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立平
摘 要:初中歷史教學可以讓學生養成一定的歷史批判性思維,學生通過學習歷史來改變思維模式,進而通過歷史的標準來評價某人、某事的正確與否。對初中歷史批判性思維教學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批判思維;史料驗證;創新教學
批判性思維提倡用“懷疑”的精神來追求真理,用依據事實、尊重事實的表達方式來辨明是非。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培養學生對所學歷史知識的自我分辨、識別和評判的能力。
一、教師要用帶有批判性的思維去研究歷史課本
根據部編初中歷史教材采取的點線相結合的方式,使得歷史朝代的敘述更加完善,通史線索也更加清晰,學生在學習時更容易掌握中國歷史的發展規律和發展過程。教材本身強調了初中學生學習歷史的主要目的是了解歷史事跡、掌握歷史的發展過程。認識歷史需要了解歷史,是一個學習驗證的過程,不能先入為主。由于初中學生的思維和經驗處在積累階段,他們對歷史中的有些歷史事件、歷史名詞還不能分辨得很清楚,容易產生誤解,影響他們對歷史的正確認識。在講解“淝水之戰”一課時,教師應該結合東晉時期的歷史背景來讓學生理解“東晉低于北方軍事上的威脅”等史實。還有就是在講解“春秋五霸”時,老師要多查一些史詩資料來給學生做出詳細的講解,因為歷史記錄的差異使得傳統觀念是《史記》記錄的五霸: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宋襄公;而另一種記錄是《荀子》中的五霸: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這兩種記載要讓學生分辨清楚,避免在日后的考試中出現不必要的錯誤,至于哪一個記錄更貼近歷史事實,只有讓歷史專家進行研究考證,然后再講解給學生。歷史課本中的記錄雖然有它的歷史依據,但不是所有的歷史事件都只有一種可能性,老師要帶著辨證和批判的精神去研究歷史教材,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二、老師通過歷史資料的驗證來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是辯證中的真理名言。初中學生在學習歷史課程時要堅持這一原則,對應一份歷史資料一個結果的基礎。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挑選和甄別一些觀點不同的歷史資料,讓學生去分辨和理解,通過相互的討論和辯駁,產生多元化的歷史視角。例如,在討論“秦始皇”的歷史功過時,要讓學生做好充分準備,搜集關于秦始皇的所有史詩資料,分成兩組來進行討論。一組為功大于過,一組為過大于功。每個組都要選擇最具有說服力的材料,堅持自己的觀點,展開辯論。在討論中大膽質疑對方的觀點和資料出處,并根據現有的歷史根據來定位秦始皇的是非功過。在比如,在講中國歷史上負有盛名的“唐朝”時,老師找出唐朝的幾個關鍵點來增加學生的討論依據。從“玄武門之變”“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到“安史之亂”,這些歷史事件對唐朝形成什么樣的影響,對中國歷史的發展造成什么樣的影響,對世界歷史有什么樣的影響。學生通過查閱資料找出秦始皇、唐太宗和唐玄宗在他們所在朝代所做的哪些是利國利民的豐功偉績、哪些是禍國殃民的不利國策。讓學生在查閱資料的同時去重新認識歷史事實,秦始皇統一天下,掃清六合,旨在接受連年的征戰,使混亂的戰國時代宣告結束,統一后的秦國雖然在修筑長城時的做法過于暴烈,但是也抵御了北方匈奴的威脅,但阿房宮的修建實在是勞民傷財,使得秦朝在短暫的統一后走向滅亡。唐太宗李世民雖因為政見不同制造了玄武門之變,但是成為皇帝后開創的“貞觀之治”給中國的歷史添寫了濃厚的一筆色彩,唐玄宗的“開元盛世”使唐朝的綜合國力達到世界頂峰,“安史之亂”使得唐朝的燦爛一夜毀滅。當老師在教學生這些歷史事件時,應當告訴學生歷史的事實,不能只看事情的一面,要學會以自己的視角來衡量事件的價值,明確事件所傳遞的信息,結合史料來理解歷史,明辨是非。
三、老師要創新教學方式來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
中國傳統的教學方式是老師根據課本的歷史知識、歷史結論來講給學生聽,學生的思維辨別能力受到課堂教學的限制,只能處于被動的接受狀態。根據部編歷史教材指導,要以學生為課堂主體,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通過老師的講解去理解歷史問題的含義,學會對歷史事件客觀評價和分析。老師在教學中要精心設計問題以培養學生的批判思維,用貼近學生的生活方式、時代背景來提出疑問,循序漸進地提升學生對歷史事件的好奇和質疑,并且通過讓學生對歷史事件的查證、討論來活躍他們的批判性思維,使他們的理解能力和辨別能力得到提高。
總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是一個系統性工程,需要老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老師只有通過不斷完善自身教學素質和不斷探索歷史事實,努力找出適合學生的教學策略,才能更加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才能讓學生擁有自己的辨別能力。
參考文獻:
[1]何成剛.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解讀(下):批判性與創造性地踐行歷史課標[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2(11):51-52.
[2]劉立新.歷史教學應該提倡批判性思維[J].歷史教學,2008(5).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