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鈺
摘 要: 只有深入理解高校教師的職業特點、職業角色、職業形象,才能樹立正確的教師觀、學生觀,才有助于較快形成專業自覺。以學為中心,以培養學生能力為導向,適當、靈活地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是做好教學設計的真諦。教學評價要以尊重學生為前提,以促進學生發展為根本目的。科研與教學的深度融合有助于教師盡快形成獨特教學風格。
關鍵詞: 高校新入職教師 教育理念 教學設計 教學評價
高校新入職教師都有提高教育教學能力的壓力和緊迫感。在教學工作中,怎樣樹立正確的教學理念?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如何培養教學風格?這些是新教師面臨的主要問題。
要成為合格的高校教師,樹立正確的教學理念是第一要務。教學理念貫穿整個教育教學過程,是形成教師專業自覺的核心。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是教師在日常教學工作中面對的主要問題,也是高校未來競爭力的核心。如何提升教學效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并在實踐中逐步形成獨特的教學風格,則是成為一名成熟教師的重要前提。
筆者認為教師教學能力的提高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應遵循基本的教育教學規律循序漸進,有規劃、有層次、有步驟地提高教學能力。本文擬從教育理念、教學設計、教學評價、教育與科研的關系四個方面展開分析。
一、教育理念
只有深入理解和體會高校教師職業特點、職業角色、職業形象,才能樹立正確教師觀、學生觀。只有樹立正確的教學觀,才能較快形成專業自覺。
從不同層次和角度分析,教師職業呈現出不同的特點,多樣化是教師職業的總體特征。從職業角度看,教師是專業化水平要求較高的職業,特別是高校教師。從活動特點分析,教師職業呈現出不同特點。人是復雜的,作為教學對象的學生自然是個性復雜的群體,教育過程呈現出復雜性特征。大學生處于從少年向青年過渡的階段,其成長過程中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因此教學內容應是全面的。同時,每個學生個性不同,教育頗具個體性特征。教育的過程重在育人,要逐步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這其中高校教師的示范性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擔任著多重角色,包括傳道者、授業者、示范者、管理者,甚至父母朋友的角色。教師職業的價值觀應具備這樣一些特點,以學生為中心,關注、關愛、關心學生;教學應貼合學生的經驗,不僅教會學生知識,更教會學生獨立人格,勇敢面對生活實踐;應避免“功利性”價值觀取向。
教師的職業形象是道德形象、文化形象和人格形象的統一,并不斷發展和完善。其中教育者的人格形象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根據P.A.Witty(1940)對47000名學生的調查結果顯示,有效能(成功)的教師重在人格特征對學生的影響,熟練的教學技能被排在第14位。因此,教師的教學思路要從單純的重視教學技能訓練向重視人格特征完善方面轉換;以尊重學生為出發點,注重每一個行為細節對學生的影響。
理解了高校教師職業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對職業本身的專業性、特殊性有了全面而深刻的體認,師德的提升和完善才成為可能,人格魅力的形成和發展才成為可能,最終在樹立正確教學觀的基礎上形成專業自覺,忠于教師職業;熱愛學生,做到原則性、社會性、公正性的統一;以身作則,個體性與示范性相統一;團結協作,充分理解團隊協作的關鍵作用;不斷學習,適應教育目的和時代發展的要求,持續更新知識結構、改進教學方法,提升人格魅力。
二、教學設計
未來高校發展的核心競爭力是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學生的學為中心,以培養學生能力為導向,適當、靈活地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是做好教學設計的真諦。筆者認為,混合式教學和翻轉課堂等教學方式對于新教師更新教學思路,改善課堂教學形式頗有借鑒意義,并根據培訓學習、自身教學、聽課經驗對這些教學方式的實際應用作簡單評述。
1.混合式教學
從目前看,把傳統學習方式的優勢和互聯網學習的優勢結合起來,被稱為混合式學習。這種教學方式要求老師在課程設計和知識傳遞中將課堂教學與信息技術進行融合,使教學過程“線下”(面授教學)與“線上”(網絡教學)有機結合,并根據學生特點實現合理的學時分配。
通過加入信息元素的“混合式教學”,傳統教學課題的結構發生了根本改變,過去同步遞進的大班教學,使一些接受能力慢的學生因趕不上老師進度,逐步產生厭學思想,甚至放棄學習,“混合式教學”,通過互聯網環境,學生多了課前預習及課后補習的渠道,知識可以在網絡上得到,課堂上更多的是師生互動、答疑解惑。
2.翻轉課堂
翻轉課堂設計的基本出發點是讓學生和老師在一起的時間發揮最大效用。學生在課前利用慕課平臺等資源進行知識的吸收,課上由老師組織不同的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快知識的消化吸收。
課堂活動的設計是重點,要以學生的課前情況為基礎,考慮每個活動的時間長度,活動之間的銜接,活動安排多種的可能性等。研究型課程、知識掌握型課程、技能應用型課程都有不同特點,應從教學目標出發合理構建課前、課上教學進程。同時,還要及時了解學生反饋的情況,力求每個活動都環環相扣、前后呼應。
3.跟崗見習體會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到現有教學資源的約束。課堂教學設計大致分為問題(任務)導向、分組學習、提問互動,點評與答疑貫穿整個課堂。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始終以學生的“學”為中心,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始終成為教學過程的主人。教師要合理引導小組之間的互動提問,作為引導者的角色參與調控整個課堂進程,促使每個小組、每個成員都積極互動、進入角色,獲得學習能力的提高。
另外,深厚的專業背景、扎實的基本功、豐富的研究成果才能使得教師的點評精準、獨到。這對教師的專業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加強自身學習,及時更新知識結構。
總之,各類高校的實際情況不同,數字化教學中心資源有限。立足現實,始終堅持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因地制宜地組合運用多種教學設計,最終一定能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三、教學評價
課堂教學評價是對課程實施過程與結果的價值判斷,是描述評價教與學在某種程度上發生變化的科學方法。
充分發揮教學評價的導向與指揮的作用、激勵作用、鑒定作用、改進作用。要把教學評價機制引入整個教學設計過程之中。由僅注重對學生學習結果的評價轉向注重學生學習過程與結果評價;由僅注重教師對學生的評價轉向注重學生自評、學生與學生互評、教師與學生共評;由過去的定性、定量評價機制轉向注重發展性評價,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為目標逐步實現評價的多元化。
總之,課堂評價應以尊重學生為前提,以促進學生發展為根本目的。評價應根據學生的成長規律和發展需要,重視學生的個性健康發展和人格完善,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的態度、能力、知識等方面的成就和問題,增強自尊心與自信心,改進學習方法,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四、教學與科研及其他
1.正確認識教學與科研關系有助于形成獨特教學風格
在凝練教學內容時,應將個人對該學科的研究成果、學術感悟融入教學內容之中,充分體現教學與科研的深度融合。只有通過相應科研活動,才能對所教課程的相關內容體系有深刻的理解和感悟,才能在組織教學內容的過程里有自己的認知和思路,進而形成完備的講授體系。同時及時介紹本學科的前沿研究成果、研究方向,有利于學生及時更新知識結構。
將教師本專業科研活動融入教學過程是形成獨特教學風格的重要途徑。將個人對本學科的研究成果、學術感悟融入教學內容中,推動教學與科研的深度融合,自然會形成不同于其他教師的、專屬于自己的教學風格,同時將自身的研究經驗和思想方法潛移默化地傳授給學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探索意識。
總之,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反思并積累經驗修正偏頗,在專業發展中逐漸形成獨特的主體性和獨特的教學風格,進而利用獨特的人格魅力影響學生的思想和行為方式。
2.加強授課的邏輯性表達
綜合利用微課制作等新型電化教育技術,并配合板書等傳統方式加強授課的邏輯性,降低學生理解知識的難度,更好地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一是概念的可視化。將概念以圖、表等視覺形式呈現出來,有效運用認知符合理論和圖式理論的觀點,會使得學生更好地理解基本概念。
二是推理過程的動態呈現。對于重要理論的講解,教師應親自動手動態的推演,可以使用板書形式或者手寫板等形式逐步展示問題的推理過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也可以讓學生親自上臺演示推理過程,提高課堂參與程度。
三是典型例子的分析推理。例如,傳統思維認為負債不是一件好事,但在現代金融市場中,由于投資回報率的因素,負資產不一定不好。將這些典型問題融入教學過程中可以促使學生重新思考,讓學生依據條件嚴格推理分析,得出合理的結論,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
五、結語
樹立正確的教學理念首先要“認識你自己”。對高校教師職業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對職業本身的專業性、特殊性有全面而深刻的體認,師德的提升和完善才成為可能,人格魅力的形成和發展才成為可能,最終在樹立正確教學觀的基礎上形成專業自覺。
有了先進的教學理念指導,才會有好的教學設計。立足現實,始終堅持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因地制宜地組合運用多種教學設計,最終一定能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同時,教學評價的設計應以尊重學生為前提,以促進學生發展為根本目的。
正確處理教學與科研的關系,力求將教學與科研相結合是逐步形成獨特教學風格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吳曉英,朱德全.課堂知識管理的實踐意蘊與運行機制[J].中國教育學刊,2014(08).
[2]費孝通.文化自覺的思想來源與現實意義[J].文史哲,2003(03).
[3]舒志定.論教師的專業自覺[J].教師教育研究,2007(06).
[4]明慶華,王洪川.快樂課堂的審視與構建[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03).
[5]黃榮懷,馬丁,鄭蘭琴.基于混合式學習的課程設計理論[J].電化教育研究,2009(01).
[6]楊九民,王繼新.師范生“現代教育技術”課程教學體系的重構與實踐[J].電化教育研究,2009(01).
[7]賴紹聰.建立教學質量國家標準提升本科人才培養質量[J].中國大學教育,2014(10).
[8]洪生偉.關于管理類專業教學質量問題探討[J].中國計量學院學報,2001(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