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
摘 要: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重視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引領社會思潮方面的經驗。文章分析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思潮的變化,探討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引領社會思潮的基本經驗,指出要堅持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堅持“一專多元”的社會思潮,引領主流思潮轉換為社會效益。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社會思潮;社會效益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8)30-0007-01
我國在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引領下不斷改革創新,社會經濟文化處于繁榮發展的狀態,給了社會思潮以很大的發展契機,形成了“百花齊放”的時代浪潮。正面的社會思潮給青年大學生的思想帶來了積極的影響,但一些大學生在沒有確定理想方向時有時很容易受到部分負面社會思潮的影響。因此,大學教師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應把握好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避免大學生的思想價值觀念出現偏差。
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思潮的變化
1.從單一簡單到多樣復雜
改革開放之前我國是計劃經濟體制,思想、文化、經濟等各個方面的發展都比較單一,人們對外面的世界缺乏了解,因而很難受到多元社會思潮的影響。但是在改革開放之后,我國的社會經濟體制發生了變化,人口流動性增大,社會思潮開始“流動”,本土以及外來的不同社會思潮形成一股合力,助推著人們的思想發生變化。尤其是在互聯網信息時代的影響下,社會思潮具有了多樣復雜的特征。
2.從相對穩定到動態變化
在改革開放之前,我國的社會思潮比較簡單。改革開放之后,社會思潮從穩定的狀態進入到不斷動態變化的情形,不同的社會思潮相互影響,有的互相之間取長補短、相互融合,有的逐漸消亡,并誕生新的社會思潮。社會思潮是客觀存在、不斷變化的,甚至是循環往復的,因而高校必須注重分析與引導。
3.從認同感強到充滿矛盾
社會思潮單一時,社會大眾自覺地生成對一種思潮的積極認同感。社會思潮越來越多元之后,人們不再那么堅定,而是充滿矛盾性,有著不同社會陣營的人們可以隨意更換陣營。這些社會思潮也會引發人們思想的變化。
二、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引領社會思潮的基本經驗
當代社會思潮的復雜多變很難受到人力控制,思想價值觀念成熟的社會人都會受到社會思潮的沖擊和影響,更不用說思想意識活躍、不穩定的青年大學生。只有避免被一些消極的社會思潮影響,大學生才能健康成長,在未來的工作崗位中發揮積極的作用。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師應對我國已有的社會思潮引領經驗進行探索,繼而發揮這些經驗的積極作用。
1.堅持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我國一直踐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展道路,從缺乏經驗、不斷探索到現在經驗豐富、實施順利,這為我國社會思潮的積極化發展提供了很大的幫助。當前,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領導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面臨更多新形勢的挑戰,對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堅持需要更多精神文化內涵的支撐。因此,高校近年來對傳統文化進行積極的復蘇和推廣,目的就是以傳統文化為抓手,結合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改變一些不良社會思潮的偏激理念,避免大學生受到不良影響。不管在何種發展環境下,只有堅持社會主義體制的先進性,才能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創新。
2.堅持“一專多元”的社會思潮
“一專多元”的社會思潮發展思路,即永遠保持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以及相應社會思潮的領導地位,保障其傳播渠道的廣泛性,通過發揮媒體作用來引導人們認識主流社會思潮的作用,并給其他正面的社會思潮以自由發展的空間。要盡量發揮主流社會思潮的積極影響,讓更多的大學生在多元社會思潮的影響下,保持清醒的頭腦,提高分辨力,自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3.引領主流思潮轉換為社會效益
就當前階段來看,我國的主要發展任務仍然是社會經濟的發展、共建小康社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社會思潮給社會大眾帶來的影響力高低,和社會思潮所能發揮的經濟作用存在正相關的關系。因此,結合改革開放以來的經驗來看,我國恰恰是在馬克思主義思潮的影響下將主流社會思潮轉變為豐富的社會效益,其中也包括經濟效益和文化效益。
三、結論
綜上所述,社會思潮是社會發展所產生的客觀現象,是人們對生活、歷史、社會等方面經過思考帶來的結果。不同的社會思潮對高校大學生的影響不同,有的發揮積極作用,有的發揮消極作用。因此,只有基于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發揮主流社會思潮的積極作用,才能夠真正促進社會的發展,給高校大學生帶來積極的思想觀念影響,引導大學生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他們成長為國家的棟梁之材。
參考文獻:
[1]魏建國.新媒體時代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權的建構[J].理論月刊,2017(02).
[2]黃丹.當代中國意識形態建設路徑新探[J].中州學刊,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