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心益
摘 要:在小學階段,識字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點。但是它一直存在著教學方式簡單、學生對識字的興趣低、學生寫字規則化程度低、識字態度不端正等方面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教師應該從增強學生對識字的興趣、拓寬學生的識字渠道、加強學生的識字效果等方面著手,從而提高學生的認字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識字教學;方略
一、創設教學相關情境,培養學習興趣
情境教學可以使學生主動學習,更加有利于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加識字的能力與興趣。因此老師可以采用多媒體網絡教學的方式,聲畫同步,這樣通過多種手段可以創設各種學生樂于接受的情境。多媒體網絡教學正是抓住孩子從小就有看動畫的興趣愛好的特點,正符合這個年齡階段學生的心理特征。教學工作要想輕松愉快,就必須從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著手。例如“休”這個字,在課堂上老師可以創設一段情境,通過多媒體網絡播放教學視頻,“在烈日炎炎的夏天,一個人筋疲力盡,汗流浹背,現在他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呢?此時,他突然看到正前方不遠處有一棵茂密的大樹。于是他趕忙走了過去,背靠在大樹底下,那么他靠在大樹底下是在做什么呢?”多媒體網絡視頻可以將聲音與畫面同步,使教學情境更加真實自然,讓學生更加有學習的動力。這時候,學生就會舉手發言“這個人在大樹底下休息”,老師這時在黑板上寫一個“休”字,左邊單人旁代表那個人,右邊的“木”代表那棵大樹。這樣學生就會對這個字印象很深并且記得很牢固。老師們可以使用《巧虎學漢字》的光盤,大部分學生家里雖然有這個光盤,但不喜歡在家里看這種開發大腦的光盤。如果和很多小朋友一起看,就會看得津津有味并且還會分享給別人自己所學到的一些知識。
二、在識字教學過程中,必須及時鞏固來加強識字效果
人的記憶總是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逐漸減退,這是遺忘理論的觀點。因此正確識字以后,學生必須進行不定期的鞏固。鞏固的形式應該各種各樣,這樣可以讓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進來,更加有利于識字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進行多種形式的比賽。根據低年級學生爭強好勝的特點,舉行比一比、賽一賽的活動,將復習鞏固漢字知識寓于比賽中。例如可以舉行小組“開火車”比賽,看看誰的速度快;還可以進行生字默寫比賽,看看誰默寫的正確率高。這些比賽活動不僅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能檢查老師們的教學效果,還可以指導學生找字卡、做益智游戲。一課或一單元結束后,老師可以將所學的生字寫在卡片上。一個學生讀生字,其他學生找出正確的字卡展示給大家,或者可以找兩個學生,一個學生讀,另一個學生找,兩個學生輪流來。通過這種游戲,讓學生能夠反復看到這些生字,并且讀出來,次數多了,他們記得也就牢固了,不僅掌握了生字的字形,而且讀準了字音。這種游戲比反復抄寫漢字的方法效果好,省時省力,而且可以靈活運用,讓學生對生字有更大的興趣。
三、通過實踐活動,讓學生走進生活
老師們應該從兒童的生活實際著手,從兒童的興趣著手。每一個活動都要有一個主題,老師指引學生以這個主題為中心,自己收集信息,并且分享給其他小朋友。比如舉辦“水果運動會”“小花市”“逛商場”等識字活動。“活動和交往是發展的源泉。”這是著名心理學家維果茨基說的。兒童生活的一部分是活動,而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就要注意讓兒童和社會生活接軌。這樣他們才能吸收更多的信息,開拓想象力和思維。所以學生掌握了識字的方法,喜歡識字、擅長識字之后,老師就要有意識地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生字。
四、使用多種方式,在課外學習生字
僅靠幾本課本是遠遠不夠的,應該將識字擴展到課外。所以老師應該讓學生多收集生活中的識字材料,比如學生生活中接觸最多的廣告牌、商品包裝袋,還有各種報紙雜志。老師要把教材向課外拓展,將學習生字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學生把這些材料收集起來,就成了他們喜愛的“課外識字材料”。在這個創造的過程中,學生手腦并用,收集整理,學習生字。無論學習多少漢字,一定要及時鞏固,如果不及時鞏固運用,就會漸漸忘記。針對這種情況,我在班上引導學生制作了“識字袋”。每天將認識的字寫在一張紙卡上,如果有畫畫特長可以配上對應的圖畫,然后裝進袋子。定期地將字卡拿出來,鞏固一下上面的字。這樣,學生不僅體會到了成功,而且復習鞏固了所學的生字,兩全其美。一直堅持下來,學生的識字量隨著“識字袋”的加重也逐漸增大,知識更加豐富。
漢字雖小,其奧妙無窮無盡。識字教學不僅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也是學生未來成才的重要根基。但是什么事都不是一下子就能成功,老師不僅要熟悉新的綱要,深入研究教材,而且要有足夠的耐心,摸清學生的想法,依據漢字的特點,創新教學方式,積極開拓識字資源,注重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識字習慣。識字教學有趣了,充滿活力了,才能讓學生在學習中得到快樂并且能實現識字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周麗莉.淺談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的方略[J].小學生(下旬刊),2017(7).
[2]陳茹.小學語文快樂識字教學的實施方略[J].教師,2016(34).
[3]德吉措.淺談小學語文低年級識字教學[J].教育(文摘版),2016(8).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