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鋒
摘 要:數學是一門比較靈活的學科,但是在實際教學中,由于數學知識對于大部分人來說都比較難,所以教師往往會實行灌輸式教育,只注重讓學生學知識,而沒有關注實際的學情。但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教師應該關注學情,從實際出發,從學生的思維習慣入手,切實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關鍵詞:立足學情;數學思維;小學數學
數學相對于其他學科來說,系統性和邏輯性更強,上課時需要學生充分思考,教師應該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和教學進度,制定合理的教學策略。充分考慮知識的生長點、延伸點和易混點,把各個階段、課本各章節之間的知識聯系起來,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力和數學遷移能力,會靈活思考,舉一反三。現在我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對小學數學教學如何立足學情,鏈接數學思維提出了幾點建議。
一、基于舊知遷移,在生長點回顧
數學是一門系統性很強的學科,不僅每一階段的教材之間有緊密的聯系,層層遞進。每一本數學課本中各章節的知識之間也是相互聯系、密不可分的。就像小學生會先學整數的加減,然后才學分數、小數的加減運算。課本都是根據學生的知識接受能力而合理編排的。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要理解好編者的意圖,定好每一節課的教學目標,同時把握好知識的整體構架,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出發,尋找新的知識生長點。在學習新知識的時候,也要結合以前學過的知識,讓學生復習舊知,學好新知。通過新舊知識之間的對比回顧,找到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從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比如在學生學習乘法的分配律這一節內容時,雖然它看起來是一個新的知識點,但仔細回憶,發現學生以前在沒學過這一節知識的時候其實就用過乘法分配律,只是當時沒有進行具體的深入講解。現在可以讓學生回憶一下以前我們在哪些地方曾經用過乘法分配律,讓大家溫故而知新,同時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分配律。此時有學生說,以前在學習整數的乘法時,為了方便計算,就曾經用過乘法分配律。像計算25×5時,在學生的口算能力還不夠好,不能馬上算出結果時,就有人想到把25拆成20+5,然后算20×5+5×5這樣算起來就快多了,其實這里就是用的乘法的分配律。在認識到這一點后,學生再學習現在的乘法分配律,就會覺得簡單多了,以前自己就用過的方法,理解起來不會很困難,這樣的對舊知的遷移學習可以讓學生更容易地接受新知識。
在學習分配律的過程中,教師就以學生已有的知識為基礎,借助舊知識,讓學生復習以前是怎么更簡便地計算整數的乘法的,從而在學習分配律之前就讓學生對分配律有一個初步的理解,學習時也會變得更容易。這樣就讓學生的思維有了一個重組,學生的思維能力也會進入一個新的層次。
二、基于新知整合,在延伸點眺望
數學的很多知識點之間都是有一定的聯系的,教師在教學時不能忽略這些聯系,只關注一節知識,而是應該整體把握,在學習新知識時,也要對知識進行一定的拓展延伸,為學生以后學習更深遠的知識打好基礎。根據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教學目標,實行合理的拓展延伸,讓學有余力的學生能對知識進行更深入的探索,更好地體會知識之間的聯系,引導學生在學習新知識時適度眺望。
例如,在學習了“一位數的小數”后,大部分學生對小數已經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理解了小數的意義,會寫出一些小數,同時對小數和分數的相互轉化也有了一定的掌握度。此時,我不僅引導學生回憶以前學過的分數,讓學生學習小數和分數不同的意義。同時也讓學生進行了一定的知識遷移。例如我讓學生思考這樣一道題:小明的身高是1米30厘米,小李的身高是1.2米,那么小明和小李誰高一些?學生說可以把1米30厘米轉化為1米3分米,1.2米可以轉化為1米2分米,此時就可以比較出來了。我繼續追問:1米15厘米,1米25厘米,如果都用米做單位,可以怎么轉化?學生說此時是要用小數來表示,但此時就不是一位數的小數了,而是需要用兩位數的小數了。此時學生就對新的知識產生了學習興趣,這為學生之后學習兩位數的小數打下了基礎。
在學習“一位數的小數”后,教師并沒有就此止步,而是給學生拋出了幾個問題,讓學生繼續深入思考,既復習了以前學習過的分數,同時也引出了兩位數的小數,這樣不僅讓學生復習了已有的知識,也激發了他們對新知識的探索欲望,為之后的學習奠定了一個好的基礎,還可以拓寬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
三、基于核心錯誤,在易混點質疑
小學數學學習的都是一些比較基礎的知識,像公式、定理、一些運算法則,同時這些也是小學數學的核心知識。在學習這些知識時,教師一定要讓學生對知識理解透徹,為知識的運用打好基礎胡。對于在學習這些知識時學生出現的錯誤,教師不能一筆帶過或者忽略,而應該引導學生深入分析自己的錯因,并多練習幾遍,以免再犯類似的錯誤,提高課堂的時效性。
例如在學習認識三角形這一節內容時,學生認為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銳角三角形很容易辨認。但我給學生出示了下列圖片后,學生很容易就認出了圖①是直角三角形,圖②是鈍角三角形,但看到圖③時學生卻猶豫了,有的說是銳角三角形,有的說是鈍角三角形。其實,這是由于學生沒有充分理解三種三角形中間的聯系與區別。鈍角三角形中也有兩個銳角,有一個角是鈍角的三角形一定是鈍角三角形,有一個角為銳角的三角形卻不一定是銳角三角形。
在上面這個認識三角形的案例中,教師基于學生對幾種三角形的認識還較為模糊,通過學生的質疑,讓大家討論,在學生的知識點容易混淆的地方進行重點講解,可以加深學生的認識與理解。
總之,要不斷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就要基于舊知進行遷移,在生長點回顧舊知,在新知識處整合,在延伸點眺望,還要根據學生在學習中出現的錯誤,在易混點質疑。通過對知識進行新舊融合,去偽存真,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趙容翠.創設生活化情境 激活學生數學思維[J].科學導報,2015(34).
[2]魏愛卿.立足從學情出發 回歸到理性思維[J].教學研究,20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