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純喆
摘 要:隨著小學數學新課標的改革,即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去認識和理解數學知識的提出,對老師教學有了更多的要求,倡導老師在有趣的情境下進行教學,營造輕松快樂的學習氛圍,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從而提高課堂效率。因此,從四個方面來論述創建有效教學情境的策略,分別是:創建結合實際的教學情境,創設側重實踐的教學情境,創設思考性的教學情境,創設注重課堂效率的教學情境。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情境創設;策略
新課標強調要改變學生被動學習、死記硬背、機械練習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勇于探索、勤于動手,從而培養學生自主探索和處理問題的能力、獲取知識的能力。由此可見,教育者應努力更新數學教學觀念,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在有限的時間內提高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讓學生由被動的學變為主動的學,以此提高小學課堂教學的效率。因此,教育者需要掌握創設情境的策略,以此激發學生上課的積極性,讓學生愛上數學課。
一、創設結合實際的教學情境
新課標中倡導教師在課堂教學時要把學生的實際與課堂內容相聯系,尋找適合的方法來讓學生理解知識,并學會運用知識。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時要從學生所掌握的知識點出發,創設情境,留出大量的時間讓學生去自主思考、自主探索,讓學生自己去體會知識,從而能更好地運用知識。例如,在教學“位置與順序”時,教師可以設計貓和老鼠的游戲,即每一輪選1人為貓,6人為老鼠,活動前先讓貓觀察1分鐘,蒙上眼睛,然后由學生指出某只老鼠的前后(或左右)各是誰,再由貓猜出老鼠的名字。該游戲因為充滿童趣,每當貓捉到老鼠時,教室里就會一片歡呼,學生的參與程度就會很高[1]。此方法就是結合實際,使枯燥的知識易于理解。小學低年級的學生,比較關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而高年級的學生更容易被實用、富有挑戰性的內容所吸引,教師在教學時把握這一點會對教學有很好的幫助。
二、創設側重實踐的教學情境
有效的數學學習,不能單純依賴記憶和背誦,而應讓學生動手實踐,這就明確了數學課堂具有實踐性,有很強的應用性。例如,在體積與容積這節課中,教師可以先給學生講烏鴉喝水的故事,然后,將備好的水瓶和石頭拿出來,讓學生將石頭放入水中,使水面上升,親手體會并思考體積、容積。此外,隨著課堂上會越來越多地運用到多媒體進行教學,多媒體的展示使得一些抽象的問題能得到更好的解決。但要注意的是,教師對多媒體的運用,要結合實際,不要過多地把精力花費到多媒體的制作上,應在教學內容上多下功夫,創建側重實踐的課堂[2]。
三、創設思考性的教學情境
教師應在學生掌握知識的同時,為學生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間,讓學生最大可能地進行思考,拓展學生的思考空間。如教師在設計情境時,要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對問題空間的影響,如材料呈現的方式、解決問題的辦法等[3]。下面的問題:淘氣家離學校5千米,笑笑家離學校4千米,淘氣家到笑笑家多遠?教師詳細分析標準化答案不能很好地體現教育價值,而應讓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探索,尋找答案,對數學基礎較差的學生來說會有收獲,對數學優秀的學生來說能獲得更為寬闊的思維空間。
四、創設注重課堂效率的教學情境
教師要創設注重課堂效率的教學情境。這就是說教師要認識到進行課堂教學就是讓學生有效學習,讓學生學到知識。例如,有的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一共有20道題,而每道題都要講一講,講完這些題后就下課。而這些題只有少數同學不會,課堂氣氛看似活躍,人人參與,但并沒有發揮課堂的最大效果,沒有提出課堂有效學習的針對性問題,只是為了完成所謂的教學任務,這嚴重扼殺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此外,有效的課堂是學生去積極參與課堂,而不是為了迎合老師,學生應大膽提出自己的問題,提出有深度的問題,教師的角色從指導者轉為參與者、幫助者和交流者。另外,教師在課堂教學時應注意觀察學生的差異,了解學生在知識、能力、興趣方面的不同,從而有針對性地對不同學生進行不同的教學,使每個學生都參與到課堂中。
綜上所述,教師要為學生創建良好的學習氛圍,就要為學生創建有效的情境,如創設結合實際的情境,創設側重實踐的情境,創設思考性的情境和創設注重課堂效率的情境。教師創設了這些情境,可以讓學生由被動學習變成主動學習,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獨立思考,然后自己想辦法去解決問題,擴展學生的空間,為學生以后自主學習數學打下基礎。同時教師由指導者變為參與者、交流者,這也有利于師生更好地交流。
參考文獻:
[1]張志紅.小學數學教學中情境創設的有效策略[J].赤子(上中旬),2016(18):212.
[2]高慶功.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有效問題情境的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6(4):92.
[3]王艷.淺談如何有效創設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教學情境[J].中國培訓,2015(18):252.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