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永靈
【摘要】農村基礎教育薄弱,學生社會實踐、眼界有限。教師素質水平偏低,尤其是一些中老年教師,觀念陳舊、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和意愿有限。在新的高考形式下,必須轉變教學和學習觀念,提高課堂效率。
【關鍵詞】高中地理 教學備課 教學設計 教學反思
一、備——備教材,備學生
(一)明目標,指方向(目標層次,由近到遠)
1.根據課程標準,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要求,總體把握。
2.教學目標能根據具體教學內容和全體學生的實際情況,體現有針對性、適切性和層次性。
3.針對不同的課型(新授課、復習課、實驗課等),制訂較具體而有所側重的教學目標。
大部分教師僅把本部分內容作為應付教案的檢查的形式。因此,教師對本節的目標根本不明確,導致上課毫無重點,照本宣科。教師都不明確目標,學生如何掌握。在備課時,尤其是上課前,都明確下本節的教學目標。有了目標,效率才會高,所以,教師一定要做到對本節的目標心中有數。情感價值的教育方面,教師也要深思熟慮,不僅教給學生知識,更應該教會孩子做人,并能滲透地理素養教育。
(二)理內容
1.本主題內容的地位——在單元或章節中同其他相關知識元的關系分析(注重教育價值),利于學生形成整體思路。
2.本主題內容的結構——包含的知識元素及其層次關系和主次關系分析(注重學習過程),從而構件完整的知識框架。
3.本主題的重點與難點——在一般情況下,對重點知識點進行對比分析(注重核心概念),抓住重點形成分析思路。
最近的說課比賽顯示,許多教師對教材內容掌握不夠。這說明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對教材的內容整理不夠。內容的整理并不是一節內容的整理,而是相關知識的整合,尤其在復習課時。例如,復習農業的區位專題時,我打破教材的順序,先從區位因素分析,再注重主次抓住主導因素,然后利用中國區域地理,進行實際案例分析。這樣,不僅加強了知識的聯系性,還幫助學生形成了分析思路。
(三)教學準備的要求
1.教具準備。如將教科書上圖表制成掛圖或“投影片”,以供分析討論。教師能恰當的利用版圖,教學效果會更好,當然這需要一定的教學功底。
2.學案制作。現在的教學,不是要求學生掌握教材的具體內容,而是分析資料,所以,資料的選擇尤為關鍵。因此,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要做到每節課都結合教材精選案例,制作優質學案,通過教研討論再印發給學生。
3.學生預習。根據教材的內容和學校的實際情況,進行有意義的課前準備。例如,講農業的區位或工業的區位,可以讓學生實地考察,獲取第一手資料。并結合所學調查當地的自然環境特征。
(四)教學內容的處理
1.根據課程標準,認真鉆研教材,對教學內容的處理,要符合認知規律,體現抓住主線、突出重點、分散難點、安排有序的指導思路。
2.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以課程標準的內容要求為依據,對教材作合適的選擇與調整,制作優質學案,以適應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要。
3.要注意針對學生的生活經驗,選取一些學生能了解的社會知識充實課堂教學內容,正確處理知識的“預設性”和“生成性”關系,課堂體現鮮活和生動。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教學過程設計
(一)基本要求——注意貫穿于設計與實施的過程
1.注意講究教學導入的科學合理性。
2.注意激發學生問題意識,培養分析問題能力。
3.注重學生的活動,解題思路的體現。
(二)新課導入——引興趣,激情感(情感導入,激發興趣)
導課要符合教學的目的性和必要性,從課型需要入手,符合教學內容本身的科學性。當然,導語不是“嘩眾取寵”,而是要短小精煉且具有簡潔性,從學生實際出發,有啟發性,精心設計,形式多樣而靈活運用。
(三)教學過程設計——問題意識與能力
面對教育改革,有些教師“穿新鞋,走老路”,把課堂設計成“自主學習、小組討論”等形式,但最終還是教師講授內容,這樣一來,所有的形式就是虛設。要實現新課程下的高效課堂,應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教學過程要注意精心設計學習問題,培養學生的置疑能力、問題解決能力,以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四)課堂提問(策略)
課堂提問是一門藝術,而不是為了“互動”這種形式隨便找幾個問題應付了事。這里有幾種策略可以借鑒:
1.應使學生從提問方式中知道所期望的合理的答案。
2.如果學生一時不能回答,不能催促他冥思苦想。
3.提問要給學生合適的思考時間,不必馬上重復問題。
4.對于學生答案給予肯定,并給予正確糾正指導。
(五)伏問題,抓反饋(及時觀察,教學互動)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時刻注意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以體現教學民主,讓課堂氛圍和諧。作為合格的教師,還要照顧到不同學生的學習基礎,注意激發學習興趣,引發認知沖突。最為高效的形式,是讓學生自己完成認知過程。組織討論是不錯的學習形式,更能體現教師主導性和學生主體性的有效發揮。但需要注意的是,討論之前讓學生先獨立思考,形成自己觀點,然后再討論,這樣效率高,對學生的思維鍛煉也強。
(六)固基礎,會應用——作業鞏固環節
練習或作業的設計,已經不是幾個簡單的常規題目能解決的了。而基本練習的設計,要符合課程標準和學生實際,難度和數量較為合理,要注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與體驗、交流。要聯系社會實際,體現開放性和實踐性,并注意分層性,以適應不同基礎學生的發展需要。也可以對高考題進行變形,訓練學生答題的規范性、嚴密性。
(七)學習評價的實施
在新課程標準下,學習的評價不應單靠試卷僅看成績,而應利用新方式、多種形式進行綜合評價,提供幾種評價方式:
1.要注意對學生的課堂學習采用多元評價,包括既關注學生的作業練習,又關注學生的實踐表現,以及對學習過程的參與程度;既有教師的評價,又允許學生自我反思,以及讓學生互相評價和鼓勵,體現課堂評價的寬松氛圍。
2.加強對學科學習的形成性評價“課堂評估”:課堂提問、學生置疑、小組討論、實際操作、微型調查、課堂測驗、檢查單等方式,多方面了解情況,診斷問題,優化學習習慣,提高學習效果。
3.“作業練習評閱”:紙筆作業、口語交際作業、綜合實踐作業、實驗操作作業、小組合作作業;個性化作業、表現性作業,注重知識技能的生成,與學生共同制訂作業標準,尊重學生并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八)信息技術整合
對于農村的學校來說,教師外出采風、學生出去旅游的機會少。最高效的辦法就是利用多媒體教學,但并不是視頻、圖片的盲目疊加,這樣只能使學生眼花繚亂,毫無收獲。所以,在用多媒體時,要根據教學內容與要求的需要,正確地運用相應的教具設計教學,努力使抽象概念直觀形象。要注意教學實施與信息技術有機整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充分注意現代教學技術應用的有效性,不盲目運用和機械照搬教學課件。
三、教學反思
要實現高效課堂,“反思”這一環節是必不可少的。
(一)教師的反思
教師成長的途徑很多,有出去進修、自學、向其他教師學習等等。別人的優點可以吸收,輔助資料的內容可以借鑒,但不可能完全照搬。一個合格的教師要靠自己不斷的反思,理解教學的內容,整理教學思路,獲取教學成果。
(二)學生的反思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習的關鍵是學會利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所以,學生要通過課上反思知識,課下反思收獲,整理問題的分析思路,而不是簡單機械的做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