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秦霞
摘 要:在當前的教學中,教育部門明確規定,不僅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同時也要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以及思維能力。因此,各大學校紛紛響應號召,在教學內容中加入了手工藝課程,以此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在學習手工課時,首先應該注意的就是對紙張的選擇。基于此,對綜合實踐活動手工藝教學中紙材的拓展運用進行研究,旨在豐富手工教學的內容。
關鍵詞:綜合實踐活動;手工藝教學;紙材;拓展運用
在教學活動中開展手工教學,不僅能夠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以及思維能力,同時也能鍛煉學生的想象能力以及思維能力。在校園的手工教學中,教師最常使用的材料就是紙張。因為其比較容易獲取,并且不會對學生造成安全威脅。雖然說,紙張是手工教學中最基礎的教學資料,但是教師也應該充分發揮其作用,幫助學生更好地開展手工學習。
一、綜合實踐活動手工藝教學中紙材拓展運用研究
(一)折紙的運用
在開展紙張類的手工教學活動時,折紙是其中較為基礎的環節。在此環節中,學生可以學到一些比較簡單的折紙藝術,比如:千紙鶴、花朵以及小盒子等等。教師通過普通的折紙,引導學生使用簡單的方式將其換成其他東西。這種教學手段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能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紙膜服裝的設計和制作活動,其中就包括折紙的技巧和方法,引導學生分析當前流行時尚信息,利用紙膜制作服裝,并且使用折紙、剪切、粘貼的方式進行制作,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拓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利用自己的創意制作自己喜歡的服裝,同時可以激活課堂的探究氣氛。這種教學活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師生間的互動,提升學習氛圍,同時也能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以及創新能力。
(二)剪紙的運用
剪紙在我國發展了大概有上千年的歷史,可以說是我國傳統藝術中的一種。培養學生的剪紙能力,不僅能夠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同時也能使我國的傳統文化得以傳承。因此,在手工教學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制作一些比較簡單的剪紙工藝,培養學生對剪紙文化的喜愛與認知[1]。首先,教師應該教育學生對稱軸的理念,使其意識到,對稱軸在剪紙中的重要性。隨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使用紙張進行創作,隨意畫出想要畫的圖片,當學生畫完之后,教師可以要求其進行對折裁剪,創作出簡單的剪紙作品,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以及動手能力。
(三)報紙玩偶的設計
報紙應該是學生日常生活中最容易獲取,同時也最容易利用的紙材。首先,報紙的紙質比較柔軟,學生可以隨意將其揉捏成想要的形狀。其次,學生在校期間通常會訂閱報紙一類的讀物,但是當閱讀結束并將喜歡的內容摘抄完之后,報紙便沒有了可以繼續保存的意義,此時學生便可進行廢物利用。利用報紙進行手工創作,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同時也能提升其審美能力以及想象能力。但是在此之前,教師應該為學生灌輸一定的報紙工藝的基礎知識,當學生有一定的了解后,再繼續進行創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不必要的浪費。
比如,當講解與春節有關的美術知識時,教師可以事先通過網絡為學生下載相關的教學視頻以及圖片,隨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大膽地進行創作,制作出與主題相符的玩偶。其次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使用顏料為玩偶上色,以此提升作品的美觀性[2]。
該種教學手段不僅能夠使學生在學習中收獲快樂,同時也能提升學生的創造能力。
二、綜合實踐活動手工藝教學中制裁拓展運用的建議
(一)了解學生的認知狀況
在手工教學中,由于部分學生不清楚紙張的作用,所以就會出現材料浪費的情況。比如,受我國傳統觀念的影響,一提及新年,大眾腦海中首先浮現的就是紅色,因為其代表著如意、熱鬧。但是多數學生卻并不清楚其中的內在含義,進而胡亂使用紙張。其次,教師應該幫助學生區分紙張的作用。比如,當在進行折紙手工教學時,教師應該引導學生使用質地較軟的折紙,過硬的折紙無法進行折疊,過軟的紙張又無法固定位置,因此教師應該提升學生對紙質的認知能力。
(二)指導紙材的具體操作
當學生在初次接觸折紙教學時,通常都是從紙飛機開始學起的。因此,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注意折紙難度的深淺,并且堅持循序漸進的理念,逐步增加教學的難度,以防由于難度較大,或者步驟較多,而使學生對折紙教學失去興趣,進而無法提升自身的實踐能力以及動手能力[3]。
綜上所述,在當今的手工教學中,紙張已經成為必備的材料之一。但是在當前的手工教學中,對于紙張的使用仍舊存在一些弊端,比如教師無法將紙張進行有效利用,最后不僅會造成浪費,同時也會造成污染。因此,在開展教學時,教師應該事先進行課堂計劃,然后最大化地利用紙張,將其價值進行發揮,提升手工課堂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張青艷.整合勞動技術元素優化小學美術手工課堂教學[J].美術教育研究,2011,8(11):85-86.
[2]馬寧寧.探索小學高段特色手工課程:拼出七彩課堂的屬于拼貼畫特色手工課堂經驗[J].才智,2013,3(16):52-53.
[3]魏正清.創新廢材低碳手工:小學美術手工課中的低碳創新教學研究[J].讀與寫教育研究,2015,5(14):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