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琦
摘 要:小學數學是學生接觸數學、認識數學的初級階段,它在整個小學教育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位置。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化和改革,小學數學教育也從最初的教授學生數學知識,轉變為培養學生從數學的角度看問題,用數學的思維去解決問題的嶄新階段。
關鍵詞:小學數學;多元化;數學思維
小學數學作為小學教育的重要階段,承載著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數學思維,提高學科素養的重擔。如何讓學生愛上數學,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讓他們學以致用,進而提升他們的綜合素養,本文給出一些策略。
一、用生活中出現的問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數學是一項實用性很強的學科,它來源于生活,也將在生活中得到運用。我們日常生活中也經常有需要數學的時候,大到科技領域,小到日常生活,數學的運用隨處可見。所以教師可以將一些生活中常見的數學運用拿到課堂教學上來,以此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拿二年級上冊“認識時間”來說吧,我在上課之初,先問了學生一個問題:“你們早上都幾點出門啊?”學生開始踴躍回答了起來,并且提供了很多的答案。“那你們出門的時間在鐘表上是怎么顯示的啊?”我接著問。學生搖搖頭,說不出來。“那你們想不想知道?”我接著問道,“想知道。”學生一邊迫切地回答我的問題,一邊用求知的眼神看著我,我點點頭,翻開書,開始了關于時間的后續教學。
二、采用游戲教學法,提高學生的參與性
游戲歷來是最受小學生歡迎的,他們很擅長從游戲中找到快樂,并且樂于把游戲中的快樂進行分享。所以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該將一些知識融入一些游戲的元素,讓學生在游戲中學到知識,寓教于樂。比如說在教授一年級下冊“認識人民幣”的時候,我在上課之初就將一些生活中常見的物品擺放在了課堂上,并且用紅色的筆在物品上標識出價格,隨后我又將一些道具人民幣發給學生,接著便對人民幣進行了簡單的介紹教學,待學生對人民幣有了基礎的了解之后,我便讓學生拿著這些“錢”來我這里買東西,讓他們在應用中加深對于人民幣相關知識的了解,能夠學以致用。
三、利用信息化教學,提高教學效率
隨著電腦和網絡的不斷普及,以多媒體和電腦為主體的信息化教學早已走進了小學教育的課堂,成為小學課堂教學的重要教學手段之一。它不僅可以呈現給學生立體直觀的圖像,它還能將一些抽象的概念具體化,把一些難以理解的圖形變化用數字模擬的方式展現出來,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所以這種教學方式深受教師和學生的喜愛。比如在教授六年級下冊“圓柱與圓錐”的時候,為了讓大家對于圓柱和圓錐的面積和體積有一個清晰的認識,我用數字分別模擬了一個圓柱和圓錐,并且通過不用的方向的旋轉加強學生對于圓柱和圓錐的理解,便于他們明白如何求取兩個圖形的面積和體積。
四、采取分組合作的方式,促進學生獨立思考,激發他們進行自主探究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化,單純的教授學生簡單的數學知識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新時代要求為我們一定要采取新的教學手段和思路,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進行自主學習和探究。而在諸多的教學法之中,小組合作學習法則剛好符合了這個要求。小組合作學習法是指教師將不同能力和特點的學生分為幾個小組,讓他們在小組內對新的知識點進行推敲和論證,在相互研究和探討之中,得到正確的答案和學會相關的知識點。這種相互探討的過程,不僅可以讓優秀的學生充分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還能讓其他學生看到自己的不足和缺點,從而揚長補短。比如在教授四年級下冊“小數的加法和減法”的時候,我就采取了這樣的教學方式。我先讓學生對兩位數的加減法進行了溫習,接著就將學生分為幾個小組,讓他們在小組內討論小數的加減法該如何計算。聽到我的話,學生很快就討論了起來,時不時的還用筆演算什么,最終學生通過對兩位數的計算方法的推導和研究,最終得出了小數的算法。看到這樣的結果,我很高興,對他們的推導進行了表揚,接著便開始了后續相關知識的教學。
五、分層評價和要求學生,培養他們的成就感
由于學生的家庭背景以及教育方式的不同,造成學生之間的能力也大為不同,所以教師應該正視這些特點,對學生采取不同的要求和不同的評價方式,讓他們各有所長、各有所得。比如對于一些學習能力強的學生,教師應該積極鼓勵和督促他們,讓他們在學習基礎的數學知識的基礎上,要能夠熟練運用和推導其他的相關知識。而對于那些“學困生”,教師應該對他們進行積極的鼓勵和表揚,幫他們樹立自信心,培養他們的成就感,幫助他們能夠將學到的數學知識進行簡單運用就可以了。
總之,在新形式下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一定要以學生為中心,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新模式,采用多種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的主觀能動性,使他們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課堂學習中來,教師還要運用他們喜愛的教學手段,培養他們的實踐能力和數學思維,為促進他們全面發展和提升核心素養作出自己的貢獻。
參考文獻:
[1]陳保平.多元化教學方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探討[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3).
[2]石芳.小學數學多元化教學模式探討[J].才智,201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