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蒙蒙
摘 要:人的現代化是個人變化與現代化的一個交集,它不僅包括人的自身變化,還涉及個人生活的制度和環境的變化。隨著經濟人類學對多元文化背景下復雜經濟行為的深入探索,通過對民族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分析,指出人的現代化對于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動力機制、模式選擇及落腳點應有重要的作用。試圖找到加快民族地區經濟現代化進程的道路,為民族地區的現代化理論提供一個分析視角。
關鍵詞:人的現代化;民族地區;經濟發展;
中圖分類號:G1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8)23-0045-02
一、新時代背景下人的現代化理論內涵
人的現代化是人不斷自我解放以及全面發展的過程,它包括從傳統人向現代人、從現代人向后現代人的兩次轉變,以及公民素質和能力的提高、公民權利和義務的發展、個人生活方式、行為模式和價值觀念的變化等。人的現代化是個人變化與現代化的一個交集。在現代化過程中,人與環境以及制度三者之間存在著密切聯系,三個要素之間可以彼此促進,有時也可能存在彼此抑制的情況。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凸顯。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經濟結構要求實現整合與發展,從內生型的模式發展,人的現代化是在新時代的宏觀背景下作為思想自由的個人不斷完善并超越自我,并最終實現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偉大進程。它不僅包括向現代人的轉變過程,還包括個人素質和創新意識的不斷提高、公民享有的權利和應履行的義務逐漸完善,人民生活方式的日益改善以及價值觀的不斷完善等。
二、人的現代化對于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作用分析
(一)人的現代化是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動力機制
人的現代化從微觀層次而言,其動力因素可以從四個維度來考察,即創新維度、競爭維度、適應維度及交流維度;從宏觀層次而言,其動力機制也由四個維度組成:國家層面的現代化、地區層面的現代化、信息化以及全球化。創新是制度進步的根本來源,競爭是個人進步的激勵機制,適應是對外部環境變化的個人和制度調適,交流是個人發展的促進因素,個人利益和興趣是個人發展的影響因子。發達國家創新和競爭作用比較突出,發展中國家交流和適應作用比較突出。經濟人類學理論普遍把發展認為是經濟增長,是包括以創新為核心的動力過程;市場創新是開辟一個市場或是發現一個制造部門不曾進入的市場;人的素質技能在產業創新和產品創新方面發揮關鍵作用,人作為勞動者參與到經濟發展進程中,需要創新發展理念、積極參與競爭等,制度也有保證經濟發展的任務設定,這都基于人對現有知識體系和科技水平的運用。
基于比較優勢的理論分析,就全世界目前的發展方式而言,一個國家在經濟發展初期往往傾向于選擇要素驅動的發展方式,亦或投資驅動的方式。這兩種方式在經濟發展的初期可以降低投入成本,增加資金流入,從而降低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交易費用;但也可能導致“資源詛咒”存在,或因高儲蓄以及高投資引發的粗放型增長甚至產生經濟泡沫,對經濟的長遠發展不利。因此創新驅動型的發展方式是較好的發展模式。熊彼特《經濟發展理論》認為,經濟發展是創新的函數,其關鍵可理解為把創新因素與發展聯系起來。他認為,發展一方面是不斷創新的必然結果,另一方面發展也是創新的函數,最終認為發展是人類經濟生活的落腳點。諾斯的制度變遷理論把制度變遷與企業家精神聯系起來,企業家精神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對于產業結構不斷向高層次優化、制度變遷等有著積極的意義。這對于當今轉變發展方式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馬克思主義也十分注重人的全面發展,即人的發展不僅包括經濟發展,還包括人與社會及環境的和諧共融與長期的可持續性。人的現代化不僅體現在人類通過產業、制度、體制、機制等方面的創新積攢巨大的物質財富,更在于人類在創新的同時不斷完善發展理念,使創新具有內生性。無論是熊彼特的創新理論、諾斯的企業家精神促進制度變遷與經濟發展,還是馬克思的人類全面發展目標,都體現出以“人”為核心的創新驅動的動力機制對于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的作用。
(二)人的現代化有利于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模式的選擇
人的現代化理論對于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模式提供了更多元的選擇方式。在新時代背景下,人的現代化主要有三條基本路徑。如果說,第一次個人現代化是個人初級現代化,那么,第二次個人現代化是個人高級現代化;兩次個人現代化的協調發展并持續向知識人、網絡人和生態人轉變是綜合個人現代化。人的現代化沒有標準模式,它受傳統文化、個人職業和客觀條件的影響。一般而言,不同階段、不同領域和不同部門的個人現代化的內容和模式有所不同。在社會現代化的進程中,各民族之間的經濟發展水平不均衡,隨著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不斷發展,民族地區經濟現代化水平的不斷提高,民族發展的模式選擇逐漸趨于多元化;經濟人類學對“發展”內涵的解釋,更加突出發展對于人類的精神關懷,在兼顧“人”的現代性基礎上,把實現人在精神和自由方面的全面發展作為最終落腳點和追求目標。人的現代化要求經濟發展過程中既要解決溫飽層面的問題,還要提高精神方面的追求。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對于消除貧困具有重要的意義。國家在民族地區實施的扶貧開發政策,尤其是近年的精準扶貧政策旨在消除民族地區的貧困狀況,提高民族地區群眾的生活水平。在民族地區實行的教育和科技扶持政策以及金融普惠政策在提高民族地區解決發展水平的同時,還有利于民族地區勞動者素質技能的提高和新興產業的出現。加強民族地區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對于實現人的現代化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為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創造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更有利于實現兩次個人現代化的協調發展,并持續向知識人、網絡人和生態人轉變的綜合個人現代化。
(三)人的現代化結果是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落腳點和歸宿
從個人角度分析,個人現代化可以實現三種結果:即完成第一次人的現代化;完成第二次人的現代化;以及追趕、達到和保持公民素質的世界先進水平。若從政策角度而言,人的現代化得以實現具有三種特征:一是公民素質的普遍提高,二是人自由而全面發展,三是不斷完善公民的權利和義務等相關制度等。人的現代化是社會變遷的重要部分,有利于從工業社會向知識社會、從物質社會向生態社會的轉型過程及其深刻變化,它包括城市社會向城鄉平衡社會、物理社會向網絡社會、教育社會向學習社會、緊張社會向休閑社會、機械社會向人性社會、民族社會向世界社會的轉變等,有利于促進民族地區知識化、信息化、智能化、生態化、自然化、創新化、國際化普及高等教育和終身學習等方面的發展。因此,人的現代化結果對于民族經濟發展的擴散效應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積極作用。
綜上所述,人的現代化是個人變化與現代化的一個交集。在分析現代化的影響因素時,不僅要根據國家所處的具體環境分析適應其發展的政治以及解決體質方面的改革,對于其他方面的因素也應給予高度重視,正是這些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深深影響社會發展的動力,進而影響經濟現代化進程,尤其是民族地區的非正式制度起到更重要的作用。不管是從歷史文化的傳統非正式制度因素予以考慮,還是體制、機制及法律等現代化角度分析,人的現代化始終是民族地區解決發展的最終落腳地,因此,分析人的現代化對于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作用,有利于實現民族地區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從工業社會向知識社會、從物質社會向生態社會的轉型過程及其深刻變化。
三、從人的現代化角度提出加快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建議
上文提到人的現代化動力機制可以從四個維度考察:創新維度,競爭維度,適應維度,交流維度。
從創新和適應的維度而言,民族地區在歷史傳統、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等方面具有天然的比較優勢,這些豐富的傳統文化為其經濟發展提供了寶貴的資源。在提倡創新驅動新時代,首先需要對民族地區的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人作為創新機制的主體起關鍵作用。其次人的創新模式適應民族地區的實際情況,做到經濟發展與人的全面發展相適應,從而使人的創新加快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步伐。
從競爭和交流的維度而言,民族地區的經濟不僅需要“有為的政府”予以支持,還需要在“有效的市場”條件下才能不斷發展。在新時代的市場經濟條件下,民族地區的企業尤其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企業需要起帶動作用,積極參與市場競爭;與此同時不斷增加與外界的交流,汲取先進管理理念,引進先進生產技術,不斷提高自身的生產效率,人作為參與市場競爭與對外交流的倡導者,先進經驗的傳播者(或接收者),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核心生產力。這里不僅包括民族地區之間,還包括民族地區與非民族地區之間的競爭與交流,讓市場在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中起基礎性作用,人的現代化不僅體現在參與競爭與交流,還體現在為完善市場體制而做出努力,在汲取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的同時發揮創造性,從而提高民族地區的勞動生產率,加快民族地區的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四、結論
本文通過分析人的現代化與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關系,發現人的現代化一方面進程受到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另一方面人的現代化對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本文從創新、競爭、適應以及交流的維度提出加快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建議,進一步說明人的現代化是民族地區經濟現代化所追求的目標和落腳點,也是民族地區人民群眾幸福感和獲得感的切實體現。有利于實現民族地區從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從工業社會向知識社會、從物質社會向生態社會的轉型過程及其深刻變化。
參考文獻:
[1] 何傳啟.第二次現代化理論:人類發展的世界前沿和科學邏輯[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3.
[2] 施琳.論經濟人類學的重要研究主題[J].黑龍江民族論叢,2008,(2).
[3] 杜倩萍.《經濟人類學》簡評[J].民族研究,2002,(4):103-104.
[4] 陳慶德,潘春梅.經濟人類學視野中的交換[J].民族研究,2010,(2).
[5] 師守祥,等.民族地區非傳統的現代化之路[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6.
[責任編輯 柯 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