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鋒
摘 要:在傳統的小學足球教學模式中,足球技術是主要教學重點,而專項訓練是小學體育足球教學的主要內容,教學模式較為無味,導致學生參與熱情低。相關實踐表明,在小學體育足球教學中應用趣味性教學方式可有效改善以上情況?;诖?,首先對小學體育足球教學趣味性的作用進行了闡述分析,而后提出了幾點小學體育足球教學中趣味性的提升策略。
關鍵詞:小學體育;足球教學;趣味性
近幾年,我國小學體育教學的重要性已經逐漸顯現,但是由于傳統足球體育教學模式較為枯燥無味,導致學生對體育課堂的抵觸性較強?;诖?,如何提升小學體育足球教學趣味性應成為當前廣大體育教師考慮的重要問題。
一、小學體育足球教學趣味性的作用
(一)提升學生身心素質
“玩”是所有小學生的天性,特別是在學校學習壓力下,學生對玩的渴望尤為明顯。在傳統體育教學過程中,學生對參與體育活動都沒有很大興趣,尤其是足球教學模式過于無味[1],一些女學生對足球運動極為抵觸。由于足球運動對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要求較高,因此讓學生真正融入小學體育足球教學中可有效提升其身心素質。
(二)提升學生學習效率
在小學體育教學過程中增加一些趣味活動,教師可對當前枯燥的課堂教學有效地進行調節,這對學生心理壓力可以進行有效緩解。不僅如此,足球運動還要求學生有較強的專注力,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足球運動當中,使學生真正放飛自我,為其后續文化課學習提供保障。
二、小學體育足球教學中趣味性的提升策略
現階段,我國大多數小學都采用的是傳統足球教學模式,甚至一些小學體育課堂中根本沒有開展足球教學。在此背景下,要想在小學體育教學中應用趣味性足球教學策略,就必須對當前小學體育足球教學環境進行及時調整,使學生及學校領導意識到足球教學的重要作用。
(一)引入游戲教學法提升足球教學趣味性
游戲對于小學生群體來說有著不可抵抗的魔力,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針對當前學生特點,選用游戲教學法來提升教學效率。比如,在“胸接球”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利用游戲開展教學,在學生對技術要領簡單掌握后,組織學生開始游戲,讓班級學生按個頭大小排隊,而后利用胸接法來實現傳球,如果中途有學生傳球失敗,可以開展真心話大冒險或表演節目等活動作為懲罰,此種教學方式不僅增強了小學體育足球教學的趣味性,對于提升當前教學效率也有明顯積極作用。但是在此過程中,教師必須意識到以下幾點:首先,游戲必須有足夠的趣味性,能夠激發學生的足球學習興趣;其次,在游戲過程中,必須保證學生的人身安全;第三,必須定期對游戲項目進行創新與完善。
(二)利用分組對抗法來提升足球教學趣味性
在小學體育足球實際教學過程中,如果只是單純地進行接傳球訓練,很難激發學生對足球的征服欲,雖然必要的基礎技能鍛煉是尤為重要的,但是相關實踐表明,學生在進行對抗時,積極性明顯較高。所以,在小學體育教學過程中也應適當應用分組對抗法。[2]比如,在“傳球”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應用分組對抗法。首先,將班級學生進行平均分組,每組學生按順序依次站好,每個學生之間間隔3米,兩組在同一時間內開始傳球,最先完成傳球的小組即為勝利。在足球教學過程中應用分組對抗法,可有效激發學生的求勝欲,提升其對足球課堂的興趣。但是在分組對抗過程中,教師必須對當前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實時監督,在分組時務必要做到公平合理,不可出現兩組學生足球實力差異較大的情況,以免打擊學生的自信心。
(三)組織班級比賽,提升小學體育足球教學趣味性
與其他體育運動項目相比,足球運動本身就強調對抗,因此在實際足球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將對抗意識融入日常課堂中,這對于提升當前課堂教學趣味性也有著明顯作用。在學生對足球技巧、相關動作都基本掌握后,教師可以組織兩個年齡相當的班級進行一次足球比賽,這對于提升足球教學趣味性有著顯著作用。簡單來說,就是由體育教師作為組織人員來對兩個班級具體的足球比賽時間、場地、人數進行規定,而后教師應讓每個班級挑選出自己隊伍的足球隊長,并與其進行交接,一些不參加足球比賽的學生可以為參賽同學助威加油。除此之外,還應針對當前學生興趣設置一些獎項,進而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求勝欲望。在整體比賽過程中,體育教師作為裁判,必須保證每個學生的個人安全。在比賽完成后,學生不僅可以明白自身球技不足之處,還可對足球運動的魅力有深入認知,進而更好地提升對足球課堂的熱情以及同學間的合作能力等,這對于學生后續學習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總而言之,與其他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小學體育足球教學整體效果相對較差,在小學體育足球教學中應用趣味性教學模式對于改善當前小學體育足球教學現狀、提升學生足球學習熱情都有著明顯的積極作用,因此,相關教育工作人員在日常工作中,必須認識到趣味性教學的實際意義,進而更好地實現預期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楊宏勇.小學體育足球訓練效率的提高策略[J].當代體育科技,2017,7(33):32-33.
[2]潘永逸.足球進小學體育教學課堂的幾點構想分析[J].當代體育科技,2017,7(2):225-226.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