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遠明
摘要:小學數學新課改強調,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充分結合他們的生活經驗、認知水平,積極構建各種有益的教學情境,為學生創造更多數學活動的平臺,旨在不斷培養小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幫助他們進一步養成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良好習慣。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也認為,學習是學生自主發揮主觀能動性的一種建構活動。因此教師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應當靈活設計一定的教學情境,幫助學生運用原有的經驗和知識去同化現在所要學習的新知識,從而實現優質高效的小學數學課堂。
關鍵詞:小學數學;情境教學;數學教學
情境教學法,是指教師緊扣學情實際和教材內容,通過創設富有情緒色彩的、形象而生動的場景,以不斷培養學生的求知欲,促進學生獲取豐富的情感體驗,從而強化學生理解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小學數學新課標指出,教師要善于挖掘現實生活中的有效情境,幫助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積極主動地去感悟和理解數學知識。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實踐中,要主動順應新課標要求,靈活構建多種有效的教學情境,是提高小學數學課堂質量的一項重要舉措。
1.精心設計游戲情境,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在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游戲向來都是他們比較喜歡的、樂意參與的一項活動。特別是教師把一些新鮮的、較為有趣的事物融合到教學游戲活動中,能助幫助學生較深刻地理解數學中抽象的概念或其他知識,更加能夠引起他們極大的學習興趣,營造出濃厚的課堂氛圍。因此教師如果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精心設計恰當的教學情境,并穿插一些游戲活動,這樣的課堂教學更能得到小學生的喜歡,有助于進一步培養學生對數學科的興趣,有效激發他們的學習潛能,從而使他們越來越喜歡數學課。比如,在教學三年級上冊《千克、克》有關內容時,可能涉及到千克和克的概念,如果教師純粹講解這兩個概念,小學生對這些數學概念的理解就比較模糊。于是,教師可以準備一些不同種類的水果和一臺電子秤作為教具,幫助學生理解這些數學概念。學生們看著老師準備了那么多的東西,肯定會產生一種好奇心理。因此教師在上課時講解了千克和克的概念以后,可以設計游戲活動來幫助學生理解概念,先組織孩子們自己上來稱一下自己的體重,接著讓他們嘗試稱蘋果。這樣,他們就能大概了解千克和克的概念了。最后教師還可以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讓他們在組內成員之間相互猜測對方的體重,或者水果的重量,誰猜的值最接近,誰就可以得到那個水果。通過設計這樣的游戲,學生們在猜測中反復運用千克和克,讓他們在輕松愉悅的情境中加深對這節課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同時還增強了學習興趣。
2.積極創設操作情境,引導學生主動參與。
玻亞利認為,由學生自己去發現、掌握的知識,才是最佳獲取知識的途徑。只有對這種發現,對其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規律、性質和內在聯系。然而這種發現往往需要學生用眼觀察、動手操作、動腦思考來獲取。因此在課堂教學實踐中,特別是講授新的知識點時,教師要為學生提供一些必要的思維材料,恰當設置一些學生動手操作的情境,引導學生通過已有的知識和技能,充分調動他們的多種感覺器官,協同參與到新知識的探究。比如,在教學五年級上冊《梯形的面積》這篇課時,教師不能僅依靠機械地講解,而是要設計一個讓學生動手操作的情境,讓學生在課前準備一些比普通紙較硬的紙片,并要求他們剪出大小完全相同的兩個梯形來。當學生把梯形剪好以后,讓學生分組檢查各自剪的情況。接著教師設問:“哪位同學能夠利用手中的紙板,把它們轉化成咱們前面學過的圖形?”學生們個個積極擺拼。然后教師又問:“根據現在拼的圖形的底、高與面,你能找出與其中一個梯形的底、高與面的關系嗎?”學生們通過用眼觀察,借助在大腦中已形成的表象,當教師水到渠成把梯形的計算公式推導出來時,他們在動手操作過程中,也能夠更加牢固地掌握新知識。
3.巧妙利用生活情境,打造魅力高效課堂。
數學課本中的很多知識,是與我們的現實生活有密切聯系的,不可能離開現實生活而單獨存在。《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提出:數學教學需要一定的數學活動為支撐,是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共同作用的過程。因此數學教學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需要符合學生實際,以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水平為依據,巧妙利用生活情境,讓學生感悟到數學在現實生活中具有的應用價值,把數學中抽象化的知識轉變為具體化的知識。比如,在教學二年級上冊《認識人民幣》有關內容時,教師在引入新課時,不妨從小學生的現實生活出發,創設一些生活化的教學情境。教師可以先準備一件生活中常見的物品,讓學生猜一猜要花多少錢來買。隨后教師順勢向學生提出問題: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哪些地方要使用錢。他們個個各抒己見,探索欲望隨即被激發起來了。教師通過設計生活化的教學情境,讓數學教材中抽象的知識具體化,不僅降低了學生學習數學的難度,還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促使數學課堂煥發無窮的魅力。
4.科學創設問題情境,推進啟發式教學。
創設問題情境是激發學生思維的重要舉措,也是引導學生自主參與課堂教學的有效途徑。教師需要科學設計適合學生的問題情境,把數學問題蘊涵于情境中去,能夠有效促使學生更加主動發現問題,從而不斷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當然,還要注重培養學生敢于質疑。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通常而言,思維是從疑問中來。如果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有疑問,自然就會產生求知的欲望。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創設一些與本節課內容有關的問題,由淺入深啟發學生積極思維,鼓勵學生敢于質疑,自主進行探究,從而獲取更多的新知識。
新課改以來,情境教學法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作為一種頗受教師和學生青睞的教學模式,有助于營造濃厚課堂氛圍,促進小學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數學知識。因此在教學中,數學教師務必要深刻吃透教材,全面鉆研教法,靈活設計并運用多種不同的教學情境,促使孩子們更加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數學課堂教學來,讓他們在情境教學中又好又快地理解數學知識,不斷提高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金成淑.小學數學構建情景教學的對策研究[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3).
[2]李友益.創設有效情境,提高小學數學課堂實效[J].學周刊,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