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明霞
摘要:作文是語文教學中比較重要的內容,學校老師要學會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自己學會從生活實踐,課外書籍中積累寫作需要的素材。只有在擁有豐富的寫作素材的前提下,才能在寫作的過程中有感覺,學生也會有自信,這樣就可以自主寫作。作為小學語文老師,在教學中要學會創新教學,調動學生寫作的積極性,使學生有興趣、有信心、有能力寫作。當然,教師的教育方式、教育態度在這一過程中,都是很重要的。
關鍵詞:小學語文;作文教學;興趣;素材
一、學生的學習興趣是作文教育的前動力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識到教育要從娃娃抓起,小學教育越來越重要。其中,學校教育將作文教學也放到了一個很重要的層次,家長為了讓自己的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課后給孩子也報了包括作文班在內的各類輔導班。其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提高小學生的寫作水平。不管是校內還是校外學習,我們首先要強調,學習興趣是學好作文課的前動力,為激發學習興趣,老師要充分利用課本內容,在了解課本內容的基礎上,結合課外讀刊,選擇一些同時具有教學性質和興趣性質的讀刊,使學生與課本和課外書籍零距離接觸,激發學習興趣,積極主動的學習。
例如,人教版教材(二年級下冊)語文有一篇文章《找春天》,文章營造了一種童話般的意境,讓感情與理解、實踐結合,讓學生在閱讀文章的過程中感悟春光的美和好,感悟自然界的情和趣,表現對春天的喜和愛。使學生在學習教材的時候,感受自然的美好,自然也想將自己的感受通過作文的方式表現出來。
二、利用課本和課外讀刊,積累素材
小學生的課本,是結合小學生的實際來編寫的,課本內容所選取的文章可讀性強,文字描寫語句優美、內容多彩多樣、有深遠的意境,復合小學教學的特點。在實際教學中,老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飽含感情的朗誦課文的方式積累素材,培養寫作靈感。這樣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能提高學生對語言的理解能力。老師可以和學生一起對課本內容中的一些有用的俗語、成語進行歸納,應用于平時寫作中。例如,人教版課本中常出現的成語:愛不釋手、百折不撓、川流不息、車水馬龍、大雨滂沱、高瞻遠矚等等,這些詞語的應用,肯定會為作文添分加彩,不僅能使文章富有文采,還能提高寫作能力。
除此之外,通過讀一些適合小學生讀的課外書,也可以提高寫作的水平。課外書中的短小故事、優美詩歌等內容,都可以作為學生寫作需要積累的素材。課外書的閱讀,能讓學生擴寬眼界、知識面增強、寫作素材豐富。平時閱讀的過程中,學生要學會做讀書筆記,將課外閱讀中遇到的好的有用內容記錄下來,應用到以后的寫作中。
三、從生活中得到寫作靈感
老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從日常生活中,仔細觀察身邊事物。講課的過程中,要以身邊發生的例子引導學生,使學生的眼界開闊。與此同時,老師也要引導學生積累和掌握平時生活過程中出現的一些有趣的、有意義的事情,作為作文素材。這樣寫出的文章才能接近生活,感情逼真,讀文章的人也能感同身受,這才是真正的好文章。因此,老師應該讓學生從真正意義上了解認識到從生活中積累作文素材的有效性。例如,讓小學生寫一篇關于動物園的作文,只有去了動物園,并且認真觀察了各種動物的學生,才能將自己的所見所聞和內心感受結合起來,應用到作文中去。他們寫的作文才能有自己的獨到見解,而不只是聽說。慢慢的,孩子也會認識到生活和學習是不能分割的,要愛生活,愛學習。
四、學生多加練習,老師認真批改
作文,首先要“作”,其次才能成文??梢姴荒芄忾喿x,主要的還得靠學生自己動手寫作的能力。當寫作的素材積累到一定程度,學生要學會將這些零碎的片段,應用到不同的作文中去,把它們自然的串聯在一起。本人覺得,剛開始學習寫作時,可以仿照一些優秀文章的寫作手法,當寫作水平慢慢加強時,再逐步形成自己的寫作風格。相信勤能補拙,多加練習之后,每個學生都可以寫出優秀的文章。對于初學寫作的學生,老師要耐心,仔細的批改學生的文章,有效的指出作文的不足之處,引導學生不斷進步。這里面首先要注意語句通順、措詞適當、標點符號準確、無錯別字;其次關注文章的邏輯性;還得注意文章內容的積極性,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如果學生在平時寫作中出現問題,老師要用合適的方式告訴學生,引起學生的重視,提醒他們下次注意改正,避免以后再出現類似情況。
五、總結
作文其實不難,但是要通過寫作使學生的思想和思維得到啟迪,這就比較難,這需要學生在老師和家長的共同幫助下,不斷積累、不斷練習,不斷領悟、不斷進步。學好作文,才能學好語文這門課程,這也會影響學生對其他各學科的學習。寫作,要從小學生抓起,讓學生從小學會利用語言和文字,學會用合適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感情。
參考文獻:
[1] 許平. 傾聽生命的聲音,感悟自然的美妙——談小學語文作文生活化教學策略[J].小學生作文輔導(上旬). 2017(11)
[2] 辛中華.生活化教學策略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的應用[J]. 小學生作文輔導(上旬). 2017(07)
[3] 席琳.生活化教學策略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的應用[J]. 西部素質教育. 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