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曉
【摘要】思想政治學科的核心素養大致可以集中在以下幾方面:政治認同、理性精神、法制意識和公共參與者,正好與高中思政一貫倡導的公民教育是相默契的。所謂的政治認同:注重培養有政治立場的政治公民;理性精神:注重培養有思維性的智性公民;法制意識:注重培養有規則的守法公民;共同參與:注重培養有責任擔當的負責公民。
【關鍵詞】核心素養 政治認同 理性精神 法制意識 公共參與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1-0062-01
教育部頒布的《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指出:研究提出各學段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明確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化推進,核心素養已經成為當下中學課程教材教學改革的最為熱門的話題。就學科教學而言,落實好學科核心素養的具體內容,無疑是保證學科教學正確價值定位以及取得教學實效的關鍵因素。本文擬從公民教育的視域,結合當前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實際,對思想政治學科的核心素養所涵蓋的幾個方面內容作一粗略探討。
一、政治認同:注重培養有政治立場的政治公民
在現代社會,人人都是政治動物,任何人幻想超脫政治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每個人都會自覺或不自覺得有個政治立場。高中思想政治學科教學的意向重要內容就是對學生進行政治常識尤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常識的教育,培養學生的政治認同素養理應是學科教學的應有之義。
所謂的政治認同,就是人們在社會政治生活中產生的一種情感和意識上的歸屬感,屬于社會意識的范疇。政治認同在社會政治生活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把社會公民組織在一起的一種重要凝聚力量,又是激勵和促進社會成員共同奮斗與前進的重要思想基礎。政治認同的內容是多種多樣的,其中最重要的有國家、政治制度、階級、政黨、政治理想、政策等方面的內容。我認為其中主要是認同我們當前的社會主義制度即認同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有著制度上、道路上的自信;認同社會主義本質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有著本質上、價值觀上的自信。
二、理性精神:注重培養有思辨理性的智性公民
所謂的理性,一方面指的是要有自己的思考與判斷,即要有自己的思想而不迷信于任何的權威,另一方面指的是在自己思考時也必須站在別人的立場上思考,如此方能避免單是自己思考可能造成的自我膨脹,才能時刻保持謙卑而與人類共同的理性相溝通。
三、法制意識:注重培養有規則制約的守法公民
“法治”,即法的統治,強調法律作為一種社會治理工具在社會生活中的至上地位,并且關切民主、人權、自由等價值目標。公民的法治意識,主要是指在法律制度為主要調節手段的國家中,社會成員即廣大公民通過進行“成本核算”,依靠合理正當的途徑方法,去合法維護自己的權利,并自覺履行自覺應盡的義務意識。
那么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法治意識這一核心素養培育的主要內容具體又有哪些呢?我認為,一是要對學生加強規則意識的教育;二是要對學生加強權利義務意識教育。因此,加強對學生的程序意識教育無疑對提高學生的法治規則意識是有益的。
四、共同參與:注重培養有責任擔當的負責公民
人人都是社會之人,而當今社會又無疑是一個正直社會。就當今社會的政治格局而言,社會是由廣大社會公眾及代表公眾利益的政府主管部門所組成,從這個意義上說,所謂的公眾參與,主要是指政府之外的個人或社會組織通過一系列正式或非正式的途徑直接參與到政府共同決策中,它包括公眾在公共政策形成和實施過程中直接施加影響的各種行為的總和。
高中思想政治學科對學生公民教育的內容是多方面的,同樣對學生素養的培育也是多方面的,以上提及的“政治認同、理性精神、法制意識、公共參與”無疑是思想政治課對學生加強公民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思想政治課在對學生進行的眾多素養培養中的最為關鍵的帶有普遍意義的核心素養,這四個方面的核心素養培育的結果就是鍛煉有政治立場、理性思維、遵規守紀和責任擔當的現代公民。可見,四個方面在內容上相互交融、在邏輯上相互依存,共同構成一個有機統一的思想政治學科結構體系。
參考文獻:
[1]吳少榮.政治生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107.
[2]孫熙國.生活與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102
[3]余靜,陳友芳.經濟生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4-18
[4]白暴力,朱明光.文化生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