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信息社會的發展對學生信息素養的要求越來越高,對信息技術教學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將核心素養更好地融合到中學信息技術課堂,優化課堂教學,這是作者在教研過程中一直在思考的問題。文章重點分析信息技術教學現存的主要問題,聚焦核心素養,優化課堂教學,在優化中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方面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議。
關鍵詞:核心素養;中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67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8-04-02
課題項目:本文是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6年立項課題“核心素養視角下中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優化的實踐探索”(FJJKXB16-526)成果。
作者簡介:陳金燦(1983—),男,福建永春人,一級教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小學信息技術教科研。
一、前言
隨著信息技術應用的日益普及,信息技術教育也發生了巨大變化,關注點從技能操作轉向思維訓練,注重信息素養的培養,信息技術課程蘊含的價值越來越重要,其表現形式更加多樣化。培養學生信息素養是中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主要宗旨。課堂教學緊緊圍繞信息技術學科核心素養,通過豐富多樣的任務情境,鼓勵學生建構信息化情境,體驗信息技術環境支持下的共享、合作與對話。
二、信息技術教學現存的主要問題
1.重知識的灌輸,輕能力的培養
偏重操作技能的訓練,忽略了對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成為中學信息技術教師課堂教學的通病。教師不能根據學習的主題與其他學科的內容有效整合,學生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學習的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培養。
2.重結果的評價,輕過程的評價
在學生課堂學習評價方面,信息技術教學還缺乏行之有效的考核標準和較為健全的考核制度。當前,教師更多地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和任務完成的情況,較少或者幾乎沒有關注學生學習過程的反饋,對學習困難的學生就更沒有關注,導致部分學生很少有機會表現自己,在意識上對學習容易產生排斥。
3.重認知的塑造,輕情感的培養
在教學中教師往往會把學生看成“物”而非“人”,忽略了教學的重心和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在課堂上,學生很容易掌握操作技能,但很難把操作技能遷移到思維能力,利用計算思維來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方法不多。這也是信息技術課程一直強調要注重培養學生信息素養的原因所在。
三、聚焦核心素養,優化課堂教學
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主要靠課堂教學來完成,教師要從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組織形式等方面加強研究,在學科核心素養提升的情況下,改進教學,改變課堂,具體培育學科的核心素養,形成可模仿和可借鑒的方法和策略。
1.優化教學目標的確立和落實
教師以“培養學生終身學習能力和可持續發展需要的內在動力”為總體目標,遵循以信息技術學科核心素養為主,兼顧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原則,確立課程教學目標。以知識與技能目標的確立為例,指向核心素養的教學目標,對于知識點不是一味地要求學生掌握某一種固定的操作方式,而是強調利用技術解決一系列問題,要求學生系統地掌握知識,既能靈活地把知識運用到具體的問題當中,又能適當地將知識內分解,分散運用。同時,教師要一直關注目標的落實,從關注“知識點的落實”轉向關注“提升學科核心素養”;從關注“怎么教”轉向關注學生“怎樣學”。
2.優化教材等學習資源的使用
教材與教學內容的統籌設計,有利于學生信息技術學科核心素養的逐漸形成。只有準確地把握教材,才能跳出教材談教學。每位教師通覽教材,理清課程整體脈絡,從學科特征與深層價值角度出發,按照課程知識的內在結構重新整合教學內容,使孤立的知識成為具有一定邏輯關系的相對獨立的知識模塊,系統地將知識教授給學生,讓學生感受到知識的系統性和邏輯性;模塊學習完成后,要基于需求,以主題任務或項目活動的方式為每個模塊設計綜合實踐活動,通過綜合實踐活動,鞏固所學,同時也引導學生體會知識的相對獨立性和相互依賴。
3.優化教學模式和學習過程
在教學的組織上,教師要進一步優化教學模式,積極營造敢于質疑、自主創新、勇于探究的良好氛圍,引導學生圍繞“核心基礎”展開充分思考與探究、交流與討論,促進學生深度思維的發展。一方面,教師要引導學生有效參與教學過程。當學生新舊認知有沖突時,要設計恰當而關鍵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有效參與教學過程,在有效參與中解決核心內容中的關鍵問題。另一方面,教師要引導學生開展深度探究。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根據學習主題的任務深入探究性學習活動,讓學生大膽展示自己對問題解決方法的理解,展示自己的思路,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和機會就不同的方法展開討論和爭論。
具體而言,中學教師以微項目方式組織教學,以學生為中心,引導學生主動學習,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開展學習與探究,要求學生在獲得知識和技能的過程中,不斷關注任務完成的過程中有哪些不足和需要改進的問題。
4.豐富信息技術課程內容體系
現行信息技術教材的教學內容,在培養學生計算思維方面還存在一定的不足,教材相對老化,教學內容比較單薄。為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計算與創新思維,豐富信息技術課程體系,各學校應根據學校實際,圍繞信息技術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與發展,開展信息技術創新課程的實踐與探索,在完成既定教學內容的基礎上,可以嘗試選擇合適的可視化編程工具,如Scratch、Arduino等,將編程引入課堂,將分支、循環、過程等思維方式應用到解決各種實際問題中,以有效培養學生的計算思維。
四、優化信息技術教學的合理化建議
1.注重應用,培養能力
教師應注重講清思路,標示清晰的操作步驟,理清來龍去脈,滲透處理問題的基本方法。學生掌握基本要領后,要能舉一反三、自主遷移、觸類旁通,完成同一類型的學習任務,提升自主學習能力。同時,我們力求通過總結規律,使學生能夠完成從特殊到一般的過渡,培養他們思維的靈活性與廣闊性,還要讓學生有獨立思考的空間和時間,更要注意語言表達的科學性和啟發性,探索進一步擴展的余地。
2.優化過程,滲透思想
信息技術操作技能的掌握是日積月累的過程,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們可有意分散難點,合理編排、優化整合,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合理安排學習順序,并科學滲透、融合相關的思維模式和方法。對于難度較高的知識重點,我們首先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積累一定的知識能力后,在教師的指導下,對知識的難點再進行總結和提煉,讓學生對知識的三維目標有一個循序漸進、迂回反復的上升過程。
3.多元評價,有效激勵
教師應及時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及成果給予積極的反饋,并從多方面、多層次、多角度對學生進行正面評價,做到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的有機結合;同時選擇恰當的時機,采用學生自評、生生互評、師評等多種形式的評價方式。評價應以培養學生信息素養為指向,及時發現、挖掘學生的閃光點,善于運用準確精練的話語或恰當的體態語言等方式來激勵、評價學生。
五、結語
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不是重起爐灶,而是對學科素質教育的進一步深化,信息技術教師要進一步提高認識,明確目標,在繼承與創新中不斷深化課程改革、改進與完善學科教學,從而有效推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和提升,感受信息技術的變化帶來的影響,培養學生信息時代的社會責任感和網絡道德,提升學生的信息意識和計算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蘇耀忠,郝新春.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特點及對教學的啟示[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8(20):11-13.
[2]以信息技術應用為主線,注重培養信息能力——兼談人教版高級中學教科書《信息技術》[EB/OL].http://www.etc.edu.cn/articledigest10/yi-xinxi.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