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潔
摘要:音樂主要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初中音樂欣賞課是進行音樂教育的有效方式之一,是讓學生通過聽覺、視覺、肢體語言來感受到美的享受和精神的愉悅。在教學中,要幫助學生培養音樂學習的興趣,幫助他們樹立終身學習的愿望。以下,筆者從“情景導入”“學科滲透”和師生互動三個方面探討提高學生音樂欣賞課興趣的方法,僅供各位同行借鑒。
關鍵詞:音樂欣賞;音樂教學;初中學習
音樂欣賞是音樂課的一種基本形式,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學生可以慢慢的提高自己的音樂鑒賞能力和審美能力。音樂形式豐富多樣,與各個學科都有相當多的交融,這就給學生理解、欣賞音樂帶來一定的難度。因此,教師想要上好音樂欣賞課就需要一定的方法。以下,筆者根據自身教學經驗,探索激發學生音樂學習興趣的方法,希望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一、情境導入,引起興趣
音樂課程要充分挖掘每一個學生的音樂潛能并讓他們從中受益。然而初中的音樂課程比較綜合,包含了舞蹈、話劇、影視等方方面面,理論內容較多,內容相對枯燥。因此,在初中音樂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設置一定的教學情境導入課堂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上音樂欣賞課時,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設置一個學生熟知的場景,激發學生的興趣。這樣,把教學內容賦予到某個特定的場景里,拉近學生和音樂課程內容的距離,降低音樂欣賞的難度,潛移默化地影響他們的思想。
比如在學習《十面埋伏》時,筆者先給學生講述了楚漢之爭的故事,然后再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播放這首琵琶大曲?!妒媛穹氛w樂曲激烈,震撼人心,全曲共由三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節奏激昂,音樂由散漸快,調式交替轉換,表現出士兵出征前斗志昂揚,英武矯健;第二部分,音樂漸熄,短小急促說明漢軍在垓下埋伏,整個氣氛寧靜緊張,隨后,音樂漸漸展開楚漢兩軍短兵相接,開始了生死搏殺,劃、排等多種指法交替使用,表現了戰爭的激烈;第三部分,同音節奏零落反復,馬蹄聲緊密,表現了戰敗之后,項羽落荒而逃而漢軍窮追不舍的場面。樂聲漸漸低沉悲壯,為霸王自刎于烏江而哀歌,四弦重重一劃后又緊急剎住,音樂戛然而止。在播放之前,學生就知道了楚漢之爭的故事,所以,教師只要適當的點播,學生就能輕松的明白樂曲所描述的內容和要傳遞的思想,從而引起了他們音樂欣賞課的興趣,提高了他們的音樂鑒賞能力。
二、學科滲透,激發興趣
君子六藝:禮、樂、射、御、書、數。音樂對于一個人的學識提升和品德養成具有重要作用。音樂是最古老、最具感染力的藝術形式之一,是人類必不可少的交流形式。音樂是人類文化的重要載體,它涉及多個學科的知識,蘊涵著豐富的文化和歷史內涵,是培養學生人文素養必不可少的內容。在音樂課程教學中,教師要注意滲透其它學科的知識,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文學向來和藝術息息相關。音樂以另一種形式展現了文學的價值。中華文化,歷史悠久?,F在要求學生背誦的很多詩詞,其實很多都是古代流行的歌曲。曲牌詞曲一體,是最先出現的坊間演唱形式,后來文人依曲填詞,更是促進了音樂與文學的融合。如我們熟知的唐代詩人王維的《涼州詞》,涼州詞其實是《涼州》歌的唱曲,是盛唐流行的曲調名。再比如《詩經》,《詩經》又名詩三百,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它一共收錄了305篇周代詩歌,根據樂曲的性質又可以分為風、雅、頌三個類別。《詩經》是中國韻文的源頭,是我國詩史的起點。《詩經》體現了音樂和文學的相互滲透。因此,在音樂欣賞課中,教師不妨滲透一些文學知識來激發學生興趣。
三、師生互動,誘發興趣
音樂欣賞課應該以學生為主體,了解他們每個人的訴求,將他們對音樂的感受放在首位。教師要改變傳統課堂中單向給學生灌輸知識、學生被動接受的教學模式,要讓學生積極的參與到音樂欣賞課中,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地位。筆者認為,想要加強師生互動無非要做到兩個方面:第一,鼓勵學生提問,通過提問,能明白學生在欣賞課程中遇到的困難,從而有針對性地幫助他們答疑解惑;第二,教師設置問題,有的學生比較害羞,有問題不好意思直接問,這時,通過解決教師列出的問題,就能加深對音樂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習效率。比如,筆者在給學生播放完由葫蘆絲吹奏的名曲《月光下的鳳尾竹》之后,就讓學生自由討論這首樂曲所描述的意境。學生討論完之后,筆者又帶著他們詳細賞析這首樂曲。通過師生互動,建立了和諧的課堂氣氛,提高了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因此,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增加和學生的互動,及時發現并解決他們在音樂欣賞中遇到的問題。
音樂是聲音的表現藝術,每個音符的背后都蘊含著無窮的意義。學習音樂可以豐富學生的想象力,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音樂欣賞課教學是上好音樂課的有效形式。而讓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則能提高音樂欣賞課的課堂效率。在教學實踐中,教育工作者應嘗試尋找各種有效的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上好音樂欣賞課。
參考文獻:
[1]高素芬.初中音樂欣賞課型互動教學策略的分析[J].當代音樂,2018(01).
[2]劉文杰.優化初中音樂欣賞課教學方法,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J].中國校外教育,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