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萬里
摘 要:啟蒙教育是為了培養孩子走上正道,養成良好的品德。做一名合格的啟蒙者任重而道遠,而保護孩子一顆童真之心至關重要。
關鍵詞:啟蒙;養正;童真
《易經》說:“蒙以養正圣功也。”意思是說,啟蒙教育是為了培養孩子走上正道,這是神圣的事業。人在童蒙時期,一片天真,未染邪惡習氣,如果有剛正之德的老師來發蒙,教他篤志勤學,實為人生最大幸運之事。而成功教育的入手功夫就在一個“正”字。
孩子成長過程中,首先接近的人是父母、親人、老師,這些人負有教育孩子的權利和責任,是人生教育的啟蒙者。啟蒙者具有正心、正德、正見、正行,必然給孩子以正面示范作用。比如說,父母環保意識強,能隨手撿起小區內的垃圾,父母的身體力行孩子看在眼里,記在心上,就會自覺形成保護環境觀念。反之,孩子的不良習氣,都可以從父母言行中找到影子。可以說,父母的素質是孩子優秀或頑劣的總根源。為人父母者應該深刻反思,孩子良好品質離不開自己的辛勤培養,孩子一切毛病的形成都是受自身影響的結果。正如《論語·子路》中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因此,啟蒙者要不斷提高自身素養,完善自我,才能承擔起啟蒙養正的職責。
好的師長都是引領者,就像從山腳石縫中引出涓涓細流一樣,不斷地啟迪孩子的智慧。做一名合格的啟蒙者需要多方面的能力,因此,啟蒙者的教育能力提升非常重要,幼兒生理、心理、教育理念、方法等多方面知識,啟蒙者都要不斷地學習、學習、再學習,才能掌握,才能做到因勢利導。
父母、親人、老師在孩子啟蒙教育中應懷有怎樣的初心呢?答案是:保護孩子一顆童真之心是養正之關鍵。
孩子對世界的感覺,就如同劉姥姥對大觀園的感受一樣,一切都那么新奇、那么有誘惑力。他們總是懷著強烈的好奇心去探究未知領域。在童心世界,思維、想象沒有邊界,而對事物的態度,孩子們又坦率真誠,毫不掩飾。孩子的這些天性,也就是所謂的童真之心,會為孩子將來探索世界、融入社會提供無窮無盡的動力源泉。
童真之心既然好奇而樸實,那為什么有那么多孩子厭學,為什么有的孩子會成為不良少年呢?
我認為,首先是成人急功近利的教育理念迫使孩子“被長大”。有些家長為了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不考慮孩子的天賦,給孩子報各種特長班、輔導班,孩子玩耍的時間被大量擠占,孩子親近大自然的機會被剝奪,這種不合時宜地讓孩子“被長大”,不經意中拿走了孩子的童真,使孩子的童年過早結束,不僅背離了教育的初衷,也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成人的名利思想,過早地深入孩子腦海,學習也就是為取得高分而努力,考名牌大學也就是為金錢而奮斗,一切的付出也就是為自己或父母的面子工程。那人生本有的好奇心、善良心將若存若亡,學習將成為一種負擔,勤奮會是一種煎熬,一切的動力都是為了獲得,童真之心從此不在。
其次,不良成長環境時刻在污染著孩子的心田。如不良網站以淫穢槍殺打斗等內容腐蝕著青少年的靈魂。用魯迅先生的話——“救救孩子”,我想,也不是空穴來風。
孩子還在懵懂求知的狀態下,父母要用自己掌握的圣賢真知灼見,來培養孩子純真純正純美無邪的品質,以此來拒絕精神垃圾污染。“良師”不僅指那些關愛兒童的教師、家長,也包括那些蓬勃向上、富有智慧、能培養高尚質的書籍、影視作品。所以,保護孩子的童真之心,也是全社會的責任。
一個人純正之心被保持得越久,他日后的生命將越新鮮,越充滿活力!著名兒童文學家秦文君說,“大自然不需要早熟的果子,因為那是生澀的、不甜美的。人類需要漸漸長大的兒童,揣著童心的兒童樣子的兒童,那才是長久的、健康的、醇美無比的。”
保護了孩子的童真之心,也就是保持了孩子的長久的學習動力,也就是保持了孩子做人和學習的根本。
再次,孩子作為學習實踐活動的參與者,主動性發揮還不夠充分。現代教育理論認為,孩子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主導。實驗、創設情景、討論、合作探究等學習方式都是為了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和創造精神,當童趣融入了課堂,孩子也就成為學習的主人。《易經》里說“困蒙之吝,獨遠實也”,就是說教育不可脫離現實,切忌好高騖遠,要從當下事做起,從學習、生活小事做起,從實驗實踐活動做起,早期教育的意義不在于孩子學多少知識,而在于孩子參與到活動當中去,讓他體驗學習和勞動的快樂,培養良好的興趣愛好,也就是不斷強化孩子主動探究的心。
2017年全國學前教育宣傳月主題是“游戲——點亮快樂童年。”這一提法,得到很多教育界人士的贊同,是因為有見識的教育工作者認識到,游戲是兒童的天性,游戲是兒童發展的需要,也是兒童的學習方式。所以,一些幼兒園教學小學化傾向是錯誤的,讓三四歲孩子學語文或算術,都是拔苗助長的行為。如何選擇游戲,這里面大有學問,營造和諧、健康的游戲環境,設計有利于幼兒身心發展的活動,讓幼兒盡情地、自主地玩耍,幼兒就會健康成長。反之,幼兒常玩網絡上一些打打殺殺的游戲,那將貽害無窮。
啟蒙教育,就是讓人在不知不覺中受到良好的影響,正如杜甫在詩中寫的那樣:“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其寓意與啟蒙者的為師之道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真正的蒙養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