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群芳
【摘要】小學語文部編版低年級教材是2017年秋季開始在全國推行的課本教材,其語文教學內(nèi)容用詞優(yōu)美,情節(jié)突出,符合小學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但小學低年級畢竟剛剛開始接觸語文教學,在學習方法、理解能力方面還有許多不足之處,學習起來還是有一定的難度。所以,這要求語文教師在進行教學設(shè)計時要做好課程規(guī)劃,采取多種方式、多種手段,引導學生學好語文閱讀,激發(fā)閱讀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初步閱讀能力,為以后的語文閱讀奠定良好的基礎(chǔ)。基于此,本文著重探討部編版低年級語文閱讀教學設(shè)計的策略,以期提高其閱讀教學質(zhì)量。
【關(guān)鍵詞】部編版;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教學設(shè)計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良好的閱讀能力是學生語文學習的基礎(chǔ),閱讀能力必須從低年級開始培養(yǎng),讓學生從小養(yǎng)成好的閱讀習慣。因此,低年級語文閱讀教學尤為重要。但低年級學生剛剛?cè)雽W,學習觀念淡薄,如何讓學生愛上閱讀是低年級語文教師不可忽視的重要課題。本文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低年級教材為例,淺談低年級閱讀教學的基本策略。
一、積極開展自主學習活動
在小學生入學初期,很多教師覺得學生年齡小、沒有自主學習能力,在教學中采取為學生包辦所有的教學方式,涉及學生學習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但是按照小學生的年齡特點來說,這時的學生活潑好動、思維發(fā)散,正是發(fā)揮學生自主性的好時期,教師的課堂包辦完全限制了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養(yǎng)成怠慢學習的習慣。因此,語文教學應該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在教學中有意識地鍛煉學生的自主性,引導學生掌握語文學習的方法,通過情境教學為學生創(chuàng)設(shè)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模式,養(yǎng)成他們熱愛學習、自主學習的良好學習習慣,為其以后游刃有余地參與語文學習活動奠定良好的基礎(chǔ)。
在一年級下冊《吃水不忘挖井人》課文教學中,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按照小學生的思維能力進行問題創(chuàng)設(shè),讓他們通過有效的思考,探索問題的答案。首先,要求學生自主課下閱讀課文并回答下列問題:題目當中的“挖井人”指誰?誰又是“不忘挖井人”的“人”?當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時,就會進行自我思考,閱讀時注意力會更加集中,當遇到不認識的生字詞時還可以主動查字典。通過設(shè)置問題的方式,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可以獲得極大提升,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雖然學生在小學階段的確受到自身學習能力有限性的影響,但是他們的學習習慣是可以逐步培養(yǎng)的。學生在配合教師教學活動時,可為提高自身的語文閱讀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礎(chǔ)。
二、引導觀察,通過具象事物了解抽象知識
小學低年級語文部編版教材區(qū)別于其他教材的重要一點便是插入了更多的圖畫。小學生的思維能力還不成熟,如果教材只有簡單的文字講解,那么小學生的思維能力是遠遠不能接受的。因此必須按照小學生的年齡特點,設(shè)定具象的事物,比如插畫、配圖、照片等形式幫助學生理解課文。通過這些多種多樣的具象事物,學生還可以提高自身的審美水平,培養(yǎng)他們的觀察、思考、判斷等能力。例如,在學習《秋天的圖畫》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描述自己熟悉的秋天的樣子,有的學生會想到田地里豐收的圖畫,有的學生會想到滿地楓葉的圖畫。不同的學生會在自己的頭腦中設(shè)定不同的圖像,再進行課本的閱讀。在閱讀中,學生會把課本的圖片和自己腦海中的圖片相聯(lián)系,然后把不懂問題提出來。例如,自己腦海中的只是稻子,但是稻海是怎樣形成的?又怎么會翻起金色的波浪呢?燃燒的火把是怎么樣的?教師可以按照課本的圖片,解決他們的問題。同時借助圖畫,引導學生進行觀察,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nèi)容,發(fā)展自身的觀察能力、口述能力。
三、教學活動多樣化
低年級兒童活潑好動,他們的學習方式也要符合這個階段學生的性格特點,以動作、形象優(yōu)先的教學活動設(shè)計,可以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因而,這要求教師在設(shè)計教學活動時要科學合理,通過學生多器官、全方位的參與,積極開展言語實踐。在小學教材《坐井觀天》的教學中,主要描述了青蛙與小鳥的三組對話。第一組對話寫了青蛙和小鳥有著不同的成長環(huán)境;第二組對話寫了二者在陳述各自關(guān)于天空大小的觀點;第三組對話描述了二者關(guān)于天空大小不一的原因,但是作者并未直接寫明寓意。這一課文對于小學生來說,語言比較簡單,也沒有生僻字,但是較難的是學生不明白本則寓言表述的道理,需要教師進行講解。這也是教師教學的重難點,需要把握好。但是有的教師并沒有看到這一點,在教學中直接把課文道理寫好,讓學生抄寫下來,并進行背誦,并沒有考慮學生是否真正了解,所以學生也不會真正運用到實踐中。面對這種情況,教師需要改進教學設(shè)計,讓學生通過活動的方式理解課文內(nèi)容。
(1)讀。在學生通讀全文的基礎(chǔ)上安排不同的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并根據(jù)情景模仿動物語氣,融入情感。(2)思。讀完課文后思考:為什么不同的動物會對天空有不同的理解?它們的區(qū)別在哪里?小青蛙和小鳥都笑了,它們?yōu)槭裁炊家Γ浚?)做。讓學生在教室通過窗戶觀察天空,然后再走出教室,觀看天空,學習體會青蛙和小鳥看到的天為什么會不一樣。(4)聯(lián)。聯(lián)系生活,觀察自己日常習慣或者周圍的人,有沒有井底之蛙這樣的人,讓學生在交流中明白什么是見識狹窄、短淺,并勵志做見識寬廣的人。
四、結(jié)語
綜上所述,良好的閱讀能力是小學生在學習語文時必須打好的基礎(chǔ)。教師應該對低年級語文閱讀教學進行合理的設(shè)計,以增強語文閱讀教學質(zhì)量,這對學生語文培養(yǎng)和發(fā)展具有深遠意義。
參考文獻
[1]傅燕珠.關(guān)于小學語文低年級閱讀教學的思考[J].西部素質(zhì)教育,2018(7).
[2]張春敏.小學語文低年級有效閱讀教學策略探討[J].中國高新區(qū),2017(10).
[3]張淑芬.小學語文低年級有效閱讀教學的策略研究[J].江蘇教育研究,2016(13).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