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辦好鄉村學校,幫助鄉村學生接受公平、有質量的教育,阻止貧困現象代際傳遞,是實行精準扶貧和教育扶貧的關鍵環節,是實現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基礎。當前的鄉村教育及學校,既令人欣喜,也令人擔憂。作者調研了15所鄉村學校,從鄉村教師、鄉村學校管理、鄉村學生與家長、鄉村學校的優勢四個方面進行了深入剖析。
關鍵詞:鄉村教育;現狀;出路
中圖分類號:G521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8-08-28
作者簡介:黃麗君(1971—),女,湖南省桃江縣桃花江鎮桃花江小學教師,高級教師,本科。
二十九年,三所小學。扎根鄉村,讓我對鄉村有著一份特殊情感,對鄉村教育有著一份特殊使命,從而對鄉村教育就有了一種獨到視角。
一、我眼中的鄉村教師
為了讓自己更多地、更清楚地了解鄉村教師,我調研了15所學校的317位教師,其中男教師有107人,女教師有210人。20~29歲的有31人,30~39歲的有73人,40~49歲的有121人,50~60歲的有92人(占29%)。正式編制教師有259人,代課教師有58人(占18.3%)。
通過這些調查數據可以發現,堅守在鄉村的大部分教師是20世紀60年代、70年代的教師。特別是60年代的教師,他們或多或少有過務工、務農的經歷,他們為鄉村教育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們把自己的青春奉獻給了生他養他的土地,在祖國最艱難的時候撐起了鄉村教育,他們對鄉村教育有一份淳樸的情感。但隨著時間的流逝,他們慢慢缺失了原有的工作激情,雖然保留著原有的工作態度,但是抱怨、責備、無奈、猶豫始終伴隨左右,尤其是不愿意接受新課程改革,還在堅持傳統的教學方式,因此他們的課堂越來越不受學生歡迎,他們由此也變得越來越倦怠。而70年代的教師,因為人到中年,正是干事創業的好時機,但由于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鄉村工作,許多鄉村教師變得沒有了激情,沒有了斗志,只求學生不出現安全問題就行,因此教育教學工作慢慢變成了一項任務,他們想得更多的是自己的小家庭,并且享受型的教師越來越多,對于學校的工作只有本份使然,出現了嚴重的職業倦怠。
而“80后”“90后”的鄉村教師,大部分是獨生子女,成長環境的特殊性讓他們變得更加感性,更加吃不了苦。尤其是“90后”的一代,他們來到學校工作往往不是出于熱愛,而是由于找不到適合的工作被逼來到教育行業,再加上很多年輕教師沒有受過正規的師范教育,憑一張教師資格證就進入了教育行列。我調查的這些學校,近幾年招進來的教師是師范類院校畢業的不到50%。他們不適應教書育人,走進課堂感到困難重重,導致他們對鄉村教育產生不了熱愛的情感。
我調查的這15所學校當中,代課教師占到了18.3%,這個比例已經相當大了,說明當前的鄉村教育嚴重缺編。某學校有10個教師,而代課教師就有4個。鄉村地處偏遠,公辦教師不愿意前往,只好“就地取材”,臨聘當地退休教師或者是剛畢業一時找不到工作的大學生來任教,這樣的教師群體怎能勝任教育教學工作呢?我走進他們的課堂,發現他們連書本上的知識都會搞錯,還談什么教學藝術!校長們紛紛說:“我們這樣的學校已經管不了教學質量了,我們只求有人守著學生,保一方平安就行了。”
雖然部分鄉村教師因熱愛而堅守,并用心教育學生,但是這樣的教師少之又少,大部分的教師工作激情逐漸削減。正因為教師激情的削減與教師資源的不足,導致鄉村教育教學質量整體滑坡,連基礎課程都開不齊,而鄉村家長紛紛想辦法把孩子送進城鎮學校就讀,導致城鎮學校生源爆滿,而許多小規模鄉村學校瀕臨關閉。
目前鄉村學校的整體概況為:學校缺年輕專業教師,教師業務能力不強,教師的幸福感和存在感缺失。
二、我眼中的鄉村學校管理
學校管理的關鍵在校長。我調研的15所學校,女校長3個,男校長12個;50歲以上的有5個,30歲以下的有3個。
年齡大的校長往往是當地人,并且長期堅守在學校。但是他們很少參加各種校長培訓,往往憑經驗做事,憑經驗管理學校。有學校教師對我說,在他們的眼中,校長就像一個家長,一切都是他說了算。這種專制的管理作風,這種家族式的管理方式,讓教師們感受不到溫暖,更加沒有了工作激情。
年輕的校長之所以擔任校長,是因為學校地處偏遠,學校只有十來個老師、幾十個或上百個學生,代課教師多,在無人擔任校長的情況下,就把年輕的教師安排到校長崗位。他們還沒有充足的經驗,更沒有對教育深入的理解,因此他們往往只能起到上傳下達的作用,上面安排干什么,他們就干什么,一旦遇到問題往往束手無策。這些年輕的校長往往沒有長遠打算,隨時做好走人的準備,導致偏遠的鄉村學校校長像走馬燈似的輪換。有一所學校基本上每年都會換校長。
我調研的校長中,十之一二既不具備知識分子的溫文與內斂,更不具備管理者的氣度與智慧。他們大多是事務型校長,每天忙于各種事務,很少沉下心來思考學校的發展、規劃學校發展藍圖,上面指東就打東、指西就打西,不能夠清楚地描繪學校未來的走勢,不能夠談出學校特色。參加過崗位培訓的校長不到50%,因而大部分校長不知道自己的職責,不清楚校長的專業理念、專業能力、專業知識。校長們紛紛表示不愿意擔任校長,因為本身能力有限,沒有進行過正規的校長培訓,經常好心辦壞事;同時校長責任重大,壓力山大,要面對校車的安全問題,學生的各種安全問題,教師的職業倦怠的問題,家長對學生管理不到位的問題,留守兒童的問題,各類層層、反復的檢查等。
目前鄉村學校的管理基本上處于這樣一種狀態:學生安全第一,教師維穩第二,各項評估第三,教學管理壓后。
三、我眼中的鄉村學生與家長
我調研的15所學校共有學生6139人,共有138個班,平均班額為44人。留守兒童有3181人,所占比例為52%。其中留守兒童最大比例為93%,最小比例為32%。貧困學生有526人,所占比例為8.5%。
鄉村學校最大的問題是留守兒童問題。我在調研的過程中,教師們紛紛談到:目前的鄉村教育不好做,因為大面積的留守兒童沒人管理,所有的一切靠學校、靠老師,他們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再加上父母長期在外打工,不在孩子的身邊,導致這些留守兒童情感缺失、性格孤僻,任性、好強、不會寬容、不懂禮節成為了他們的“名片”。因此在鄉村不愛讀書、不善讀書的學生越來越多,而城鄉差距也越來越大。
留守兒童的安全問題更是鄉村學校的一塊心病。溺水身亡、性侵、校園欺凌等問題時有發生。近幾年我們所看到的溺水身亡事件基本上都發生在鄉村,性侵事件也是如此,尤其是那些偏遠的學校時常發生。
我也是在鄉村長大的,鄉村孩子也有他們獨到的特點,尤其是家庭貧困的孩子,他們經得起磨礪,他們淳樸。雖遠離父母但堅毅,雖條件艱苦但快樂。我和一些學生訪談時,他們言語中透露出想好好學習,想考好大學,想好好孝敬父母,想走出鄉村。一個九年級的男孩,在他剛步入校園時,因為家里貧窮,幫著家里進行切割,沒想到將手指頭切掉了4個,但是他從不因為自身有殘疾而變得自暴自棄,而是努力學習,以優異成績考上了市重點高中。但這僅僅是個案,這樣的學生不多,所占比例不到30%。大部分學生成為網迷、游戲迷、電視迷,他們丟失了鄉村那份特殊的情感,也沒有那份堅韌與淳樸,加上家庭教育的缺失,隔代教育更多的是溺愛與放縱,因此鄉村學生對教師、對學校的那份敬畏之心在慢慢丟失,教育質量也跟著在慢慢地滑坡。我調查的學校中,一所學校有40%以上的學生學習態度不端正,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成績較差,僅有7%左右的學生有家庭輔導能力;16%左右的學生存在一定的心理問題。
在鄉村學校,學校與家庭的交流途徑幾乎閑置,教師與家長的對話渠道幾乎阻斷。家訪這一維系家校情感的紐帶在慢慢中斷。家長把孩子的成長責任完全交給了學校,他們對孩子的學習基本上起不到任何輔助作用,更有甚者,對教師的那份敬重也沒有了,動不動就跑到學校找麻煩。他們的生活經歷和知識水平也是阻礙學生成長的主要因素。
四、我眼中的鄉村學校優勢
一是優美的自然環境。鄉村學校地處美麗鄉村,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青山綠水是學校最好的屏障,大自然的一切是自然生態教育最好的素材。遠離塵世的喧囂,能夠讓學生靜心地讀書。
二是豐富的鄉土資源。在我調查的學校當中,有一所學校就充分利用了當地的鄉土資源。湖南省桃江縣是楠竹之鄉,該校充分利用楠竹的竹根,引導學生們進行根雕。桃江是產糧大縣,該校經常就帶著學生下到稻田進行綜合實踐活動,了解稻谷的生產過程,還利用稻草做了很多手工作品。還有一所學校的后山是一片茶樹林,于是該校就利用這片茶樹林開展茶文化的教育,開設以茶為核心的綜合實踐活動。從以上可知鄉土資源是鄉村學校最有利的教育素材,能夠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而這也是鄉村教育最大的優勢。
三是淳樸的風土人情。農民最大的特點是淳樸,他們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健康成長,不過他們不懂教育,所以寄希望于學校。如果學校能夠與農民結成聯盟,利用村委開設家長課堂,讓家長與學生一道成長,同時教師能夠多花一些時間與家長溝通交流,尤其是加強家訪,我相信淳樸的農民一定會理解教師、理解學校,也一定能夠支持學校、敬重教師,尊師重教的風氣也會慢慢形成。這也是我在鄉村多年工作的體會。
鄉村教育關系到千家萬戶,鄉村教育關系到祖國的未來。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副主任、中國鄉村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張孝德談到,鄉村振興,最迫切要做到“讓教育回村,讓媽媽回家”。從這個意義上講,鄉村教育是決定鄉村與中國未來的一號工程。面對當前鄉村教育的現狀,需要我們堅定理想信念,不斷改變家長的認識,樹立正確的育兒觀,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不斷更新教師的教育理念,加大對鄉村教師的定向培訓,解決好師資力量常年薄弱的問題;不斷提高鄉村教師的待遇以及社會地位,真正形成尊師重教的良好氛圍,增強教師的職業幸福感;不斷利用鄉村的優勢條件,辦出極具特色的鄉村教育。
鄉村教育不是讓農民子弟變書呆子,不是培養考試的機器,而是培養適應未來社會的高素質綜合型人才。這是黨的教育方針的導向,也是素質教育的理性訴求。通過鄉村教育可培養學生對鄉村的情感,培養其綜合的素質與能力,讓農村學生不至于與城市學生發展產生較大的差距,這必須得到我們充分的重視。
參考文獻:
[1]郝 杰.鄉村教育的復興之路[J].中
國經濟信息,2018(8).
[2]吳德剛.中國義務教育研究[M].北京:
教育科學出版社,2011.
[3]朱翠蘭,李小梅,蔣愛林,等.新時期
發展農村教育的意義、問題與對策
[J].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05(4):
54-56.
[4]談松華.農村教育現狀、困難與對策
[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3(1):99-
103.
[5]沈有祿.中國基礎教育公平:基于區域
資源配置的比較視角[M].北京:教育
科學出版社,2011.
[6]劉志強.關于當前農民思想狀況的調
查與思考[J].西安社會科學,2008
(3):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