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賢華
【摘要】培養學生公民素養以及生成公民自覺意識和行為是《道德與法治》的重要內容。對于以形象認知為主的初中生來說,如果我們沿襲照本宣科式理論說教教學,肯定不能引起學生的共鳴。要想讓學生深入認知,我們就需要挖掘鮮活的生活案例來剖析、啟發和實踐。本文從學生認知規律出發,對如何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公民自覺意識和行為進行幾個角度的分析。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 認知規律 生活實踐 自覺意識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1-0063-02
公民自覺意識顧名思義指的是個體公民對自己在社會中的地位、社會權利和社會責任的一種自覺認識。具體來說就是公民自覺地遵守憲法和法律規定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將國家主人翁的責任感、使命感和權利義務觀融為一體的自我認識。培養學生的公民自覺意識是《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重要任務。但是這些知識點,往往偏重理論,如果不能結合學生的認知規律進行實踐性課程整合,那就無法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初中生處于身心飛速發育的青春期,也是世界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階段,此時,孩子們有很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是也厭煩耳提面命的理論說教。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能參照學生熟悉的生活案例來整合資源,以此來幫學生建立具象的體驗和感受,最終形成主觀自覺意識,進而約束自己的自覺行為。下面,我就結合教學實踐選幾個角度說一說如何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公民自覺意識和行為。
一、結合認知規律,設置靈活教案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推廣,廣大一線教師認識到學生的課堂的主體,我們的教學活動要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進行針對性的整合。初中生有很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們一定要抓住這些認知優勢,將教學內容以形象的方式呈現出來,吸引同學們積極探索和體驗。所以,培養學生的公民自覺意識,并不是在課堂上耳提面命地要求同學“什么不能做,什么必須做”,而是要通過靈活的課堂教學活動讓同學們認識到“我們應該怎樣做”。
比如,在學習“權利和義務”內容時,我們可以這樣靈活設置教案:
1.明確教學內容:讓學生掌握社會生活中的權利和義務。
2.展示學生喜聞樂見的生活案例:
(1)教師通過視頻資料給同學們展示幾類侵犯學生權利的案例,也播放幾例只追求自己權利不履行義務的可恥行為案例。(以鮮明的方式呈現,便于讓同學們深入認識權利和義務的關系)
(2)學生結合自己的認知,說一說自己身邊侵犯權利和不履行義務的案例。(讓學生從主觀上去了解實際生活中的權利和義務)
通過這樣設置教學案例,循序漸進,逐漸吸引學生結合實際案例深入剖析權利和義務,為自己樹立公民自覺意識和行為奠定基礎。
二、聯系生活實踐,啟發自覺意識
常言道:實踐出真知。通過形象的生活案例,能引導和啟發同學們。但是要想讓同學們完成知識到能力的轉化,我們還需要通過廣泛的實踐和拓展,讓孩子們通過系統的主題活動,生成廣泛的應用能力。
還以學習“權利和義務”為例,如果按傳統的教學法讓同學們去背“重點”,或者說教式告訴他們“什么是我們的權利別人不能損害,什么是我們的義務我們必須履行”,同學們肯定學不到心里去。為了引導學生深化認知,我根據教學設計來呈現案例:王同學上初二,因為平時成績不理想,他父親覺得以后考不上好學校就讓他輟學去學修車。請同學們思考,王同學的什么權利受到了損害呢?他應該怎樣維護自己的權利呢?類似的事件同學們身邊都有發生過,易于吸引孩子們的探究興趣,然后我們再進行針對性的啟發和引導,就能讓他們認識到初二輟學是損害了九年義務教育的權利,是不可取的行為……
三、設置主題探究,生成自覺行為
公民自覺意識和行為牽涉的范圍比較廣,因此我們無法通過一節課一蹴而就,前面的課程設置和案例引導只是幫同學們在課堂上進行了理論的學習和案例的“演練”分析。要想真正轉化成自己的實踐技能,還需要引導同學們進行更深、更廣的深入探究。通過實踐探究匯總,我們會發現不同的組會優選不同的生活案例進行分析:有的組結合環境問題對“小區環境與物業費”中的權利和義務進行調查分析;有的組結合新聞中王女士被超市懷疑偷東西而搜身這個熱門話來分析權利和義務……
四、小結
本文是我聯系多年的教學經驗,對怎樣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潛移默化培養學生公民自覺意識和行為的幾點分析和探索。總得來說,學生是課堂的主體,要想將公民自主意識和行為根植于心,我們就要擺脫抽象說教和死記硬背的教學模式,要結合公民的權利和義務等教學內容來引導他們深入探索和體驗。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感受到作為一個公民應該有怎樣的意識和行為,最終潛移默化規范自己的行為,達成立德樹人的教學目的。
參考文獻:
[1]胡玲嬌.淺議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學生責任意識的培養[J].《新課程·中學》,2017(8)
[2]鄭炎發.提高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意識勢在必行[J].《課程教育研究》,20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