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信息化背景下,小組合作學習模式也有了重大突破。這種教學方式與普通教學方式相比,更能調動學生合作意識,培養學生合作能力。在分析信息化與小組合作涵義的基礎上,對如何充實合作內容、提高合作意識、檢驗合作成果進行深入分析。
關鍵詞:信息化;小組合作;合作意識
近幾年信息化技術的快速發展推動了我國教育行業的進步,許多高校也在積極采用信息化技術來增強課堂教學效果。在諸多課堂授課模式中,小組合作式授課法備受教師們的歡迎,該種教學模式能夠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同時增強學生之間的凝聚力,有助于在有限的時間內收獲更多的學習成果。如今,依靠信息技術手段的發展,學生合作學習模式也有了許多突破與改變,而當下亟需解決的問題是如何提高學生的合作意識,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出小組合作的價值。
一、信息化與合作意識
(一)信息化教學概念
信息化教學指的是借助先進的信息科技手段,在教學內容、教學理念、教學資源、教學技術等各環節滲透信息化理念與技術,這是對傳統教學方法的創新與變革,同樣也是提高教學效率的最佳辦法。與以往教學方法最大不同之處在于,信息化教學改變了傳統的文字教學辦法,以數字化的資源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內容,同時也為教師提供了更豐富的教學輔助資源。
(二)合作意識重要性
20世紀80年代末我國引入了合作教學方法,因該種教學模式自身具備較強的互動性、高效性而得到教師的廣泛運用,成為教師們最喜愛的教學模式之一。從培養人才角度出發,21世紀的中國最需要的就是具有團隊意識的高素質人才,而合作教學模式開展過程中,學生通過小組成員之間互幫互助,共同完成教師布置的課題,共同面對學習中的難題,共同思考解決難題的途徑,這些都幫助學生逐漸產生了合作的意識,使每位學生都具備較強的團隊協作意識,這有利于學生未來的成長,同時滿足了國家發展對人才的雙重需求。與傳統課堂教學相比,小組合作教學能夠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熱情,逐漸培養學生合作意識,有助于學生逐步融入大社會之中。
二、信息化教學背景下提升學生合作意識的途徑思考
(一)借用信息化資源充實合作學習內容
信息化教學技術可以突破書本知識的局限,借助動畫、視頻等影像資料,將文字知識轉換成動態圖畫,讓學生更加直觀了解到書本知識的涵義。在通過小組合作進行練習之前,教師必須確保學生大致對本節課教學內容有所了解,這樣才能推動合作的順利進行。比如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在練習階段將學生分成了7個小組,每個小組成員分角色演繹“問路”的情境,其中有同學是問路者,有的同學是導游等等。為了保證合作順利進行,教師在練習之前借助了多媒體播放器,播放了一些問路的節選視頻,讓學生再次鞏固了問路中常見的“where,turnright,onyourright”等詞語和詞組的用法及含義,這樣在小組練習的時候,學生的表達才更加流利,確保了分組練習的質量。
(二)依靠信息化途徑提供合作學習方法
在任何學科的課堂教學中,教師都比較喜歡采用情景模擬的方式,讓學生切身感受到課本中的情境氛圍,在這種貼近生活的情境中學習到新的知識,同時也運用到了課堂所學。在信息化時代中,教師利用了數字化的資源來為學生呈現出文字內容,為學生提供互相交流、討論的環境,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同時也鼓勵更多學生參與到課堂學習之中。
在學習“問路”的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先將學生分成了6個小組,每個小組的同學先自由對話,完成“問路”的練習。而后教師在多媒體軟件上播放了這樣的視頻動畫:一個小朋友想要去學校,但是不知道從家到學校的路,畫面上還展示了家到學校的地圖和線路。教師邀請每組學生來到講臺上,根據教師提供的電子地圖以及小朋友不斷提出的問題,回答小朋友的問題并且幫他順利走到學校。教師采用了小組競爭的方式,看看哪些小組最先幫助學生走到學校,評比出合作能力最強的小組。
與普通的文字講解對比,電子化情景模擬的方式讓學生實現了與電子化設備的互動交流,同時也增強了團隊之間的凝聚力,讓學生通過相互交流討論的方式來完成任務目標,極大地提高了合作的效率。
(三)運用信息化程序檢驗合作學習成果
傳統課堂中檢驗學生合作學習成果,多是采用紙質化考卷檢測的方式,以學生完成考卷的情況,或者通過口頭詢問情況了解本節課的合作效果,這種評價方式雖然有可取之處,但是也存在著片面性。在信息化時代中,教師可以利用電子化程序來檢驗學生合作學習效果,更加直觀地展現學生合作取得的收獲。比如在數學的教學中,當同學們通過小組合作方式完成某個知識點學習之后,為了檢驗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能力,教師在電腦中安裝了數學小游戲,要求每個小組派出學生代表來完成游戲闖關,依靠學生所完成的關數來評判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并且及時調整教學的方案。這種評價方式與紙質考卷相比,評測結果更加直觀,同時也容易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相對來說檢驗質量較高。
綜上所述,利用信息技術開展小組合作學習,能夠提高學生的合作能力,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但是仔細分析該模式,還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要想充分發揮這種模式的效果,學生必須要具備自主學習的能力,具有與人溝通交流的能力,這些都需要教師通過前期教育來培養。同時由于不同學科之間的差異性,信息化教學應當有所調整,合作方式也應做出相應改變。
參考文獻:
[1]孫眾,駱力明.數字教材關鍵要素的定位與實現[J].開放教育研究,2013(4).
[2]李林,王冬,覃文圣,等.論電子教材取代紙質教材發展趨勢的必然性[J].中國信息界,2011(5).
作者簡介:舒曉青,出生于1986.4.8,女,漢族,籍貫:重慶大足,研究方面:重點中學初中學習生活。單位:重慶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