以自主選擇認為最適合的方式接受新知識;在學校的翻轉課堂實踐,把外在知識像學習者內化的過程還是在有約束條件的傳統教室進行,這樣可以方便學生之間的交流,讓大部分學習者在有效的監督機制下完成內化,而不完全依賴學習者的自我驅動力,從而提高整體學習效率。
(三)促進師生在教學過程中角色的轉變
在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承擔了很多角色,他們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還是課堂的組織者、學習的監督者、課程的設計者,大部分教師很難完美演繹這幾個角色,這也是傳統課堂先有出彩課程的原因之一。翻轉課堂的實踐,教師的主要角色變成了課程的設計者和學習的推動者。從課程組織來看,教師可以組織更好的知識資源,比如專業領域的專家講座,高質量的微課,豐富的相關學習資料。從學習推進者來看,教師可以利用各類慕課平臺提供的各種在線個性化考評和學習路徑記錄系統,隨之關注每個學習個體的學習狀態,在學生遇到學習困難時,教師可以隨時提供個性化的支持,幫助學生順利完成各項學習任務,實現學習目標。
“翻轉課堂”的實踐證明,翻轉課堂不僅是簡單地看視屏的課程,而是有活力并且需要學生高度參與的課堂。學生除了可以個性化設定自己的學習進度、學習內容和學習量以外,在整個“翻轉課堂”中,學生并非完全獨立學習。在技術支持下進行協作學習環境中,學生需要根據學習內容反復與同學、教師交互,以擴展和創造深度的知識。學習者的作業互評也屬于翻轉課堂中的一個重要模塊,通過點評其他同學作業,學生不僅可以再一次回顧所學知識,還可以借鑒他人作業的優點,促進自己進步。因此,“翻轉課堂”是一個構建深度知識的課堂,這個課堂的主角是學生而不是教師。
綜上所述,翻轉課堂在高職教學中的應用,不僅讓教學更適應外部教學環境的變化,更主要的目的是重構教學模式,讓學生成為學習主體,讓教師專注于課程的設計和改進,讓整個翻轉課堂教學在應用中不斷優化,最終達成教學過程鏈的所有參與者共贏的局面。
參考文獻:
[1]老松楊,江小平,老明瑞.后IT時代MOOC對高等教育的影響[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13(3):6-8.
[2]曾貞.反轉教學的特征,實踐及問題[J].中國電化教育,2012(7):114-117.
[3]寧本濤“.翻轉課堂”的基本圖景與問題審視[J].現代教育技術,2014(12):64-69.
[4]趙興龍.翻轉課堂中知識內化過程及教學模式設計[J].現代遠程教育雜志,2014(2):5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