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燕
摘 要:音樂課的教學是讓學生在唱一唱、跳一跳、動一動中全面感受、理解和表現音樂。教師要依據音樂教育的特點,充分調動學生“動”的興趣,為他們提供更多“動”的機會,使他們想動、善動、創造性的的動。這樣在“動中學,學中動”,可以使學生最大限度的投入到教學中,體驗、理解、表現音樂,從而大大提高學生們的音樂素質,達到滿意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小學音樂;興趣;表演;鼓勵
音樂在素質教育中起著特殊的作用,同時音樂課又是實施美育的最好途徑,音樂課的教學是讓學生在唱一唱、跳一跳、動一動中全面感受、理解和表現音樂。那么,如何依據音樂教育的特點,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全身心地“動”起來呢?以下是我在教學實踐中采取的一些做法。
一、激發學生“動”的興趣
興趣是學生喜歡音樂的動力,是上好音樂課的前提條件。托爾斯泰曾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小孩子天生好動,充滿好奇心,教師在教學中利用多媒體電教手段,使學生視聽結合,可充分調動學生興趣。像學生覺得枯燥無味的樂理知識,教師也可通過故事、童謠、游戲等形式,讓學生在“動”中學會知識。為了提高學生的興趣,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和學生唱上幾首動畫片主題曲,如:《熊出沒》、《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還有孩子們最愛看的《喜洋洋與灰太狼》等等。甚至和學生們聊一聊“中國好聲音”,鼓勵他們“想唱就唱,想動就動”。作為音樂教師,就是要抓住學生最感興趣的事物,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全面調動學生“動”的興趣。
二、為學生提供“動”的機會
在音樂教學中,要克服以前那種以教師為核心,以書本為中心,改變教師教一句、學生學一句的傳統教學模式,而應以律動、游戲、器樂演奏、自由表演等形式,為學生提供大量“動”的機會。例如:我在上童話音樂劇《漁夫和金魚的故事》時,把學生分成四個組比賽,設置“最佳創意獎”、“最佳合作獎”、“最佳表演獎”、“文明觀眾”等獎項,并讓每個組將導演、主要演員及服裝、道具、燈光、音響等負責的同學名單——報給全班同學聽,讓每個同學都有了責任感。各個組經過精心的排練,在正式比賽時,都有出色的表現。特別是一些不是主要演員的同學,像參加伴唱的,負責燈光、音響的,甚至是扮演海浪、烏云和閃電的同學都相當認真,生怕出一點差錯。通過表演同學們都獲得了成就感。這樣,在教師提供的“動”的機會下,學生有了較大的能動空間,使每個學生都能參與教學,真正“動”起來了。
三、教學生善于“動”
在音樂課上,學生有了想動的欲望,教師又給了動的機會,就要引導學生善于動。我每個學期都要讓學生開幾次音樂會,給同學們一個自我展示的機會。演出形式可以是學生單獨表演,也可以是幾個人自由結合表演;可以唱歌,也可以跳舞;可以朗誦,也可以進行器樂演奏。總之,沒有任何形式的限制,只要能夠充分表現自己的才能就可以上臺表演。因此同學們都想在表演時獲得別人較多的掌聲,要表演的學生會在課前做好準備。表演結束后,我讓其他同學為他們作出中肯評價,比如說:“她唱得很好聽,如果加上些動作就好了”;“二胡拉得真不錯,但要有些面部表情就好了”;“拉丁舞跳得真好看,但太輕柔了些,不夠用勁”。我在聽后,會對大家說:“同學們說得很好,那么你們自己表演時,能否注意到這些方面嗎?”這樣,下次表演的學生,就會克服他們提到的這些不足方面,表演時會羸得同學們更多的掌聲,從而他們更樂于“動”,也善于“動”了。
四、鼓勵學生創造性的“動”
在學生們“動”的過程中,教師只要用心,便會發現許多閃光的地方。這時,就要抓住時機,用贊美與鼓勵的語言、肢體的動作及適當的物質獎勵來激勵學生這些創造性的“動”。記得在教《折紙船》這首歌時,為了配合教學,我要求每一個學生都折成一個帆船。在折的過程中,有一個平常不太敢表現的學生把折好的帆船變成了兩個連在一起的小船。當時,便令我眼睛一亮,覺得這樣連在一起的小船,更能體現《折紙船》這首歌曲的主題,表達海峽兩岸小朋友的心緊緊連在一起。于是,我當場表揚了他,還讓他教大家一起做。往后,這個學生在上課時便像變了一個人似的,非常主動,還能經常上臺表演節目。每個人都有獲得成功的需求及愿望,學生在參與教學過程中,通過教師的鼓勵,親自感受到成功的喜悅,令他們也更加愿意“動”,有更多創造性的表現。
綜上所述,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動”的天性,為他們提供更多“動”的機會,使他們想動、善動、創造性的的動。這樣在“動中學,學中動”,不但可以大大提高音樂課的效率,而且可以使學生最大限度的投入到教學中,體驗、理解、表現音樂,從而大大提高學生們的音樂素質,達到滿意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張靜.讓學生在音樂課動起來[J].新課程(上),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