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可科
摘要:某個知識點是知識單元的核心或后繼學習的基石或有廣泛應用等,這就是教學重點。凡是需要通過教學認知結構進行改造而掌握的教學知識點,就是教學難點。那么,如何才能有效突破教學重、難點,達到教學目標,筆者以二年級下冊《有余數的除法》一課為例,談談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操作;體驗;重點;難點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8)28-0107-02
如何提高課堂有效性,這是一線教師最關注的話題。筆者認為課堂的有效性就是通過課堂教學,使學生獲得數學發展,促進學生的知識技能、數學思考、問題解決、情感態度四方面的整體實現。而教學目標的達成又離不開教學重、難點的是否有效突破。在竇存蘭老師的《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確定重難點》一文中講到,某個知識點是知識單元的核心或后繼學習的基石或有廣泛應用等,這就是教學重點。凡是需要通過教學認知結構進行改造而掌握的教學知識點,就是教學難點。那么,如何才能有效突破教學重、難點,達到教學目標,筆者以二年級下冊《有余數的除法》一課為例,談談自己的看法。
教材分析:
有余數的除法是今后繼續學習一位數除多位數等除法的重要基礎,因為用一位數除、商是一位數的有余數的除法是除法試商的基礎,并且這部分內容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著重要的應用。因此,這部分知識的學習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學好這部分知識對于學生繼續學習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材不斷將有余數的除法與剛學習的表內除法的兩種情況對比呈現,并借助大量的操作幫助學生理解余數及有余數的除法的含義,理解余數和除數的關系,同時體會有余數的除法與表內除法的關系。例1中對余數概念的理解、對有余數的除法含義的理解,都是借助操作來進行的,由直觀操作到符號表征,使學生從多方面、多角度理解所要學習的知識。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通過操作,經歷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現象抽象為有余數的除法的過程,初步理解有余數的除法以及余數的含義,并會用除法算式表示出來。
(2)借助用小棒擺正方形的操作,使學生鞏固有余數的除法的含義,并通過觀察、比較探索余數和除數的關系,理解余數比除數小的道理。
(3)滲透借助直觀研究問題的意識和方法,使學生感受數學和生活的密切聯系。
重點:理解余數及有余數的除法的含義;探索并發現余數和除數的關系。
難點:理解余數比除數小的道理。
1.從操作中掌握重點
在課程標準中指出,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主動和富有個性的過程。除接受學習外,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同樣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實驗、猜測、計算、推理、驗證等活動過程。在教學中,教師重視動手操作,讓學生通過愉快的分糖過程,從數學的角度去進行理性思考,知道余數的含義,并能抽象出除法算式。
教學片段一:
1.1 復習表內除法的含義。
師:老師要請一個小朋友來分糖。每人分2顆糖,他手上的糖分完后會剩下幾顆呢?
師:會剩下2顆糖嗎?為什么?你真聰明。那會剩下3顆嗎?
師:所以,他手上的糖分完后只有幾種可能?要么?(剛好分完),要么?(剩下1顆)
師:真棒,那我們來數一數他一共抓了幾顆糖吧。生數。
師:8顆糖,每人分2顆,可以分給幾個人呢?誰能用一個算式來表示分糖的過程呢?
設計意圖:
通過小朋友抓糖,在不知道總數的情況下先猜測每人分2顆后會剩下什么情況,引導學生知道只能是沒有剩余和剩下1顆糖,滲透余數的含義,為第二次分糖作好鋪墊,這也是要學生理解分到不能分為止的基礎。同時,通過動手操作、語言表征、算式表達,讓學生理解雖然形式不同,但表達的意思是一樣的。
1.2 理解有余數的除法的含義。
師:第二次分糖開始啦!現在老師再請一個小朋友來抓糖。你們說他手上的糖分完后會剩下幾顆呢?
生:全部分完或者剩下1顆。師:你很棒!是不是只有這兩種可能呢?
師:9顆糖(板書:9顆)每人分2顆(板書:2顆)我們先把糖分一分吧,看看能分給幾個人?現在老師來看看分給幾個人。
師:那么9顆糖,每人分2顆,該用什么算式來寫呢?是的,求9里面有幾個2的問題我們應該用除法算式來寫。9÷2(板書)商和剩下的1顆怎么在算式里表示出來呢,自己想個辦法寫寫看。
9÷2=4(人)……1(顆) 在數學上我們約定是這樣寫的。
師: 這個算式讀作:9除以2等于4人余1顆。這6個小點表示剩余。1是剩下的糖,叫余數。(板書:余數)我們一起讀一讀這個算式。你把這個算式再寫一寫。
師:這個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呢?說的真完整。
設計意圖:
還是通過分糖來理解余數,但這次是平均分后有剩余的。通過兩次不同分糖的結果的對比,讓學生知道平均分物時會有兩種情況,通過對比使學生體會兩者的異同,也容易學生理解余數的含義,知道平均分后剩下的那部分就是余數。通過讓學生自己寫出有余數的除法的商和余數,讓學生理解這個算式中有一個數是以前沒有接觸過的余數,應該在除法算式中表示出來,教師再出示約定俗稱的寫法,讓學生加深印象。這樣就對有余數的除法的算式的各部分的意義都容易理解了。
1.3 等分。
師:現在我要把剩下的7顆糖平均分給剛才來抓糖的兩個小朋友??纯此麄兠咳四芊值綆最w。師分糖:我先拿出2顆,一人一顆,再拿出2顆,一人一顆,拿出2顆,一人一顆,還剩下1顆,還能分嗎?那這顆也先放著吧。那么,7顆糖,平均分給2個人,每人分到3顆(板書:3顆)還剩1顆。能用一個算式來表示嗎?自己寫一寫。
生:7÷2=3(顆)……1(顆)(板書)
師:這個3表示什么意思?1呢?
設計意圖:這次讓學生再次體會有余數的除法的含義,但前面兩次分糖都是包含分的含義,而這次是等分的含義,旨在讓學生理解除法的兩種含義,同時對兩種不同的單位名稱的意義進行對比。
2.從體驗中突破難點
在教學中,教師設計多次用小棒擺正方形的活動,由此體驗剩下的小棒數總是比擺一個正方形所需的4根小棒少,并借由學生的深刻體驗來理解余數比除數小。
教學片段二:
師:9根小棒,每4根擺一個正方形,能擺幾個,剩下幾根?自己動手擺一擺。
師:請小朋友到黑板上來擺一擺。我們在擺的時候要先拿幾根來擺,為什么?是的,我們要4根擺1個正方形,所以我們要先拿好4根。你開始擺吧。他擺的和你擺的一樣嗎?你能用一個算式來表示擺的過程嗎?
生:9÷4=2(個)……1(根)(板書)
師:這個1表示什么意思?
師:我再加1根,變成10根小棒,擺正方形,誰會擺?指生到黑板上擺。真聰明,直接在后面擺上1根就可以了,那么10根小棒,擺了幾個正方形?剩下幾根?算式會寫嗎?生說師板書。10÷4=2(個)……2(根)
師:那11根小棒呢?(師在黑板上添上1根小棒)擺了幾個正方形?剩下幾根?誰來說一說算式?11÷4=2(個)……3(根)
師:現在給你12根小棒,(師在黑板上添上1根小棒)能擺2個正方形,剩下4根。
生:剩下4根也能擺一個正方形。師:是這樣嗎?自己動手擺擺看。
師:那我們在擺正方形的時候會剩下幾根呢?會剩下4根嗎?所以,剩下的小棒數量只能是1根、2根、3根、或者沒有剩余,剩下的根數總是比幾根少呢?(4根)4在算式里是什么數?(除數)剩下的小棒數在算式里叫什么數?所以,余數總是比除數?(?。ò鍟河鄶?lt;除數)
師:在有余數的除法中是不是都符合這個規律呢?我們來驗證一下。
設計意圖:
通過擺小棒的過程,一是鞏固有余數的除法的含義,二是發現余數和除數的關系,三也是為后面的試商作好鋪墊。學生在分糖過程中已經有體會到剩下的糖不會比每人分到的糖多,在前面的練習中也知道剩下的圓不會比每組圈的圓多,這里面就已經蘊含著余數比除數小的概念。所以,在這里當教師說:“12根小棒,每4根擺一個正方形,可以擺2個,剩下4根”時,有學生馬上提出反對意見,提出剩下的4根也可以擺一個正方形,所以剩下的小棒數不會是4根。這時只有個別學生已經有很深的體會,再讓其他學生通過擺一擺,來驗證這位學生說的是否正確。這樣學生雖然沒有用語言表達出余數和除數的關系,但從體驗中已經得到了理解,這就突破了理解余數比除數小這一道理的含義。
在教學中教師設計了多次的操作活動,并能讓學生從不同目標的操作中得到深刻體驗,有效突破重、難點。在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知道結論,還要讓學生學會自己思考,得出結論,這才是突破重、難點的關鍵所在。只有做到這一點,才能使課堂有效性大大提高。
參考文獻:
[1] 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
[2] 濮志堅.《精設計 巧突破》 教學月刊,2014.11(24).
[3] 竇存蘭.《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確定教學重難點》,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