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麗青
【摘要】探究性閱讀教學不同于以往的常規教學,而更注重于學生的探究能力以及質疑能力。在探究性閱讀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運用創新性的教學途徑,積極地引導學生主動去閱讀實踐,在閱讀中主動思索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發散性的思維方式,以此提高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能力,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語文素質以及綜合素質修養。
【關鍵詞】探究性閱讀;高中語文;實施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勤學者不如好學者,好學者不如樂學者。學習的培養在于能夠主動去學習以及能夠有興趣去學習,這樣的學習方法才是最好的學習方式,也是最有效率的學習。而探究性閱讀就是以積極主動的形式去學習的,貴在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能夠使學生由被動地學習轉變為主動地學習,把以學生為主的教學理念落到實處。
一、什么是探究性閱讀
隨著教育制度的不斷改革,閱讀教學在高中語文的教學當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同時也關系到閱讀教學的質量、閱讀能力以及閱讀理解能力提高的關鍵。所以,教育體制的改革首先在提高學生素質以及知識的探究能力方面進行了重點的改革。閱讀,在打開學生心智和提升學生綜合素養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通過閱讀可以與作品產生心靈對話以及情感上的交流,從而完成內心的溝通。可以說,閱讀是了解世界的方法。探究性閱讀是以閱讀為目標,通過閱讀提升認知、選擇和處理語言信息的能力。把探究性閱讀運用在教學當中,能夠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精神、閱讀實踐能力以及自主學習方法。所以,把探究性閱讀可以認為是對作品內涵的更深入的思索,從而使閱讀達到更高的境界。對于語文的學習要具備開放性和綜合性的思索方式,只有這樣才能開拓多維的空間,讓語文的學習也拓展到其他方面的學習。只有具備肯探究精神,才能不斷提高自己、充實自己,使自己不斷進步。
二、探究性教學的途徑
(一)逐步突出以學生為主的主體地位
探究性閱讀教學的價值取向主要在于提高閱讀者的理解和創新能力的過程,從而可以看出,在高中的語文閱讀的過程中,學生才是推進探究性教學的主體。所以,在運用探究性閱讀教學的過程當中要充分重視以學生為主的主體地位。
學生對課本的分析過程,也是他們構建網絡知識的過程。老師在開展閱讀教學當中要采用多次探究的方法,讓學生通過多次對文章的反復閱讀,才能提高學生創造、開放的能力。例如,老師在講《背影》這篇文章的時候,就可以先讓學生通過閱讀的方式掌握文章的基本基調,讓學生感受到作者的態度,然后對文中優美的句子和細節的刻畫進行深刻的解析,挖掘作品的深層含義,在之前理解的基礎上再次對作品進行賞析,使作品進一步得到升華和充實。
(二)教師要積極對學生加以引導
探究性閱讀是在加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但這并不代表就不需要老師了。在運用探究性閱讀教學當中,老師也要學會適時地參與、引導,擔任啟發和引導者的重擔。
在語文閱讀教學當中,老師可以作為引導者對學生進行啟發式探究性閱讀。例如,老師可以運用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形式,對學生進行閱讀和了解。同時還可以采用老師和學生一起相互探討的方式,進一步感知閱讀的樂趣。
(三)課外拓展課堂延伸的學習方式
在課堂和課本上學習知識都是相對有限的,然而學生的認知能力卻是無限的。在知識快速發展的信息時代,如果只依靠書本和課堂獲取知識是根本無法滿足學生的需求的。這就要求學校和老師在立足于課堂教學的同時,還要積極地拓展學生的閱讀視野,來提升學生的整體素質。
三、探究性教學的誤區
(一)探究性教學的脫離實際
部分老師對于“探究”的認識不夠,導致部分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注重形式方面的追求,從而脫離了實際教學,這樣的研究是沒有任何價值的探究。更有的教師認為,探究就是為了讓學生自由去討論,逐漸形成了課堂的散亂形式,放任自流。對于這些方面的錯誤理解,導致了讓探究脫離了實際情況,也讓學習的課堂變成了雜耍的場地。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講語文的探究性閱讀還要更進一步,只有不斷發展和完善,才能促進學生對探究性閱讀的進一步發展。
(二)探究性閱讀的盲目性
對于一些教師對實施探究性閱讀的認識不充分,使他們認為,只要每堂課都讓學生做“老師”實行探究活動就可以了,所以不管是議論文還是小說等文章,都試圖運用探究性的方法來教導學生。這種想法是非常不正確的,而是對探究性教學的錯誤理解。除此以外,部分老師對探究性教學沒有一個準確的方向和目的,從而導致課堂教學以及課程制定全部都是按照之前的形式進行 ,所以,在面對學生的探究性需求,老師也只能依靠自己的主觀意識的方式去應對,使得探究性教學并沒有起到良好的作用。
四、結語
總之,在高中語文的教學當中運用探究性閱讀,可以相應地把教材、老師以及學生等三方面有機結合起來,同時在促進閱讀能力提高的同時,也促進了學生整體素質的提升,以及對知識能力的構建都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參考文獻
[1]張艷玲.淺析探究性閱讀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實施[J].高考,2014(2).
[2]戎文健.論述探究性閱讀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實施[J].作文成功之路(上),2016(6).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