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曉麗
【摘要】“語言的建構與應用”是學生語文素養的核心之一,在小學中年級就要進行有效的語用教學。教學中,教師要精心選用語
言范例,有效指導語言建構,利用多途徑進行語用訓練,實現學生語言的生成和轉換,達到學習語言和運用的目的。
【關鍵詞】語言建構與應用;有效指導;語用訓練;言語實踐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指出:學生的核心素養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素養。具體到語文學科素養,《高中語文課程程標準》中提到語文學科核心素養主要包括“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個方面。在這些素養中,“語言的建構與應用”又是基礎中的基礎,思維發展要通過語言的建構來實現,審美要通過語言的建構來實現,文化的傳承也要通過語言的建構來實現。語言的建構不僅僅要吸收和理解,更要自主和內化。基于“語言的建構與運用”以上特質,筆者發現這與我們中小學課程標準中的“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課程定性也是一致的。所以,具體落實到中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語言建構與應用”素養,教師需要夯實的是引導學生怎樣發現、感悟課文的語用品質,指導學生在語言實踐過程中運用語言進行正確的表達。
中年級學生是學習規范語言的關鍵期,這一學段的學生進入大量的閱讀、初學習作的新過程,學習語言的意識逐漸由自發轉為自覺。教師更應該努力從多角度,多途徑激發學生興趣,提高語用訓練效果。
一、精心選用語言范例,品味文本魅力
作為學生語言學習的范例,選用文本一定要具有文質兼美的特質。精美的文字,精致的語段,精要的敘述,精當的議論,精彩的描寫,精巧的布局都是可供學生學習語言的范例。這樣的文本范例,能夠讓學生積累語言素材,內化語言經驗,體悟表達的規律,并在舉三反一和舉一反三的練習中獲得能力的提高。
(一)感悟詞的精妙
《一個小村莊的故事》一文篇幅短小,寓意深刻,回味無窮。為什么短短幾百字的文章確卻能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撼動人心。讀后心中有驚醒,有焦慮,也有吶喊。因為“語言文字是作者自己最貼切的符號”,所有的情感都在文字里行間傳達出來。它有著情的起伏,美的律動。開篇一個“早先”就讓人感受到了故事的基調,像一位飽經風霜的老人在敘述過往的傷痛。“不管怎樣,家家戶戶靠著鋒利的斧頭,日子過得還都不錯。”一個“還”字道盡其中滋味,有無奈,有勉強,更有對村里人們無知行為的否定與譴責。“什么都沒有了。”結尾一句,沒有嚴厲的斥責,沒有嚴肅的口號,看似平淡的敘述,卻讓人感到無比的傷痛和驚醒。教學時,引導學生反復朗讀,并通過辨析去掉這些字、詞,語言表達效果的不同,感受一字、一詞運用的精妙。
(二)把握段的規范
段的訓練是中年級的訓練重點。《富饒的西沙群島》行文思路條理清晰、結構嚴謹,構段句群典型且多樣,遣詞用語精確且具體。這是一篇典型的總分總結構文章,而且在段落句群中也是貫穿著這種典型結構方式。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句群結構的分析,讓學生認識其特征,掌握由句子——句群——段落的組合規律,明確句子之間的邏輯關系。培養學生閱讀能力時,能利用句群判斷、理清文章脈絡,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同時,也是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一種訓練。
(三)領會體裁特色
中年級教材中文章體裁已經相當豐富,童話、神話、兒童詩、兒童小說、說明文都有涉及。不同體裁的文章特點不同,教法也不一樣。童話神奇豐富的想象,兒童詩雋永清新的語言,說明文簡潔、準確的敘述,都應該在教學時,讓學生在閱讀學習中領會不同的文體的語言文字的特點。《趙州橋》雖然是說明文,但描寫生動,用詞科學精當。“它是隋朝的石匠李春設計和參加建造的”一句中“參加”和“大橋洞頂上的左右兩邊各有兩個拱形的小橋洞”中的“左右”“各有”等詞,很好地體現了說明文用詞的準確性、科學性。讓學生在比較、辨析中領會此類文本所特有的嚴謹的科學態度,表達的平實、周密。
教材有很多這樣經典的課文,我們要把握好,利用好這些語用的范例,最大限度地發揮其語用的價值和訓練功能。
二、有效指導語言建構,訓練落到實處
中年級是一個語言訓練的敏感期。在學習的知識點上,學生在低年級已經積累了一定量的詞匯和句式;在學習心理上,又比高年級學生模仿、表達意愿強烈。所以,要抓住這個時機扎實落實語言運用訓練,為高年級寫出有一定語用品質的文章打下基礎。
要提升學生的語用素養,教師不能只停留在讓學生開口說,動筆寫就心滿意足的階段,而是應該抓住時機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指導、扎實的訓練,讓說和寫的練習落到實處。
教學《驚弓之鳥》,我設計這樣一個練習:聽完更羸的解釋之后,魏王和其他的隨從會說些什么呢? 學生紛紛舉手,有的說“更羸你真厲害”;有的說“更羸你真了不起”;還有的說“更羸我要向你學習”。這時整個課堂氣氛很活躍,看上去學生積極參與,大部分學生都有了說話的練習,有了語言實踐,但實際上,這樣的語用訓練根本沒有落到實處,或者說這樣根本不能算是一次語言的訓練,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完全沒有得到提升。這樣空乏的套路,放在任何一個課堂,任何一個有優點的人身上都是可以套用的。作為母語,這些詞匯和句子,即使沒有接受過語文學習的人,也是會這樣表達的,所以這時教師的引導顯得尤為重要。
我要求學生第二次練習,引導學生從兩方面思考:一是故事中的人物關系和各自身份不同,言語用詞肯定也不同;二是每個人對更羸的夸贊都要從文中更羸的過人之處著眼,而不是空泛地贊美。經過思考之后,學生第二次回答:
學生1:
魏王說:“更羸,你真是名不虛傳的射箭能手,本王重重有賞。”
學生2:
一個隨從說:“ 今天我們真是大開眼界。”
學生3:
魏王聽了連連點頭說:“有道理,有道理,你不僅僅是個射箭能手,也一定可以成為一位常勝將軍!”
學生4:
魏王身邊的一位大將說:“以前我總是對更羸不服氣,我射箭也能百發百中,為什么名氣沒有更羸大。今天這樣一件事真讓我心服口服。剛才我也看到了,這只大雁邊飛邊鳴,卻沒有去想這有什么不一樣的, 更沒有想可以用箭把它嚇下來。”
毫無疑問,第二次的語言運用要比第一次提升許多,從原來沒有任何針對性和吸收性的空話,變成了有針對性的,內容源自課文,表達清楚,語句流暢有層次感的言語。但是,4個學生的言語質量還是有高低之分的。第一個學生和第三個學生同為魏王的角色語言,但第三個學生比第一個學生要更勝一籌。第一個學生針對前文更羸是有名的射箭能手相呼應,贊賞更羸名不虛傳。而第三個學生還加上了魏王說話時的動作,連連點頭是對前文魏王不相信自己的耳朵的反照,“有道理,有道理”,是對更羸分析的直接肯定,后一句不僅也是對更羸箭術高超的贊賞,更是對更羸善于觀察,善于分析、思考的品質的褒獎。第四個學生的言語更是吸收了文本的新鮮語言,為己所用,學以致用。
在這樣的基礎上,我繼續引導全班學生對四位同學的話來一番比較和分析:這一次同學們說的話和剛才同學們說的話,哪些句子更好?好在哪里?于是,學生們又活躍起來。有的說,他們現在說的角色語言中加了人物的神態和動作;有的說第4個同學說的很具體……對于這樣的評析,我還是不夠滿意的。
第二輪指導追問:加了神態語言就一定提高水平了嗎?把形容魏王的神態和形容隨從的神態互換可以嗎?為什么第4個同學能說得這樣具體?你能發現他這樣說具體的訣竅了嗎?
這樣通過多次的練習讓學生在發現語言現象的過程中,有所頓悟,并把頓悟來的東西上升到概念和規則,并利用規則指導自己的閱讀和寫作實踐。這樣才能實現生成和轉換,讓學生不斷吸收文本語言,內化建構自己的言語,達到學習語言和運用的目的。
三、多途徑進行語用訓練,促進個性語用
語文課程主要是“使全體學生在義務教育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語文素養能在生活、學習和工作中正確、熟練、有效地運用祖國語言文字,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養和科學人文修養,為終身學習和有個性的發展奠定基礎,為傳承和發展中華文化,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發揮應有的作用”。其中所提到的“語文素養”,主要就是指“學生在積極的語言實踐活動中構建起來,并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出來的個體言語經驗和言語品質。
語言的建構與應用能力,必須通過積極的語文學習和真實的語文實踐來提高,只有在不斷的讀寫活動中才能培養語感,逐漸建構起自己的言語系統。教師要給學生提供和創設情境,為他們的言語學習和實踐提供切實有效的路徑和方法。
(一)朗讀與背誦
由于近年的考試,教材內的課文都不大進入考試內容,所以很多老師都不夠重視對教材內經典美文的背誦、積累,但是如果在語言學習的基礎階段沒有大量的積累是不可能形成語感的。要想有質的飛躍,沒有量的積淀作基礎是沒有辦法達成的。學生只有大量的語言體驗,才能沉入語言情景,觸摸到語言的溫度,感受到語言形象,獲得語言經驗,把握語言規律,掌握語用技能,從而為語言規范,甚至創造性地運用語言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大量的練筆
中年級的大作文次數有限,而且內容太寬泛,要靠教材中的幾次的習作訓練來提高學生的語用能力,顯然是不夠的。所以,要利用挖掘教材中的其它素材進行大量的練筆。
一是模仿。模仿課文中典型的段落。中年級的課文,很多段落都有非常典型的特征。模仿《翠鳥》,按順序描寫動物外形;模仿《火燒云》,通過顏色和形態描寫景物;模仿《貓》,用總分段落學會具體描寫。
二是課文補白。像《爭吵》一文中有大量的主人公——“我”的心理描寫,但是,沒有“克萊蒂”的心理活動描寫,這就是很好的一個練筆內容。學生在練習的時候,會聯系課文內容,有針對性地內化課文語言,并構建自己的言語系統。
三是課文續寫。《荷花》的原文題目叫作“詩的材料”,其實文章最后葉老還有一段非常有意思的結尾:
忽然覺得自己仿佛是另外一種東西,這種情形以前也有過。有一回,在公園里看金魚,看得出了神,覺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條金魚。胸鰭像小扇子,輕輕地扇著,大尾巴比綢子還要柔軟,慢慢地擺動。水里沒有一點兒聲音,靜極了,靜極了……
我們的教材中刪去了這一部分,我把文中的“忽然覺得自己仿佛是另外一種東西,這種情形以前也有過”這一句做為開頭,讓學生往下續寫。學生寫好后的文字特別有味道,如下:
忽然覺得自己仿佛是另外一種東西,這種情形以前也有過。有一回,在院子里看一群螞蟻在搬一顆餅干沫,十幾只螞蟻圍著餅干沫忙碌著,我看得出了神,仿佛自己也變成了一只螞蟻,加入了這勞動的大軍,齊心協力運糧食呢!
忽然覺得自己仿佛是另外一種東西,這種情形以前也有過。有一次,在公園里看見一只蝴蝶在月季花上飛來飛去,我看得出了神,眼睛跟著它在這朵上停留,一會兒又去那朵停留。要不是妹妹來拉我,我都以為自己是蝴蝶停在花上呢!
忽然覺得自己仿佛是另外一種東西, 這種情形以前也有過。我養了兩條金魚。每天放學回家,我總是先要看看他們,給他們喂食。看著他們快活地在水里游來游去,我仿佛也和他們一起游戲,搖動著美麗的尾巴……
這些語句中,我們很明顯地看到學生學以致用。“這種情形以前也有過”開句就引發學生聯系生活,學生的思維就活躍起來了,把以往的生活的歷程與課堂中習得的言語相結合,并內化為自己的言語,生動地表達出來。這是生活的寫話,是生命的激發。這比作業本中的寫話練習“想象省略號還有哪些會告訴我什么?”要有效得多。這樣的寫話練習才是學以致用的,高效的。
四是詩歌改寫。古詩的理解不是刻板地解釋翻譯,而是要改寫成意境優美的散文詩。散文呢?也可以改寫成一首首小詩。比如把《燕子》中的第二自然段改寫成一首小詩:
微風
吹拂著——
千萬條
才展開帶黃色的嫩葉的柳絲
青的
——草,
綠的/
——葉
各色鮮艷的
——花
都像趕集似的聚攏來,
形成了光彩奪目的春天。
學生讀著自己改變的散文詩,興趣盎然。不知不覺中,這些優美靈動的語言已經進入了孩子的內心。
(三)開展課外語文活動
如果說,課堂練說,模仿續寫是屬于語用教學中“領悟——模仿”階段,那么開展課外語文活動就是語用教學中的“類推和創造”。真正的語用,不應該停留在課堂上,也不應該只指向寫作。我們教師要開展多種課外語文活動,把“課堂語用”延伸到“生活語用”。
1.走訪調查會
現在學校會有很多德育實踐活動要開展,比如少先隊要開展“走訪行業領軍人物”的活動。抓住這個時機,我指導學生認真準備,精心策劃。特別是活動前,要預先設計好采訪時要提出的問題,采訪后要整理文字成稿,這些都是切切實實的生活語用。學生在這樣的活動中受益匪淺,進步很大。
2.讀書報告會
教師定期指導、要求學生預先閱讀課外書目,撰寫讀書筆記,記錄自己的心得體會,然后利用時間進行閱讀感受的交流。這樣既有閱讀的積累,又有成果的展示;既有書面的表達,也有口頭的論述。學生不會感到讀書枯燥,也不會空談的無聊。
3.生活辯論會
針對生活中的熱點話題,開展辯論會。初級階段的辯論會,可以事先確定題目,讓學生預先準備辯論的材料。指導學生對辯題立場的分析、邏輯框架的設計,主要論點、論據,對對方立論的分析。學生在材料收集、論點辨析的過程中,豐富了知識,鍛煉了語言,培養了合作精神,提升了語用能力。
上述課外語文活動的開展都比較費時,一學期不能經常開展。更多的時候,我們要抓住日常生活的時機,促使“課堂語用”與“生活語用”互相聯結。
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的課程建構與教學實施勢在必行,對語文核心素養的提早關注與深入研究,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語文課程的價值取向,把握語文教改的時代脈搏。而對語文核心素養之核心“語言建構與運用”的思考與探討,則有助于我們更進一步地認識語文學科的教學任務,有效提高語文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劉仁增.語用:開啟語文教學新門[M].北京:語文教學出版社,2015.
[2]張艷玲.談語言教學中的語言文字訓練策略[J].學周刊,2013(11).
(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