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維
摘要:任務型教學法近年來在第二語言教學法中占據了主導地位。本文從任務型教學法的定義、基本特點、實施過程及任務類型入手,結合教學實踐,嘗試將其應用在針對美國學生的課堂活動設計中,訓練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對傳統課堂教學法進行補充。
關鍵詞:任務型教學法;課堂活動;交際能力
第二語言教學中一直存在兩種教學思想:一是以形式為中心,注重語言結構的教學,強調語法和句型;二是以意義為中心,注重語言功能的教學,強調運用語言進行溝通和交際。世界語言教學法從語法翻譯法、直接法、聽說法、功能法、交際法,發展到今天的任務型教學法,每個時期,對語言的形式和意義的側重都有不同。
美國漢語教學注重實用性,在教學法上大致分兩派。一派承襲以翻譯為主要目標的教學法,強調精確的語法,注重句型,大量使用閱讀和對譯的方法,反復進行視聽練習。另一派是交際語言教學法,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逐漸發展并占據主導地位。它強調在實際的交際中學習語言,認為對一個學習者來說最重要的是口語交際能力,近年來興起的任務型教學法,是其發展的巔峰。(趙金銘,2010)
一、任務的定義
印度語言學家Prabbu首次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用任務的形式來呈現教學內容,主張學生“在用中學”。任務型教學法要求教師以任務的設計和完成為中心來組織教學,圍繞特定的主題和交際目標,設計具體可操作的任務,引導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通過表達、詢問、解釋等語言形式來溝通和協商,共同完成任務,最終達到學習語言的目的。它注重模擬現實交際場景,讓學生扮演某個角色,在執行任務的真實交際中使用語言,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與傳統教學法注重操練語言形式不同,任務型教學法把注意力集中在語法知識的運用上,以表達意思為目的。
用任務型教學法來設計活動,要注意幾點:
1.任務應與現實生活有聯系,學生需要用漢語解決某個實際問題。
2.教師要明確語言形式和交際功能之間的對應關系,學生完成任務的過程中要以表達意義為首要目的。
3.使用真實的語言材料作為輸入,強調有意義的語言內容。
4.設計任務遵循由易到難,由簡到繁,層層深入,相互依存的原則,每個任務的設計都依賴于之前任務的完成,使不同任務構成一個“教學階梯”。
5.教師要做好角色轉換,由傳統課堂的中心轉變為任務的組織者,要了解學生的興趣、特點、經歷等基本信息,以便更好地設計任務。
二、任務的實施過程
英國語言學家Jane Willis將任務型教學的實施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前任務階段,任務環節階段和后任務階段。
前任務階段是任務的實施準備階段。教師介紹學習任務,導入主題,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通過介紹新語言點來導入教學內容,帶領學生回顧和復習學過的詞匯,做好語言準備,保證任務的順利進行。
任務環節階段是任務執行的中心環節,學生作為交際主體,以小組的形式,圍繞本課主題用目的語進行交際來完成教師安排的活動。活動可以是交換信息和觀點,制定計劃,解決問題等,隨后學生報告任務的執行結果。教師在這個階段的作用是分配任務、監督指導,解決學生的問題和困難。
后任務階段,也稱為語言焦點,是對任務進行評估和反思、鞏固任務中的語言使用的階段。教師的評估重點是交際的策略和語言的使用,反饋學生使用錯誤的詞匯和語法,提醒學生忽略的重要語言點,教學關注點從語言意義轉移到語言形式上來。歸納總結各小組情況,再次練習教學重點和難點,對鞏固教學成果,加深學生的理解有決定性作用。
三、任務的類型
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為中心,教師提供語言輸入,學生接受,教學過程是一種“生詞表加課文加語言點加句式練習的僵化樣板”(任友梅,2003),任務型教學法采用真實的語料,模擬真實場景中的問題,使學生在角色的設定中進入一個氛圍,促使其更大程度地運用學過的語言知識,提高交際的積極性。
要激發學生的表達欲望,促使學生開口參與交際,關鍵是在任務的設計上留出信息的空白,或者提出有爭議性的不同觀點,使其必須通過交流來獲取未知信息,通過合作完成信息組合或者通過討論和協商達成一致的觀點。任務有不同的形式,以下幾種任務類型可以作為教師設計活動的參考。
1.信息差任務:執行任務時,每個參與者都只掌握該任務的某個片段,只有將自己擁有的信息與其他人進行交流,才能獲得全部完整的信息,完成任務。
2.觀點差任務:學生對教師布置的話題表達自己的觀點,同時獲悉他人的看法和態度。再進行意義協商,以達成了解和共識。
3.拼圖式任務:教師給學生拆分零散的信息,如一個故事、一張表格,要求學生拼成一個整體并講述出來。
4.陳述性任務:根據教師所給的信息,小組成員討論、協商,共同完成一個故事,并以表演的方式來講述這個故事。
5.比較型任務:對相似的事物進行比較和分析,說明異同和優缺點。如租房子,比較價格、條件等,選擇最合適的一套。
6.決定型任務:教師給學生關于某個問題的一些情況介紹,學生小組分析討論,協商出一個大家都贊同的結果,匯報為什么做這個決定。如制定旅行計劃。
7.問題解決型任務:教師說明某種情況,提出問題,學生協商解決。如:去某地旅游,沒有提前做計劃,請了解情況的當地人給予建議。
四、任務法在課堂活動設計中的應用
對外漢語教學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學生運用漢語進行交際的能力,要獲得這種能力,須進行大量的練習和實踐。在美國短期漢語強化項目中,并未專門設置口語課,而僅有的綜合課還承擔著大量詞匯和語法的教學任務,造成學生在課上沒有足夠的機會練習口語表達的問題。美國學生一般個性外向,樂于溝通,愿意主動表達,喜歡互動性強的活動,教師應抓住這些特點,把任務型教學法引入課堂,幫助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多接觸真實的語言材料,提高交際能力。
我試著以美國大學常用教材《中文聽說讀寫》二冊上第三課《在飯館》為例,使用任務型教學法來設計強調真實交際的課堂活動。
本課內容涉及到中國的四大菜系、中國菜基本的烹飪方法、在飯館點菜、說明及評論食物的味道,介紹自己的飲食喜好等內容。根據任務設計“由易到難,層層深入”、“使用真實材料”和“解決現實交際問題”等原則,在任務執行的三個階段,做如下安排。
前任務階段:用較容易的相關問題導入主題,引起學生的興趣。可以問學生最喜歡的一道中國菜是什么,給出一些有代表性的中國菜的圖片請學生說出菜名,并用圖片展示中國菜的幾種基本烹飪方法。帶領學生回憶可用來描述菜的味道的形容詞,并展示點菜的常用句式。為下一階段任務的執行做好準備。
任務環節階段:學生分小組完成幾個難度層層遞進的活動。活動一是比較型任務:比較說明幾種烹飪方法的異同。活動二是陳述性和決定型任務:學生根據圖片說明幾種中國菜的烹飪方法,討論某種食物適合的烹飪方法。活動三也是陳述性任務:介紹自己喜歡的一道菜的做法和味道。活動四是角色扮演和解決問題型任務:小組成員扮演服務員和客人,表演在飯館點菜的過程。教師提供真實的菜單,要求服務員介紹菜名、做法和味道,客人說明自己的要求和喜好,點一桌葷素搭配,有主食和飲料的菜。
后任務階段:點評任務完成情況,針對重點詞、語法和句式練習語言形式。
五、反思與總結
任務型教學法強調“在用中學”,使用真實的語言材料,與現實生活相聯系,促使學生用語言解決實際問題,自然地習得語言。它注重語言的意義,重視學生的個人經歷對語言的促進作用,加強了師生互動,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原則。它也使我們反思傳統的教學方法,課堂教學不應該僅僅是語言的輸出與接受,而更應該是把語言運用于交際、進行思想交流的過程。
參考文獻:
[1]于曉日.任務型教學法與高校對外漢語教學[J].海外華文教育,2014 (3).
[2]趙金銘.對外漢語教學法回視與再認識[J].世界漢語教學,2010 (2).
[3]王天賦.任務型教學法在美國學習者漢語口語教學中的應用[D].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