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其蘊含的文化精華博大精深,凝結了中國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顯示了中國上下五千年深厚的文化底蘊。在現代教育中,融入傳統文化進行學習對于當前學生的內涵培養和提升以及傳播和繼承傳統文化、弘揚中國優秀的文化內涵及價值觀有著積極的意義。但是從目前我國的教學現狀來看,這種內涵文化教育和建設還存在著諸多問題,突出表現為“以升學率為導向”“以分數為導向”對學生進行評價的思想依然根深蒂固,這對于我國教育的發展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對比泰國的傳統教育可以看到,泰國教育不僅注重學生的個人成長,同時在素質教育方面有著非常成功的經驗。本文主要對我國當前傳統教育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深入研究泰國傳統教育中成功的地方,為我國的教育提供一定的借鑒和啟示。
關鍵詞:傳統文化;現代化教育;泰國教育;啟示
一、研究背景
中國學校和泰國學校注重的教學內容不同,中國學校更加注重 “升學率”,可是泰國學校注重的是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泰國學校會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不會只為了使學生考上排名靠前的大學而采用應試教育。泰國學校因為注重學生的多方面發展而不會出現中國學校 “重理輕文”的現象,泰國學校采取的教學模式是文理并重,并不會傾向于理科教育而忽視文科教育。泰國學校和中國學校在布置作業方面也有所不同,泰國的學生在課堂上會完成作業,不會把作業帶回家作,他們放學后擁有更多的娛樂休閑時間,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報考一些興趣班,而中國的學生恰恰相反,他們處于應試教育這個大環境之中,必須充分利用各種零散時間進行學習,考取心中理想的大學。
二、中國文化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一)“書本教育”為核心的教育模式內容空洞
中國教育的主要內容是“書本教育”,在各類教學過程中多有體現,這種教學模式的目的是為了使學生能夠儲備更多的知識。中國自古以來都是以老師傳授知識為主的教學模式,經過幾千年的洗禮,老師已經習慣使用課本進行教學,他們更加注重理論知識,教授學生課本知識的目的是為了使學生在各類考試中取得優異的成績。并不注重學生是否能夠學以致用。我國的老師由于日積月累的學習習慣,他們更加注重一對一的傳授知識模式,他們希望學生能夠自己去尋找問題的答案,希望學生能夠按照他們考慮問題的模式進行思考,只是“填鴨式”教學,并不重視教學的藝術。他們更加重視提升學生的理論知識,并沒有重視培養學生的社會認知。中國基礎教育還存在很多問題,需要不斷提高。
(二)愛國主義教育、感恩教育以及傳統文化的教育說教嚴重
我國學校應該注重學生的德育教育,中國是具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歷史悠久。中國學校想要更好的培養學生的傳統美德,需要借助中華傳統文化的力量,學校需要對于學生進行愛國思想教育??墒侵袊鴮W?,F階段的教學模式還是陳舊的模式,也就是說按照書本開展教學,學生的學習效果不佳。這是因為學生處于青春期,這個年紀的學生難免“坐不住板凳”。從而使學生無法集中精神學習,造成學校效果不佳。我們知道,愛國主義教育、感恩教育是學生品德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學生的未來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們仍然可以看到,在這些愛國主義教育、感恩教育以及傳統文化的教育中,大部分學校以及中國教師只注重對教育進行解讀和滲透,很少通過一些實踐活動來帶動學生體會這些思想及行為的魅力,說教的方式不足以引起學生的興趣,甚至會引發學生的抵觸心理。
三、泰國傳統文化教育對中國教育模式的啟示
(一)豐富課程內容設置,側重學生生存能力的培養
泰國和中國針對學生進行愛國教育方面所采取的方法截然不同。泰國學校為了能夠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會采取言傳身教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可是中國學校只是在課堂上向學生傳授一些理論知識,來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這樣的教育模式會使學生厭煩學習,進而無法取得預期的效果。長此以往,學生們會出現厭學的情緒,更加不愿意學習愛國理論知識。
泰國學校為了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操,每天都會按時舉行升國旗儀式。久而久之在學生們心中種下“愛國的種子”。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只要國歌響起,學生們都會放下手邊的事情,靜靜地聆聽國歌。
所以,泰國的這種教育模式是成功的,它給我們的啟示是,我國教育也應該增加這類實踐教學活動,將愛國主義教育、感恩教育以及傳統文化的教育深入貫徹到每一個學生的日常學習和行為之中,并不斷通過不同的活動形式和課程形式,增加學生的體驗感,實現教學效果。
(二)基礎教育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
基礎教育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這就符合了教育心理學上“原理學習”中:要強調原理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并強調原理的應用。在這一點上,中國的基礎教育更注重的是理論原理的學習,雖然也強調原理與實踐的結合與原理的應用,但在實際課堂上卻沒有做到。
泰國學校向學生們傳授知識的過程中也注重傳授民族文化,使學生們能夠很好地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使學生們能夠將自己的民資文化發揚光大。處在各個年齡層的學生都有不同的機會學習民族傳統文化。比如幼稚園的孩子會學習到泰國的傳統禮儀,泰國注重教授孩子們傳統禮儀,這樣能使本國的孩子們在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的時候,能夠將民族傳統文化發揚光大。同時泰國也是注重佛教文化的國家,國家大多數人都信奉佛教,學校定期邀請一些傳教者來學校講課;為了更好地傳授學生民族文化,泰國會在各類節日舉辦各種活動來弘揚傳統文化。正是泰國這樣的教育模式,使泰國的教育能夠取得良好的效果,使國民特別注重本國的傳統文化。
那么在中國的傳統教育中,應該從小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思考能力,以傳統禮儀作為學習的起點,培養孩子深入學習文化內涵的動力,讓他們從小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及要求,自覺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四、反思
對于人的可持續發展來說,在接受基礎教育階段教育的精神力量最終體現在人文素養的底蘊中。人文素養的培養比數理能力培養更基礎,因為人文素養是多方面能力的總支撐,這種支撐作用表現為理性的思維、寬容的心胸、健康的心態、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足夠的合作意識等等。泰國的教育理念無疑是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提倡的“學會生存”的教育理念相吻合的,中國的教育應當在培養學生的生存能力、動手能力、獨立性和合作意識方面多做努力。
參考文獻
[1]張萌.中泰文化差異在對泰漢語教學中的正負遷移作用[D].西安外國語大學,2014.
[2]周依依.中泰高校學生社團比較及對我國高校社團發揮育人功能的啟示[J].中華少年,2016(5).
[3]白藍.中泰武術文化比較及泰拳國際化的啟示[J].體育學刊,2015,22(4):132-134.
[4]呂麗萍.中泰文化比較對泰語教學的啟示[J].北方文學:下,2016(12):135-135.Ho T.中泰兩國文化差異對消費行為影響的比較分析[D].中國海洋大學,2014.
[5]姚蘇美.中泰語言教學中的文化差異[D].2016.
[6]楊陽.基于中泰兩國學校教育對比的國際經驗[J].華人時刊旬刊,2015(5).
[7]吳霄霄.淺論泰國家庭教育模式對我國家庭教育模式的啟發[J].教育科學:全文版:00299-00299.
作者簡介
豐雅(1988.07.02);性別:女,籍貫:山東省濰坊人,學歷:本科,畢業于四川師范大學電影電視學院;現有職稱:助教;研究方向:漢語國際教育
(作者單位:四川電影電視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