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霞
【摘要】 體育教學不僅僅是體育知識傳授的過程,也是技能模仿傳遞的過程,更是一種師生間思想與情感間的交流過程。結合中職校幼師生培養目標,體育教師要善于根據體育教學特點,在教學中將“口令”內容融入平時的體育課堂,因材施教,激發幼師生的學習熱情,引導幼師生積極主動參與體育學習,逐步夯實幼師生體育學習功底,搭建多種練習活動平臺,不斷提高口令技能,為將來從事幼兒園教學工作打下扎實的體育教學基礎。
【關鍵詞】 口令;幼師生;參與;合作
口令是幼兒教師組織孩子們進行集體教學活動的基本技能,也是上好活動課的關鍵。在幼兒園中,幾乎所有的集體活動都需要這方面的知識與技能,尤其是戶外活動和藝術活動。一個合格的幼兒教師應該能正確運用口令與隊列的變換來組織幼兒各項集體活動,因此,在幼師生體育教學中,我們非常重視對學生口令技能的培養,必須讓幼師生懂得口令的含義,了解口令的重要性,并逐步掌握呼喊口令的要求。幼師生的口令練習具有自身技能提升和職業訓練的雙重意義,因此要有目的地、有計劃地培養和訓練學生具有呼喊口令、指揮和調動隊伍的能力。
一、學生現狀分析
筆者曾對部分新生“口令教學技能”進行過調查,調查表明,大多數的學生在初中階段沒有進行練習,一味地注重了體育中考項目的強化訓練,這對進入中職校學習口令技能帶來了一定的困難。主要問題如下。
1.學習目標不清晰,缺乏學習意識
由于剛剛經過緊張的中考,進入中職校的幼師生自身的思想、身心還沒有及時得到調整,大部分學生的職業規劃意識模糊、目標不清晰,在體育學習中缺乏主動積極的學習意識,學什么都沒有興趣,厭學情緒嚴重,從而產生消極懶散的心理狀態。經過引導,大部分學生學習的習慣、態度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如體育課堂方面上課的紀律較好、模仿老師的動作能簡單進行,但課堂上學習意識極為薄弱、體育學習能力較差,這些現象與中職校的培養目標很不相稱。
2.課堂教學模式單一,缺乏學習興趣
體育活動模式是實現體育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徑。傳統的體育教學模式單一、枯燥,不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筆者認為,體育課程的學習必須用專業體育理論知識為指導,通過對體育理論知識的掌握來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動作概念。這與有些學生認為體育理論知識學習單調,直接接受“動作技能訓練”更為務實的想法是完全不同的。我們必須采用多種教學模式,多聽、多練,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建立積極的學習心態。
另外這些學生在力量、耐力等一些身體素質項目上遠不如男生,她們對體育活動缺乏正確的認識,喜歡自由活動,不喜歡“體育課”。他們在運動能力和技能練習等方面的發展又存在明顯的個體差異,對自己缺乏自信心,影響表現能力的發展與提高。
3.學業壓力過重,缺乏自信心與持久性
由于中考學業的壓力,在初中階段,許多教師重視體育中考項目的練習,忽視學生體育學習能力的培養。來到幼師后,學生習慣了初中老師的“嚴肅管教”式的高壓的學習方式,缺乏自主學習的能力,心理也不夠獨立。有的學生過分強調自我需要,依賴性很嚴重,有的學生性格內向,自認為得不到同學與老師的理解,內心非常焦慮,有的甚至產生對立情緒,嚴重影響學習的信心與持久性。
另外,還有些教師追求課堂講授的高頻率,忽視課內外練習,忽視學生體育素養的提升,這就會使原本性格內向、活動能力不強的學生變得更加的“內向”。重視文化課,忽視體育課,這些做法都嚴重阻礙著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積極性,更多的學生在體育能力上也缺乏自信心。
進入中職校,對學生而言,無疑是進入了一個全新的學習環境,不同的培養目標,不同的教學理念,不同的教學方式都讓幼師生們無所適從。
二、具體措施與對策
《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體育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這些指導性意見為體育教學提供了正確導向。
1.轉換角色,提振信心
中職校幼師生內心世界逐漸復雜,不輕易將內心活動表露出來,學生有強烈的自尊心,她們希望得到教師的重視和尊重。針對這一特點,老師就更應該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在課堂中的任何情況下都應該以“朋友和共同學習者”的身份與學生相處,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用真情信任、尊重學生,建立學生的自信心。
體育教學不僅僅是體育知識傳授的過程,也是技能模仿傳遞的過程,更是一種師生間思想與情感間的交流與碰撞。體育課堂上,體育教師要能抓住體育教學過程中的特點,充分發揮體育教學功能,拓展體育學習技能生活化、教學方法多樣化,避免學生因體育學習內容枯燥、方法單一而引起的學生學習困難。在平時的課堂上老師要善于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可以用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來肯定學生現有的成績,積極鼓勵她們正確對待自己的薄弱環節,樹立自信。
在組織學生活動時,教師優美的示范動作、形象生動的講解、富有感染力的音樂都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同時我們形成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模式,把教師的講解示范和課前到練前的“小老師們”的示范結合起來,降低了老師示范的不足,提高了教學的效果。教師和學生之間不斷的角色轉換,及時解決學生學習中的困惑,能有效地調動學生心理與機體的潛能,提振學習的信心。
例如在幼師班《口令》的第一次授課教學中,怎樣才能將單調的口令學習內容吸引學生呢?在課前導入時,先給學生展示有關《口令》《隊列》等視頻和軍事化口令組合的PPT展示,同學們看到這些經典的視頻片段和聽到這些熟悉、振奮的音樂的時候,學習的興趣悄然而生,接著利用多媒體課件播放慢動作示范,與教師的導語配合,學生都“蠢蠢欲動”,這時候我課前訓練好的“小老師們”就上場了,他們主動召集自己的“隊員”開始了分組的自主訓練,這時候,老師就蛻變成“學生”,輪流到每一組學習,學生們的注意力出奇的集中,“小老師們”特別的“神氣”,學習情趣高漲,為下階段“口令與隊列”教學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2.夯實功底,多途徑練習
學習基本口令必須依靠扎實的體育理論功底。教師可以通過它來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動作概念。體育口令的內容很廣泛,它包括簡單口令和排隊、隊列兩大部分。學生對“口令”的認識是循序漸進的,新知識的掌握也有個過程,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
在口令練習時,首先要讓學生分清口令的種類,有些口令有預令與動令,有些口令只有動令;其次發口令時,吐字要清楚,動令與預令之間有一個適當的間歇,如“齊步——走”的“齊”、“向右——轉”的“右”字時候,要喊得清楚,使其他的學生聽了有一個理解的過程;要求其他的學生聽到“預令”準備做動作,聽到“ 動令”做好動作;對有些比較復雜的口令就可以進行分解練習,如體操口令“前排側平舉,后排前平舉——兩臂放下”這樣的口令,就可以讓學生自己多演練,在不斷反復的練習之間口令基本知識也就得到了鞏固。
采取多種練習形式也是提高學生口令能力的途徑。簡單的教學方法在長時間內不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只有不斷地改變練習的方式、鞏固口令技術來提高學生的口令綜合能力。例如對于一些復雜的口令練習,學生在看清老師示范的基礎上可以讓學生進行自主練習,也可以讓學生在人多的時候進行演練,在課外活動或者調整隊伍時候檢查學生練習的效果并及時指出還存在的不足;也可以積極利用班級的各種小競賽活動進行“口令與隊列”的比賽,使學生在競爭中發現自我、完善自我,從而提高了學生的口令技能,同時也提高了學生“關注集體”的良好品質。
在口令隊列練習時候,還可以讓“音樂”替代單調的口令、信號,隨著優美的樂曲聲,由教師帶領著學生做體育運動的練習,把優美的樂曲和體育口令結合起來,從而學生能更加積極參與并享受這一過程。如隊列練習時可采用4/4拍、2/4拍節奏鮮明、有力的音樂伴奏,在行進間的隊列隊形項目練習時可采用《運動員進行曲》,使學生的步伐整齊、狀態飽滿。
3.創設情境,主動參與
運動參與是學生發散思維、發展體能、獲得運動技能、提高健康水平,形成開朗的生活態度的重要途徑,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能強化學生的興趣,而離開了學生主動參與所獲取的知識只能是表面的淺層次的。因此體育教學必須從傳統的模式下解脫出來,無論是語言的導入還是教學場景的設計等環節,教師都可以通過組織適合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的課堂活動來教學,讓學生積極參與到口令練習中來。
體育課準備活動經常會運用到口令,那么怎樣使得單調的口令學習讓幼師生主動參與呢?我們可以創設一些學習的場景,選擇一些活潑、輕快、舒緩的音樂作為伴奏音樂,把口令訓練和兒歌結合起來,利用兒歌朗朗上口的特點,引導學生更好地學習口令。如《數鴨子》,伴奏音樂活潑、歡快,旋律優美,兒歌中歌詞簡單、動物形象豐富,學生很容易在音樂的伴奏下進入口令主題教學狀態。
(附兒歌: 數鴨子 門前大橋下游過一群鴨/快來快來數一數 二四六七八/門前大橋下游過一群鴨/快來快來數一數 二四六七八/嘎嘎嘎嘎真呀真多呀/數不清到底有多少鴨/數不清到底有多少鴨/趕鴨老爺爺胡子白花花/唱呀唱著家鄉戲還會說笑話/小孩小孩快快上學校/別考個鴨蛋抱回家/別考個鴨蛋抱回家/)
4.搭建平臺,提高技能
實踐操作是提高“口令”教學能力的關鍵 。在平時的隊列和體操隊形的練習,多是按教師的口令、指示、示范動作集體進行的。因此教師的口令必須清楚洪亮、指示明確,示范準確。口令是指揮動作的命令,發布口令必須遵守一定的規則。
教學片段1:
在進行幼師三年級《體育口令》,發現學生模仿老師、跟隨老師練習簡單口令練習態度比較好,但當老師巡視其他學習小組的時候,部分學生練習口令與動作沒有力度,有的小組同學甚至在“瞎扯扯”。發現這樣的情況,老師應該主動換位思考,不能按照老一套的思維方式來選定學習內容,既然學生提出自己在學習中的“困惑”,那就說明“口令”教學內容還有部分同學存在困惑,老師應該細心細致了解原委。于是我把學生召集在一起:再次簡明扼要地說了口令練習的重要性與職業學校學習的目標;然后明確練習內容,要求結合生活實例、書本、電視媒體等其他學習資料里積累的知識拓展口令練習內容,演示的形式可以是個人或者小組合作,也可以采用口令配合、哼唱律動或者情景表演等形式,可以融入口令的練習中,看看哪一小組的口令演示最好、小組成員配合最默契。
競賽最能體現學生們是否具有集體榮譽感與責任性。集體與榮譽感是一種健康的心理品質,當集體受到獎勵贊揚的時候,就會產生光榮自豪的感情;當集體受到批評或者懲罰的時候就會產生不安、羞愧的感情。有了集體榮譽感才會有強烈的責任性,才會有合作,才會緊密配合,互相支持。
教學片段2:( 小組演示口令練習 )
“①2,微笑;②2 ,跨立;③2,看齊;④2 ,敬禮……” 第一小組的演示,規范有序。
“1.2.3.4,請你跟我拍拍手;2.2.3.4,我就和你拍拍手;3.2.3.4,請你跟我伸伸臂,4.2.3.4我就和你伸伸臂;5.2.3.4請你跟我扭髖,6.2.3.4我就和你扭扭髖……”第三小組口令與律動結合得很好,富有童趣。
“①2.3,紅燈停;②2.3,綠燈行;③.2.3,車慢速;④2.3,不超速……”第四小組把生活中的交通規則融合進了口令,口令簡單、易操作,特別貼近生活。
第二小組在演示“①2.3.4,拍拍小手;② 2.3.4,小腿抬高;③ 2.3.4,拉個小手;④2.3.4,轉個圈圈;⑤2.3.4,向前一步;⑥2.3.4,臉帶微笑……”的時候,學生們表情夸張,口令響亮、肢體動作夸張,贏得其他小組的同學很是羨慕。
合作學習是進行實踐操作的重要學習方式,它能提高同學間的相互協作能力,通過雙方同學的講、練、演,能夠把自己的體態、動作及時地告知同學與老師。在實踐中反復提示學生存在的優點與不足,這樣更加能理解口令的作用。
在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應該充分發揮他們學習的主動性 、積極性,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應該是自發、自主地體會口令教學中的樂趣。 如果在體育教學中僅僅強調知識、技能教育,而不著重培養學生獲取知識、掌握技能的能力,這樣的體育教學是片面的。在教學中,把學生間客觀存在的差異看作是一種教學資源,加以開發和利用,轉換為適合學生發展的分層教學設計,使不同生活經驗、不同思維特點、不同層次的學生擁有同等參與學習的機會,這就要求老師在課堂上重視學生主體意識的培養,提高學生參與教學過程的積極性,最大限度地發揮體育教育功能,使幼師生在體育學習口令中獲得豐富多彩的情感體驗,潛移默化地促使學生積極生長,讓學生自信、自主地學習,學生一定會在體育教學中找到學習的樂趣。
【參考文獻】
[1]商友敬. 過去的教師[M]. 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2] 徐敏南. 教育教學常識讀本[M]. 廣陵書社,2012.
[3] 孫云曉. 兒童教育就是培養好習慣[M]. 江蘇教育出版社, 2007.
[4]袁沖. 對《國家學校體育衛生條件試行基本標準》的認識與思考 [J]. 體育教學,200(3).
[5]劉紹曾. 小學體育教學基本功訓練[M]. 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6]人民教育出版社體育室. 幼兒園體育活動的理論與方法[M].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