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黎明
【摘要】面對初中語文文言閱讀教學方式單一、學生學習興趣不濃的現狀,筆者從挖掘學生閱讀文言的興趣點著手,積極摸索能激發學生學習文言興趣的教學語言、教學內容、教學方式,試圖通過興趣的引導,讓學生成為文言學習的“樂學者”,從而真正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
【關鍵詞】文言閱讀教學;興趣引導;小組合作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曾幾何時,文言學習作為初中學生“三怕”之一,不光一直困擾著我的學生們,還讓作為“師傅”的我頭疼不已。背完課文背釋義、背完釋義背翻譯、背完翻譯背賞析,為了應考而學文言,老師和學生都痛苦不堪,根本體會不到文言的精彩美妙與博大精深。難道文言學習就如此無味?難道文言學習就要如此功利?難道文言學習就要如此痛苦?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一、文言,想說愛你不容易
俗話說“得語文者得中考,得閱讀者得語文”,文言閱讀作為初中閱讀考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初中每個學段都安排了數篇文言經典篇目,并且對學生文言詞語積累、經典篇目背誦、課文內容賞析,甚至對課外文言閱讀的賞析、拓展都提出了較為明確的要求。如果沒有一定的文言實詞的積累,如果沒有科學的文言學習方法,如果沒有濃厚的文言學習興趣,把文言學好絕對是“浮云”。對于學好文言的三個“如果”,個人認為最后一個要素“興趣”最為重要,因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文言學習在許多學生眼里是一件極為枯燥無味的事情,因為他們認為文言本身晦澀難懂,語言習慣又與現代漢語大相徑庭,閱讀起來實在是“痛不欲生”。事實情況真是如此嗎?“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這些經典名句都出自于初中課本,先不說這些名句所蘊含的偉大思想,但就字面意義而論,哪一句不是清晰明了,一看就懂!既然不是很難懂,為什么很多學生不愿意學習文言呢?還是興趣!筆者認為,很多中學生沒有找到學習文言的興趣點,把一件應該是十分享受的事情變成了一個“痛苦至極”的精神負擔。那么,文言本身的興趣點在哪呢?個人認為初中語文教師發掘學生學習文言的興趣點應該是當務之急。
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韓愈在《師說》中說得好——“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者也”,我認為語文老師的作用還要再加上一點:引導學生感受祖國語言文字之美,從而發現學習語文之趣。學生一旦找到學習語文的興趣,比“親其師信其道”所帶來的效果還要明顯。我在教學過程中對此深有體會:
在教授七年級下冊的《禮記二則》時,我完全按照教參和教學大綱要求亦步亦趨地全部完成了教學任務,學生先梳理文學常識、背誦課文、識記重點詞語釋義、疏通翻譯,在此過程中學生迫于老師的壓力和升學的壓力,沒有任何折扣地執行了我所布置的全部任務,掌握的效果通過習題檢測也非常理想,但是整個教學過程卻是索然無味,乏善可陳。我感覺學生是在被動中學習,從他們的眼神中沒有發現對文言的任何喜愛之情。雖然教學結果尚可,但是我感覺課文的教學過程是失敗的,如此精彩的經典篇目,學生對此卻索然無味,作為文言閱讀課應該談不上成功。
在教授《馬說》時,我就嘗試采取了另外一種教學方式。備課時,我根據學情和課文內容積極尋找這篇古文中學生可能產生共鳴的興趣點。比如韓愈與“推敲”一詞的典故,伯樂相馬的典故,千金買馬骨的典故,把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典故穿插在全文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在一堂課中多次碰到自己的興趣點,在課堂上的學習專注度和主動性陡然提升,一堂課下來,學生積極主動、老師適時引導、師生配合行云流水,課堂效果不言自明,最為關鍵的是在此過程中還激發了學生學習古文的熱情。
三、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看到興趣對學生學習文言文有著如此神奇的力量,我就嘗試著在教學內容中發掘興趣點的基礎上,在教學方式和教學過程中也盡可能多融入興趣點,以興趣點的多元化激發學生學習文言的熱情。
在教學方式上,我嘗試著使用幽默、通俗的教學語言,讓學生在類似歷史小說《明朝那些事兒》的語言風格中找到學習文言的興趣點。在教授白居易的《賣炭翁》時,在講解“黃衣使者和白衫兒”的身份時,我就使用了古代太監宣讀圣旨時常用的語言“奉天承運,皇帝詔曰”,課堂上很多學生馬上找到了興趣點,再用各種方式展示自己對于太監欺壓百姓時語態和動作的理解,學生在此過程中不光記住了“黃衣使者”的身份,還對“宮市”的罪惡和本文的主題有了更為深層次的理解,這種教學方式比照本宣科和簡單地讓學生記憶效果好了不少。
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學講計劃中的小組合作的形式,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在小組合作和展示的環節中,找到自我價值,在滿足自信心的同時,也找到了文言學習的興趣點。在講授《醉翁亭記》時,利用小組合作的方式讓每名同學都領到了適合自己能力層次的問題:學習能力稍弱的同學解決重點詞語的釋義,能力中等的同學解決句子翻譯,能力較強的同學解決課文的重難點賞析,大家在合作過程中互相幫助,共同提高。在小組展示的環節中,因為每名同學都身有任務,而且在合作環節中已經通過團隊的力量解決了大部分問題,所以整個課堂都是在同學們踴躍地展示自己的狀態中度過的,與傳統“滿堂灌”式的課堂相比,所取得的效果相差甚遠。聽著學生在忘情地吟詠“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看著學生通過團隊的力量在充分闡釋“樂”之含義,享受著歐陽修優美、通靈的文字所帶來的曠達的人生境界,這種感覺真是“此樂何極”呀!這樣的初中文言教學的課堂模式,我在嘗試、在收獲、在享受、在探索……
對文言興趣教學的探索,我雖剛起步,但已經在路上。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