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延超
摘 要:現階段,隨著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出,部編版新教材對核心素養的美育做出全面的體現。就部編版教材的文字之美、朗讀之美、畫面之美及其民俗美食之美的恰當運用以及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所體現的美育作用進行論述。
關鍵詞:小學語文;核心素養;審美情趣
一、品文字之美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一個人的語文素養包括他的語文能力、語文積累、語文知識、學習方法和習慣以及認識能力和人文素養。在小學乃至大學的語文學習中,語文素養都貫穿著整個語文教學。眾所周知,漢語是我們的母語,語文更是中國人從小到大都在學習的學科,所以它的重要性可見一斑。因此,新版部編教材就漢語的優美、漢字的優美對學生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例如,在教學一年級《猜字謎》一課時,我深感本課雖然只是低年級課程,但字謎卻是中國文化獨有的,如:“日出萬里無云,水到純凈透明。”學生通過文字想象出美的畫面,又能結合漢字特點猜字,用智慧、創意和漢字的優美為孩子們創造了文字的優美世界,實現語言和思維同步發展的。
二、體聲音之美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朗讀提出這樣的要求:朗讀讀好長句子;讀好對話。重視培養朗讀能力,充分讀,讀準字音,把課文讀通讀順。抓好讀詞語的訓練,養成連詞讀的習慣,不破詞。語氣要求不要太高,進行差異化指導和必要的范讀指導。強調朗讀能力的培養,重視詞句的積累和運用。低年級教材對于朗讀訓練的安排也有梯度和層次。一年級上學期,學生已經掌握了拼音這個工具,能夠借助拼音正確地朗讀課文。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訓練學生的朗讀能力,提出了“讀好長句子”“讀好對話”和“讀出疑問句和感嘆句”的語氣的要求。
而部編教材是個有機的整體,每個學習目標的提出都不是孤立的,都會前后勾連,相互照應。我在使用教材的時候,時刻注意利用好教材,抓住重點,瞻前顧后。比如讀好長句子的要求,雖然教材中在第三單元的《端午粽》和《彩虹》中作了明確的要求,但在之前的課文中已有鋪墊,出現過比較長的句子,如《吃水不忘挖井人》《我多想去看看》《四個太陽》。教學中隨時抓住并充分利用教材資源,將語文要素的落實貫徹學期始終。《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老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所以我嘗試著放開手腳,拋棄顧慮,多給學生創設展示自我、超越創新的機會。只有這樣,學生才能進行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才會有更多的自主閱讀的空間,充分感受閱讀美文的樂趣。注重讓學生感受詩詞音韻之美、漢語之美,也許一時說不清美在哪里,總之是積淀下來,就有所感覺了。以前的古詩詞教學過于繁瑣,像外科手術,把那種“美”都給弄跑了。
小學生學古詩文是比較難的,要求不要過高,不一定非要“知作者,解詩意,想畫面”。注重感受音韻之美,古詩文之美,讓孩子們多讀點優秀的古詩文就挺好。
三、享畫面之美
畫面之美,無疑是最直接的美的享受,在教學時時刻迎合學生的發展規律和活潑心態,非常有利于實現“化抽象為形象”“化深奧為具體”“化復雜為簡單”和“化枯燥為有趣”的課程教學目標,在有效促進認知的同時,逐步培養學生的美感意識和審美能力。例如,教學《小蝌蚪找媽媽》時,我首先呈現“腦袋大、身子黑、尾巴長”的一只小蝌蚪,接著它慢慢地“長出”兩條前腿和兩條后腿,尾巴漸漸不見了,而后出示一幅色彩艷麗圖——碧綠的荷葉上,青蛙們正在捉蟲子,其中一只大眼、綠背、突出白肚皮的青蛙正望著游來的小青蛙,好像在說著:“寶貝,你們已經長大了,快來這兒,跟媽媽去捉蟲吧!”被放大后的這種投影,讓孩子們對蝌蚪和青蛙的美麗特征有了明顯的觀察,并且對這一變化生長過程也有了清楚的認識,尤其發展了他們“生命轉型”的審美情趣。
四、美在身邊,美食承載歷史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例如《端午粽》一課,有這樣一段課文,“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葉包的,里面裹著白白的糯米,中間有一顆紅紅的棗。”不過短短30個字,卻讓孩子們感受了端午節獨特的美食,也是中國獨特的美食文化,吸引了孩子們的興趣,激發了孩子們對端午這個獨特節日的感情,也讓其感受了中國悠久歷史和風俗文化的魅力。
教學是一門藝術,需要教師像藝術家一樣進入角色,以“飽滿、真摯的熱情”進行教學。美育更是一種情感教育,師生之間長期情感的交流,使得教師客觀上成為學生的興趣中心。新教材力求讓學生體會思想美、語言美、畫面美等。美,在身邊,在書中每一個角落,遵循核心素養要求,開啟學生美好人生。部編教材如同一個好榜樣,處處給學生以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