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蓉
摘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構成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之文化基礎的核心部分。核心素養背景下的高職傳統文化課程的教學要突顯中國文化傳統的實踐性、自覺性,與學生的生活情境相結合,知行合一,《傳統文化與溝通交流》課程對此做了嘗試。
關鍵詞:核心素養;高職;傳統文化;課程策略;知行合一;自我省察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中的地位
2016年《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指出,“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主要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3個方面。”[1]其中,文化基礎應該是自主發展和社會參與兩項素養形成和發展的前提,同時文化基礎必然是合于時代要求和中國特色的。作為中國人文化基因的優秀傳統文化對人的世界觀、價值觀、方法論、思維方式以及道德品質、人文情懷、審美趣味這些核心素養起著舉足輕重的塑造作用,必然是學生文化基礎的核心內容。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和實踐方法
要培養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必須打好中華傳統文化的基礎,那么學習的重點和方法是什么?2017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提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要內容包括核心思想理念、中華傳統美德和中華人文精神[2]。中華文化內容豐富,博大精深,其主軸是什么?只有明確了主軸,才能讓學生學至實處,這就需要了解中華文化的主要特點。
首先,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本特點是實踐性的,是為了提高心靈境界、養成理想人格的,是知行合一的。“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中國傳統哲學”[3],而按照中國哲學的傳統,其功用“在于提高心靈的境界”,中國哲學的“主題是‘內圣外王之道,所以學哲學不單是要獲得這種知識,而且是要養成這種人格。學哲學不單是要知道它,而且是要體驗它”,要“以身載道”,“遵守他的哲學信念而生活”。“每個人都要學哲學,正像西方人都要進教堂。學哲學的目的,是使人作為人能夠成為人,而不是成為某種人”[4],而這個使人“能夠成為人,而不是成為某種人”,也就是不受學科限制的、全面發展的人。
其次,中國傳統文化的實踐場所在尋常日用間、在各種社會關系中。
中國文化的精神內涵都是倫理性的,是關乎各種人與自然、社會關系的,離不開具體的生活情境。張岱年先生說中國文化的基本思想“是一個包括諸多要素的統一體系。這個體系的要素主要有四點:(1)剛健有為,(2)和與中,(3)崇德利用,(4)天人協調。其中“天人協調”思想主要解決人與自然的關系;“崇德利用”思想主要解決人自身的關系,即精神生活與物質生活的關系;“和與中”的思想主要解決人與人的關系,包括民族關系,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等人倫關系;關系;而“剛健有為”思想則是處理各種關系的人生總原則”[5]。人只有在具體的情境中歷事煉心,才能順利完成自我發展和社會參與,提升生命的境界。
最后,中國傳統文化提高心靈境界、養成理想人格的實踐方法是自我覺知。
為了養成理想人格,“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他不可能表演奇跡,也不需要表演奇跡。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覺解,他所做的事對于他就有不同的意義。換句話說,他是在覺悟狀態做他所做的事,別人是在無明狀態做他們所做的事”,“由覺產生的意義,構成了他的最高的人生境界”[6]。這個“覺”和西方認知科學和腦科學所說的“元認知”很相近。元認知是對自己思維的思考,也包括對自己情緒的覺知,其主要目的在于對思維和情緒的自我調節。而中國文化的“覺”卻旨在心靈世界的提升。馮友蘭先生將一個人“順著他的本能或社會的風俗習慣”做事,對自己所做的事“并無覺解,或不甚覺解”,他所做的事對于沒有意義或很少意義,這樣的人生境界叫“自然境界”,而比自然境界高的生命層次有“功利境界”(自覺為己謀利,其后果也可以利他)、“道德境界”(自覺為社會利益做事,“正其義不謀其利”)和“天地境界”(自覺為宇宙利益做事)[7].中華文化優秀傳統的核心就是關于人的自覺,所以它在提升人的心靈境界、養成理想人格的過程中講求“三省吾身”、“君子慎獨”,“修身克己”。
據上所言,要進行中華優秀文化的傳承教育、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就要抓住中華文化的主要特點:提升心靈境界,養成理想人格是目標,知行合一、與生活情境相結合、自覺自省是學習方法,天人合一、中和中庸、崇德利用是學習內容。
三、核心素養背景下高職院傳統文化教育的要求
根據“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要求,課程教學要以“全面發展的人”為終極目標,要跳出學科本位的束縛進行整體運作,要與具體生活情境相結合,突出“實踐力行”的特點,這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完全一致。
目前各高職院校傳統文化的教育正在起步中,其基本策略包括相關課程的開設,如開設大學語文、中國文化概論等必修課,開設詩詞鑒賞、中國古代散文經典、書法、繪畫、古代傳統服飾等選修課;或是以學生社團為載體,開展第二課堂活動,舉辦經典誦讀、論壇講座、傳統才藝比賽、傳統節假日慶祝、漢服體驗、參觀走訪等活動,形式多樣,值得肯定。但突出的問題還是主體課程教學內容枯燥、方式單一,重傳統文化知識講授,輕精神內涵闡釋和訓練;第二課堂活動流于形式,不太容易觸及心靈境界的有意識提升。傳統文化的教育主陣地還應該是課堂教學,所以一門真正觸及精神內涵、實踐性的傳統文化核心課程有開設的必要。
再者,就高職學生的特點來說,學習畏難,不喜思辨,自控力較弱,學習和工作的耐心不足,情緒管理差,吃苦耐勞精神不強,雖然愛動手,但踐行能力并不理想。柏拉圖說“教育是心靈的轉向”,最好的傳統文化教育應該是與學生的心靈提升息息相關,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心靈提升的愿望和人格完善的自覺,心胸由狹隘變得寬闊,個性由怯懦變得剛強,謀事由利己變得仁受利他等等。所以高職院傳統文化的教學不能和普通高校一樣偏于理論思辨,而是要更多地和高職學生的生活、學習實踐相結合,偏重于生活情境的練習。
四、核心素養背景下的《傳統文化與溝通交流》課程探索
目前高職院傳統文化教育開設的必修課程基本是大學語文或中國文化概論這一類,教材大多采取文本節選的方法,內容比較松散、零亂;或采用文化分類的方法,偏重文化知識的傳授,實踐性較弱,不太適合高職院學生。而《傳統文化與溝通交流》課程的設置嘗試以人際溝通為切入點和訓練主軸,突出課程的系統性和實踐性,旨在解決以上的困惑。
(一)以人際溝通為內容主軸,用溝通理論搭建外在框架
(見下頁表1)
(二)以自我省察為訓練切入點,以知行合一為方法論
知行合一是中國文化的優秀傳統,儒學大家王陽明先生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本是一體的,知而不行的原因是“被私欲隔斷”,所以要時時修克己功夫,“去私欲,存天理”。而這個自我省察,時時觀照內心喜怒哀樂情緒涌動,使之歸于中正平和的過程,就是最重要的讓行為擺脫貪嗔好惡內心情緒的捆綁,讓知與行一體的關鍵點。再者,陽明先生認為“人須在事上磨”的,修身克己的功夫不能靠獨處和靜思獲得的。
如表1所示,傳統文化化的學習同樣不能只停留在文化知識的講解上,還要跟生活實踐相結合,讓學生在踐行中明理、自省、改變思維和行為習慣、提升心性。
(三)訓練具有可操作性,建立切實可行的評估體系
傳統文化的學習既要讓學生明理,了解文化的內涵、對人生境界提升的意義,其訓練還要落在實處,切實可行,可操作,可評估,每一個訓練點的要求要明確可行,其成果可呈現,可呈交。如溝通形象就可以讓學生呈交微笑自拍、站立坐行寫真、小組造型;溝通禮儀,可以要求學生遲到時必須向全班同學行禮,當眾演講之時必須有一套鞠躬、問好、致謝的流程;上交作業時要呈交、面帶微笑、目光注視、口中寒暄;上交電子作業,文檔名稱要修改到位、文檔排版要規范;經典誦讀要有量的規定;主題演講、課外傳記閱讀要上交思維導圖或PPT作品;個人宣講經典要上交完整規范的視頻作品等。
(四)與時俱進,善用信息化學習工具
傳統文化的學習也要與時俱進,教學手段要豐富多樣,要讓學生學會使用各種信息化學習工具。課程不僅要借助網絡平臺,如畢博平臺、藍墨云班課平臺,上傳資源、發布信息、交換作業,用即時通信工具,如QQ群布置作業、即時互動,還要讓學生自主推薦優質的傳統文化學習資源,如公眾號、APP、課程平臺,讓小組創建自己的公眾號或學習空間,發表傳統文化的學習資源和成果。在課程學習的過程中,還要借助學習制作PPT、活動視頻、思維導圖,來呈現學習成果,這既可以豐富學習形式,還可以開拓學生視野,培養學習能力,鍛煉動手能力。學習使用工具的過程,也是歷事煉心、磨煉人格的過程,也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目標和手段。
參考文獻:
[1]核心素養研究課題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J].中國教育學刊,2016.10.
[2]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J].中國政府網,2017.1.
[3][5]張岱年.中國文化精神[M].第六章.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3.
[4][[6][7]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