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孜姑麗?吾布力
摘 要:時代在進步,社會在發展,國家經濟水平有了很大幅度的增長,人們的生活質量越來越高,物質需求與精神需求都得到了充分滿足。和諧社會的構建離不開群眾文化的支持,群眾文化越繁榮,社會活動就越多,二者之間存在著必然的因果關系。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群眾文化中占據重要位置,它的影響有積極的,也是消極的,我們應從整體層面上進行分析,組織相關的宣傳活動,提高群眾文化的保護意識,建構極具特色的文化形態,為了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建設貢獻出一份強大助力。本文主要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群眾文化中的重要位置進行了探索與研究。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群眾文化;重要關系;位置研究;思考
信息化時代、網絡化時代已經來臨,科學技術創新研發,為文化的進步和文化的發展創造了良好契機。人們的物質條件越豐富,精神需求問題就越明顯,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以特色形式展示出來,找出群眾文化的具體聯系,開拓文化宣傳的全新路徑,這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中國主流文化的形成而言都是大有益處的。文化軟實力是決定我國綜合國力的主要因素,群眾文化是精神生活的結晶,這兩點毋庸置疑。認清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群眾文化的關系,引出文化保護、文化傳承的重要性,有必要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
1 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群眾文化的關系
群眾文化中體現著人們的精神生活需求,其核心目的是自我娛樂、自我教育。將有特色的民族文化匯集在一起,組織綜合性的文化活動,能為廣大人民群眾物質需求與精神需求的雙向滿足提供好的保障。最初的群眾文化包含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具有廣泛性、普遍性特點,它由群眾創造,由群眾參與,時代特征非常鮮明[1]。中華民族文明史體現在社會生活、勞動活動的各個方面,群眾文化作為一種沉積,它反映著不同時期的歷史現象,儼然成為主流文化的重要構成,充分發揮著協調作用,促進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長遠、可持續發展。在這個知識經濟時代中,群眾文化活動與經濟發展有著密切聯系,相互適應、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群眾文化活動憑借它的嶄新一面,成為了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方針。群眾文化未來的發展空間不可估量,呈現獨特魅力,引起多方重視。人民群眾的求美、求樂心理差異較大,群眾文化是平衡這種差異的最佳方式,因此深受群眾的擁護及支持。為了全面發展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實現社會主義經濟文化繁榮的目標,我們需要了解掌握群眾文化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之間的作用,才能了解群眾文化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的重要性。
2 群眾文化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作用
2.1 擴大保護范圍
有形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均與人民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只不過存在形式不一罷了。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來源于群眾的心聲,有的來源于群眾日常生活的調劑,有的來源于群眾的日常活動,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反映了群眾的娛樂生活,有的呈現了群眾生活所需[2]。比如,恩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中心里國家級別的恩施儺戲,即是古代人民為消災納福而舉行的迎神賽會、驅逐疫鬼的一種還愿儀式,因此其又被稱為儺堂戲、還儺愿及儺愿戲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環境影響比較大。保護名錄的任何一項保護內容都不是獨立存在,而是與群眾文化相結合的,群眾文化利于發展更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利于保護良好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氛圍。
2.2 實現共同發展
非物質文化遺產來源于群眾文化生活,是群眾文化生活的精華所在,從另一個方面來說,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群眾文化的滋養源之一。比如說西藏地區的弦子舞、鍋莊舞、山南昌果卓舞等多種民族舞蹈,與西藏地區群眾的文化生活息息相關,也是當地群眾文化的主要內容。這些舞蹈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后,其發展范圍更為廣泛,也促進了當地群眾文化的繼續發展與延續。群眾文化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共同發展的。
2.3 基礎保護作用
非物質文化遺產呈現區域特異性,其受到各地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方式的影響,呈現了不同的文化特征。不同時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呈現了不同時代的民族特色與審美習慣。不論是手工工藝,還是民俗表演,或者是天文地理,其均構成群眾文化的重要部分,是群眾文化不可或缺的內容。比如說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的皮影戲。皮影戲呈現了獨特的文化特征,也是當地人民群眾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可謂相輔相成,唇亡齒寒。群眾文化具有范圍更廣的包容性,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基礎,其在保護工作發揮著重要的基礎作用。
3 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群眾文化中的重要位置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們國家歷史遺留下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在實際的應用以及發展過程當中所具有的經濟內容以及發展內容十分鮮明。從文化傳播的角度進行理解,筆者習慣將其看做是一種文化載體、而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形成歷程當中進行看待,每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都具有悠久的歷史以及豐富的文化內涵。無論是知識、神話、風俗、諺語等都是古代人民的智慧結晶,也是我們更好地了解歷史解讀歷史的重要方法。
3.1 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推動力
在基本道德體系之下,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基本內容就是培養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人們從最初的牙牙學語到最終的生老病死之間,每時每刻都在承受群眾文化所代帶來的影響[3]。對于群眾文化來說,其最為鮮明的特點就是自主參與,自主學習。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群眾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實際生活當中表現出了極大程度的“自娛自樂”性質,基于此種角度的理解,我們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群眾文化的重要推動力。
3.2 繁榮群眾文化的重要因素
所謂的群眾文化在實際的應用過程當中具有鮮明的整體因素,但是對其的理解我們應該進行辯證性的看待。所謂的群眾文化應該先群眾后文化。所以群眾文化想要進一步發揮作用,就需要進一步發揮經濟民族文化的作用。當群眾文化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民族文化進行發展之后,群眾文化就可以進一步繁榮。而如果群眾文化在實際的發展過程當中的沒能對相關的民族文化進行研究,那么最終將會走向沒落。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對于我們國家來說,對于民族文化的應用還將會做到尊重民族文化的差異性。
3.3 群眾文化的發展要求
非遺進行傳承創新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古代人民思想智慧的具體體現。所以其在很大程度之上會表現出極大程度的脫節。但是其所具有的民族凝聚力同樣十分鮮明。但是在當下物質需求高度繁榮的時代,群眾文化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想要進一步發揮社會作用就需要結合人們的思想特點進行改變。這也是發展的根本內容。加之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之下,文化交流也變得越發的頻繁,在西方文化的擠壓之下,群眾文化的發展要求非遺進行傳承創新已經成為了一種必然的
趨勢。
4 結語
總的來說,我國的文化水平與經濟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知識經濟時代背景下,文化得以進步、文化得以發展、文化得以繁榮,這是非常值得慶幸的。但是此種背景之下的文化建設以及文化發展必將會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而如何解決當下文化載體與文化內容之間的關系則是我們必須考慮的問題之一。本文以上內容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群眾文化中的重要位置性進行了簡要的研究。希望可以通過本文以上內容的論述,進一步完善文化載體與文化內容之間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鄭安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譯本非遺定義中的誤譯:基于概念邏輯關系的解讀[J].中國翻譯,2016(02)91-94.
[2]趙沛曦,張波,張涌.麗江“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發展的理論支點[J].曲靖師范學院學報,2016(04)1-5.
[3]劉敬東,王群,曹煥男,王欣.對河北省舞蹈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利用的研究[J].經營管理者,2015(09)1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