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育新
摘 要:小學數學教學的開展是提高學生邏輯思維能力最為重要的一個學科,不過在現階段,由于教學內容、教學方式以及老師專業素養等因素的影響,導致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不高,影響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以及教學目標的實現。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學生思維能力;培養
隨著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教育理念的不斷更新,要把學生培養成為適應社會、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很強的社會有用的人才。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傳授知識不是唯一的目標,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已成為現代學校教學的一項基本任務。因此,要想讓學生成為才思敏捷的人,就應該充分利用小學數學課堂,通過數學教學的邏輯性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從而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一、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意義
小學生正處在由具體形象思維逐漸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小學生的思維能力需要一個長期的逐步培養和訓練的過程,因此小學數學教學為發展學生思維能力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條件。學生在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的同時,不斷地運用著各種思維能力,例如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判斷、推理;在學習數學知識時,為運用思維能力提供了具體的內容和材料。所以說小學數學教學為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從數學的特點看,數學本身是由許多判斷組成的確定體系,這些判斷是用數學術語和邏輯術語以及相應的符號來表達,并且借助邏輯推理由一些判斷形成一些新的判斷,而這些判斷的總和就組成了數學這門學科。小學數學雖然內容簡單,沒有嚴格的推理論證,但卻離不開判斷推理,這為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提供了十分有效的途徑。從小學生的思維特點來看,他們正處在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因此,小學階段正是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黃金階段。新課標中把培養學生思維能力作為一項數學教學目的,既符合數學的學科特點,又符合小學生的思維特點。所以,我們說小學數學教學是推動學生思維發展的有效途徑。
二、從生活中導入,激發興趣的角度,培養學生的觀察、實驗、比較的思維能力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師要善于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在教學中,教師應結合學生身邊的事物引出數學知識,讓學生感到自然、親切、易懂。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離不開生活。數學知識源于生活而最終服務于生活。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積極的創造條件,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數學,為學生創設生動有趣的生活問題情景來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還要鼓勵學生善于去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并主動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例如在拋物線的教學中,讓學生通過平時在跳繩中來感知開口方向及最高點和最低點;在路程、速度、時間的教學中,除用多媒體課件外,還可讓學生從家到學校之間的這段路程來感知時間與速度的變化關系。學生通過觀察、體驗、比較感受數學與生活中的聯系,讓數學知識生活化,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思維激情。
三、引導學生動手操作,激活思維
“動”是兒童天性,教學過程中,我十分注意抓住這一特點引導學生主動操作,使其在操作中理解新知識,這樣學生便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同時又提高了操作能力,培養創新精神。例如在教學“軸對稱圖形”時,我讓學生準備了以前學過的圖形紙片,在教學中讓學生試做每個圖形的對折,并使圖形對折后能夠完全重合,學生自己操作后發覺有些圖形能而有些不能,有些還可以多種對折。通過學生自己的親手操作,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促進了學生由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發展。
四、培養小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
為了更好的對小學生的數學思維進行開發和培養,我在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和邏輯性思維能力的同時,還注重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那么,究竟如何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呢?我認為首先必須要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何謂觀察能力呢?觀察能力事實上就是指對事物的形象感官能力,只有具備的較強的觀察力才可能有效培養起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基于此種情況,我在數學課堂的教學過程中對學生提出了嚴格的要求:要求他們對課本中出現的數學知識和相關圖片要認真觀察,觀察時要做到認真細致且有一定的順序。
例如,在執教“小數的意義和性質”的時候,為了更好的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我在課前事先準備好幾張硬紙條,且分為紅、黃、藍、綠四種,這四種硬紙條的長度分別被我剪切成8.2厘米、9.0分米、2.5分米、6.6厘米。當我把這幾種硬紙條展示給學生看過之后,大家都感覺非常驚奇,搞不清楚我到底要做什么。接下來,我把這些硬紙條放在米尺上,讓同學們觀察每個小紙條的長度。這時同學們似乎已經明白了我的意圖,紛紛上來觀察紙條的長度。在觀察的過程中,同學們就對“小數的意義”這個抽象概念在大腦中形成了具體化和形象化。由于我的這一引導策略,在下面的教學過程中也得心應手,由于之前已經建立了一定的表象,學生理解小數的意義也就不再困難了。
總之,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及教學內容,以培養和發展學生的運算能力、處理數據的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空間想象能力、數學信息的表達和交流能力為目的,讓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養成多角度思考問題的習慣,培養學生的探索思維、發散思維、求異思維、想象思維,從而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不斷追求新知,發現、提出、分析并創造性地解決問題。使數學學習成為再發現、再創造的過程,使數學教學更好地適應素質教育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