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鳳蘭
摘要:隨著我國教育改革工作的不斷深入,我們要不斷提升中職語文教學工作質量,要讓學生在了解更多基礎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價值觀、思維觀念等,此外,還應該加大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工作力度,實現學生的綜合發展。
關鍵詞:中職語文;培養;人文素養
中圖分類號:G71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8)28-0049-01
1.中職語文教學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1.1 當前的教學觀念較為落后。以往的教學模式都是采用應試教育方法,教師非常重視學生的考試成績,這種以分數定能力的教學模式嚴重限制了學生的個性發展,阻礙了學生對知識的獲取和運用。過分關注成績,在課堂教學中一味地進行理論知識講解灌輸,學生不僅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識,還容易出現厭倦、排斥學習等不良情緒,繼而影響其后期的課程學習。傳統語文教學中,大部分教師只重視對學生展開閱讀教學,為學生傳授解題的技巧,而忽略了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鍛煉和人文素養培養。
1.2 教師的教學觀念需要不斷革新。盡管新課程改革工作得到了進一步落實,但是不少教師依然選擇較為傳統的教學方法。呆板、機械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不僅未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降低了整體教學效率,繼而影響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吸收。缺乏創新教學意識,使用傳統教育理念將陳舊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將會影響和限制學生的閱讀、寫作能力以及創新思維能力發展和提升。
1.3 人文素養的培養工作沒有得到人們的重視。一般在教育工作中存在重視學習成績忽略綜合素養的問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往往將過多的精力投入到課本知識教學中,對學生的個性發展以及身心素質培養不夠,尤其是學生人文素養方面的培養相對缺乏。
2.針對中職語文教學探究人文素養的培養工作
2.1 不斷革新教學觀念,創造寬松愉悅的學習環境。最近幾年,我國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突顯了各種專業人才培養嚴重滯后的窘況,畢業生的綜合素養得到了人們的重視和關注。基于此,教師和學校應該重視對學生進行綜合素質培養,從而不斷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中職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轉變傳統教學理念,改變傳統死板的教學模式,打破常規,盡可能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繼而放松學生的學習壓力,緩解學生的不良情緒,讓學生在良好的學習氛圍中解放思想,放飛自我,從而有效激活學生的思維和想象。比如當學生學習到“我的母親”一文時,教師在對文本內容進行講解前,可讓學生先對文章內容進行認真的閱讀,待學生閱讀完成后讓學生談談自我對作者情感的認知。教師可向學生提出:“請同學們認真思考,老舍筆下的母親是怎么樣的一個形象?作者筆下的母親與你的母親有哪些相似之處?又具有哪些不同的地方?文章中從哪幾方面表現母親的堅強個性?”對于這樣一系列的問題提出,很快激起學生的興趣,學生開始紛紛發表自我的意見,教師可在一旁組織和鼓勵學生進行發言,從而充分激活課堂學習氛圍,擺脫傳統課堂教學的束縛,而后教師再根據學生的發言進行相應的點評,并根據自身的教學理念對傳統的思維進行創新,給予學生知識結構以及情感內涵和認知價值的完善、補充,從而讓學生深刻認識和體驗到母親的偉大,從而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繼而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2.2 結合學生的個體差異制定多元化的教學方法。我們應該把學生放在教學的主要位置,并結合學生的個體差異制定多元化的教學方法,采取科學的方法提升學生的學習激情,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具體而言,中職語文教學應根據學生的個性以及學習特點對課程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進行科學的設計和制訂,從而有效提高教學效率,確保教學的高效,促進各項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現代教學更強調對學生進行內在影響,更注重學生的個性培養,在中職教學中教學必須充分認識到這點,應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重視對學生進行綜合能力培養,從而從德智體等方面全面促進學生的能力、技能發展。在具體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以及自身知識掌握程度,充分挖掘學生內在的潛力,使學生的獨特技能能夠充分展現出來。
2.3 不斷完善教學模式,提升人文素養。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給我國教育工作帶來了較大的發展機遇,中職教學工作應該把學生放在重心位置,并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和資源。教師既需要圍繞課本內容對學生展開教學,又要突破教材理論要求,深入挖掘教材潛在的人文精神。通過教材表面進行學習并不都能獲取人文素養知識,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具有良好的洞察能力,敏銳地捕抓課本中潛在的人文知識,從而為學生提供更優質的教學服務,幫助學生理解人文精神,提升自我人文素養。
3.結語
在中職語文教學中,人文素養的培養在教學工作中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對于中職語文教師來說,主要任務就是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教師必須充分認識到人文素養在學生教學中的重要性,結合社會需求以及教學大綱要求,采取積極有效的教學措施展開教學活動,繼而更好地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
參考文獻:
[1] 王芬.以評促教,精評導學———小學語文從核心素養出發“教·學·評”探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7,14(10):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