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探討我國學歷教育背景下,高等院校應用型學科在互聯網條件下的課程建設,針對教學中出現的問題,提出開放式網絡課程建設路徑,供教學實踐參考。
【關鍵詞】互聯網+ 應用課程 建設路徑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1-0025-01
1.互聯網+教育應用課程的概念
在我國高等院校的教學工作中,傳統教學思維方式正在被先進的互聯網+教育的理念所代替,以教育融合互聯網而誕生的網絡課程共享平臺脫穎而出。它以先進的互聯網技術為依托,成熟的功能模塊及模塊布局為代表,具有遠程教學、網絡辦公、全媒體個性化數字圖書館等超強能量,可以實現全方位的應用課程建設。在這個虛擬的平臺上,所有教育資源可以共享,成為現實中教師展示自己教學風采,學生表現自己聰明才智的舞臺。
應用課程需要大量的應用實踐活動,而課堂教學在很大程度上是紙上談兵,與真實的社會活動和職業要求有著很大的距離。互聯網+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把虛擬變成了現實,教師能夠直觀地講授課業上的疑難問題,學生可以近距離地觀察專業理論的應用過程。可以采取自主性、合作式、探究性等學習方法,師生可以進行平等的交流。能夠最大限度地破解應用型學科課程工程實用性強、內容復雜、不好理解的難題,是應用課程建設的必有之路。
2.互聯網+教育應用課程建設現狀
互聯網+教育應用課程建設最早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于1990年提出的,2001年以“知識分享”計劃開始實施為標志,共享性質的網絡課程建設正式啟動,他們的共享理念、運作模式受到各國高校的歡迎和效仿。
我國于2003年將這一模式引入,部分高校在應用型學科上嘗試著開展了課程建設。2011年6月浙江大學推出自己的課程網站和移動互聯網平臺,隨后在全國遍地開花,尤其是校園網應用和優質核心課程建設格外搶眼。雖然應用課程建設經過不斷改進和完善,在精品課程、資源庫、優質核心課程建設方面成績斐然,但是還有一些深層次的問題沒有解決,影響著應用課程建設的質量。
2.1資源的應用效果不理想
在應用課程的設計中,幾乎涵蓋了各學科所有的內容,界面清新悅目,圖文并茂、視頻生動。但是華麗的外表下缺乏靈動,有的只是課堂教學的翻版,特色并不鮮明。科技的進步幾乎以年為周期,而我們很少完善和補充,優秀的資源不能有效運用。
2.2 線上線下不能產生互動
互聯網+教育應用課程自成內容體系,過多地強調實踐動手能力,盡管和生產實踐結合的比較緊密,但是沒有注意到教學大綱嚴謹性以及每個階段的考試需要。線上不能配合線下的教學需要,線下在線上找不到書本理論的節點,背離了以混合教學模式提高教育質量的初衷。
2.3 課程形式缺乏多樣化
應用課程建設需要優質資源的積累,有的課程需要在實踐中重構,教學方式需要不斷更新,課程形式應該多種多樣。從我們的課程設計上,無論哪個專業幾乎都是類似的表現形式,工程、財務、旅游、自動化只是內容不同,形式大同小異,沒有與本專業的特質結合起來。
3.互聯網+教育應用課程建設的路徑
3.1構建多種網絡學習模式
網絡課程要打通線上線下的隔閡,要把課堂上的問題拿到網絡上來,利用網絡的空間的快捷性和廣泛性讓教學的主體學生自行解決。可以采取主題學習模式,構建多個主題群組,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點以及學習中的難題進行選擇;可以采取組織學習的模式,集體討論辯論,發揮特長、取長補短;還可以是教師主導模式,在教師的組織幫助和引導下,讓學生在已經掌握的認知結構中找到解決問題的鑰匙。師生的能量通過互聯網的融合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充分體現“雙主體”的作用。
3.2網絡課程與教學的科學融合
在傳統教室中以教師主體,可以照本宣科地講解課程的全部內容,布置學生做復習、寫作業,安靜地讀書;當教室轉移到互聯網時,教師的身份發生了變化,成了指導員、教練員和輔導員。學生是主體,學習內容自由選擇,學習形式自由變化,疑難問題可以討論。教師把自己的教學精華通過圖文、視頻等形式上傳,分享學習資源,與學習進程同步;學生可以不限時間、地點登錄網絡,觀看自己喜歡的教師課程,與同課程學生進行在線交流,分享課程筆記,共同對疑難問題攻關。
高等院校借助互聯網構建應用課程平臺,需要借鑒國內外成功的經驗,結合我們的教學實際來設計。以學生為主體,集中優質資源、采取多種形式、線上線下融合、邊實踐邊檢驗,不斷改進和完善,把互聯網+教育應用課程建設推向一個新階段。
參考文獻:
[1]林紅.“互聯網+”背景下高職院校課程資源建設的創新探索——以英語教育教學法課程為例[J].新疆職業教育研究,2016(2):14-17.
[2]柏晶,謝幼如.“互聯網+”時代基于OBE理念的在線開放課程資源結構模型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7,(1):64-70.
[3]石麗娜,韋薇.互聯網+教育”模式下網絡教學平臺在課程建設中的應用[J].教育教學論壇.2017,(3):263-264.
[4]刁綾,陳磊.高職移動互聯網應用技術全逆向課程體系建設的研究與實踐[J].課程教育研究,2015,(10):231-232.
作者簡介:
高希寧(1984.2-),男,漢族,山西應縣人,碩士研究生,中級編輯,研究方向:在線教育,高校應用型課程資源建設、編輯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