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冬奎
摘要:算法的程序化思想已成為現代人應具備的一種數學素養.培養算法思想對高中學生養成思考、分析問題的條理性和邏輯思維的嚴謹性有著積極、深遠的意義。
關鍵詞:算法;循環結構;教學設計
一、教學內容的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循環結構》是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A版必修3第一章《算法初步》第一小節《算法與程序框圖》,課時安排6課時,本課為第4課時?!端惴ǔ醪健肥切抡n標教材的新增內容。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既是對算法概念的進一步鞏固和深化,又為后面進一步學習基本算法語句打下堅實的基礎。本節課的內容是循環結構,循環結構是程序框圖的一種基本邏輯結構,它與順序結構、條件分支結構是算法的三種基本邏輯結構,可以表示任何一個算法。通過模仿、操作、探索,學習設計循環結構程序框圖,表達解決問題的過程,理解循環結構的意義,體會循環結構的作用,因此本節課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起下的作用。
2. 教學背景說明:教材內容的安排是講完三種邏輯結構的程序框圖后,再學習對應的算法語句.課本在介紹循環結構時,直接介紹直到型循環,當型循環的結構框圖形式,若按教材上的來講,學生不容易接受,且很容易造成學生的簡單模仿,而不是真正的掌握,因此教學中我采取創設不同情景、引入不同實例來揭示這種結構形式。
3. 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理解循環結構中兩種不同的結構框圖的特點與聯系、區別,能識別和畫出簡單的循環結構框圖。
難點:循環結構中循環條件和循環體的確定。
二、教學目標的確定
根據教材的特點、新課標的教學要求以及學生的認知水平,我確定了如下教學目標:(1)掌握當型、直到型循環結構的框圖,了解兩種循環結構形式的聯系和區別;(2)通過設計當型、直到型循環結構的算法,發展學生有條理地思考與表達的能力,提高邏輯思維能力;(3)初步運用算法編寫循環結構的程序框圖,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提高學生數學應用的意識.
三、教學設計思想與方法
1.教學設計思想:引導學生從身邊的、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出發,發現問題,思考如何解決問題,進而聯系所學的知識,首先明確問題的實質,然后總結出剛學知識的有關概念和規律,形成知識點,把知識點按照邏輯線索和內在聯系,串成知識線,再由若干條知識線形成知識面,最后由知識面按照其內容、性質、作用、因果等關系組成綜合的知識體。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以及學生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
2.教學方法的選擇與準備
(1)教學方法:基于以上理論,本節課遵循引導發現,循序漸進的思路,以學生為主體,采用問題探究式教學,運用多媒體,輔助,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具體流程如下:創設情景(課前準備、引入實例→授新設疑(自主探索形成概念→理解概念能識別框圖)→質疑問難、論爭辯難(進一步加深對概念的理解→突破難點)→溝通發展(反饋練習→歸納小結)→布置作業
(2)教學手段:教學中使用多媒體投影、計算機課件等來輔助教學,幫助學生完整經歷用算法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充分體會算法的實際應用.學生還將使用教師準備的空白框圖學案,并在學案上直接設計算法框圖,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四、本節課的教學預期效果分析
1.預期效果分析: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能歸納得出循環結構的框圖原理,并能較深刻地認識循環結構;在課堂上,教師能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學生有較高的學習熱情。
2.教學問題診斷:本節課所學的循環結構,是在學生學習了順序結構、條件分支結構后學習的一種新的循環結構.由于直到型其“先執行一次循環體,再判斷條件是否成立”的特點與當型循環結構“先判斷條件是否成立,再決定是否運行循環體”的特點恰好相反,故學生初學時不易體會兩種循環結構的聯系和區別,易混淆兩種循環結構的框圖;由于有了學習當型循環的經驗,學生在用直到型循環結構設計算法解決實際問題時,容易憑經驗,忽略對算理的仔細分析和檢驗,導致算法錯誤。
五、教學過程
教學流程圖: 開始→背景材料,累加器展示計算機的計算功→寫1+2+…+100的算法→ 發現問題 探究新知 →變式探究 → 探究拓展知識→互助溝通發展→結束。
1.情境創設----形成概念
背景材料:古時候比武時常常采用的“打擂臺”是怎樣進行的?,提示學生可參考電視上經常播放的“挑戰主持人”節目。根據討論的步驟,最后師生共同得出打擂臺的算法和流程圖。開始→ 確定擂主 → 挑戰者上臺 →擂主與挑戰者比賽→奪擂 →最后一個挑戰者→結束。
2.導入新課-----提出問題
問題:怎樣用程序框圖表示循環結構;循環語句的格式及功能;指出兩種循環語句的相同點與不同點;揭示程序中的循環語句與程序框圖中的條件結構存在一一對應關系。
結果:(1)循環結構: 循環結構有兩種形式:當型循環結構和直到型循環結構.
(2)特點:直到型循環結構“先執行一次循環體,再判斷條件是否成立”當型循環結構“先判斷條件是否成立,再決定是否運行循環體”規律:恰好相反
(3)應用示例:背景材料三:德國著名數學家高斯幼年時代聰明過人,上學時,有一天老師出了一道題讓同學們計算: 1+2+3+4+…+99+100=?
六、結語
通過本節課內容,理解了循環結構的邏輯;明確了條件結構與循環結構的區別,聯系;當型循環結構與直到型循環結構的區別;數學思想方法:算法思想,類比方法。在課堂中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探究、討論等給予及時的評價、引導和總結;本課結束時,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本次課綜合性總結;課后,通過作業來評價反饋。
參考文獻:
[1] 關于課程中“循環語句”教學設計的研究[J]. 李建鋒,車軒. 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011(01)
[2] 程序設計語言中循環結構算法與教學案例設計[J]. 王德超. 軟件導刊. 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