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利
摘要:實現高中數學有效教學,教師不僅要對課堂教學給予充分的重視,還要對課前準備工作給予關注。新一輪課程改革倡導在教育教學活動開展中實現“以學定教”,引導學生充分地發揮其主觀能動性,進行自主學習。在此背景下,我嘗試利用前置性作業來給予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在本文中,我主要就高中數學前置性作業設計及其批改進行詳細說明。
關鍵詞:高中數學;前置性作業;設計對策;批改對策
所謂的前置性作業是指在“先學后教,以學定教”該理念的指導下,教師根據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已有的數學學習能力,結合下節課所要講授的內容,為學生設計出極具針對性的,包括書面表達、動手操作、調查研究等多種形式在內的數學作業。在前置性數學作業活動參與中,學生不僅可以自主地對所要學習的內容進行探究,還可以為教師的課堂教學指明方向,在以學定教下提升數學教學質量。那么,我們要如何為學生設計前置性作業呢?要如何對學生的作業進行批改呢?這是本文論述的重點所在。
一、前置性作業的設計方法
1.概念課前置性作業的設計
概念是數學教學活動開展的基礎,倘若學生無法對所學習的數學概念有深刻的理解,其在今后的學習中將會遇到諸多的問題,甚至無法對教師所講授的定理、方法等內容有深刻的理解。在傳統的高中數學教學活動開展中,一些教師受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往往按照教材內容將極具抽象性的概念內容展現在學生面前。在這一過程中,其忽視了數學概念結論性和抽象性的特點,導致學生在抽象思維不發達的情況下,難以有效掌握。縱觀數學課程標準中的有關內容,其明確指出,在數學概念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經歷、體驗概念的形成過程,以此使學生在親身體驗中對數學概念探究產生濃厚的興趣。以“橢圓及其標準方程”該內容教學為例,在教學之前,我為學生設計了這樣的前置性作業:
各自準備兩個圖釘、一根光滑的細繩、一支鉛筆。接著,固定這兩個圖釘,并將繩子綁在圖釘上:
1. 用筆尖勾出繩子,使圖釘的距離與繩子的長度相等,觀察筆尖移動軌跡獲得了什么圖形。
2. 當圖釘的距離小于繩子距離的時候,筆尖移動所獲得的軌跡是一個什么圖形呢?
3. 當圖釘的距離大于繩子距離的時候,移動筆尖又會獲得一個什么圖形呢?
在這樣的作業完成過程中,學生可以自主地根據作業要求,有針對性地參與實踐探究活動,在其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下對所要學習的數學概念產生感性的認知,為有效參與課堂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
2.定理與法則課前置性作業的設計
通過對所執教班級的數學學習情況進行觀察我發現,大部分學生在運用所學解決數學問題的時候,往往會出現很多的問題。造成這一情況的原因在于學生沒有對公式、定理等有深刻的認知,沒有滲透其本質。要想使學生加深對定理或法則的理解,在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對所給出的公式或定理進行自主證明,如此在推導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實現知識遷移,還可以一步步地加深對其理解。為了實現這一點,我在數學教學活動開展之前,往往會引導學生立足其已有的知識儲備,根據所給出的定理、公式等,自主地觀察、推導、歸納、總結。以“二項式定理”該內容教學為例,在第一課時教學之后,我為學生設置了這樣的前置性作業:
1.展開以下所給出的因式: (1)(a+b)2;(a+b)3;(a+b)4
1. 觀察所展開的因式中各個變量的次數,你能從其變化上發現什么規律呢?
2. 你能借助所學過的組合數來對這些變量前的系數進行表示嗎?要如何表示呢?
4.通過以上的練習,你能寫出( a+b)n的展開式嗎?
在這樣的作業練習活動參與中,學生不僅可以實現對課堂所學知識的鞏固與運用,還可以在二三問題的引導下自主探究出二項式定理。
二、前置性作業的批改
在高中數學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僅僅為學生布置了有關的數學作業,卻不對其作業情況進行批改,會導致學生對其不甚重視,應付作業。針對這一情況,我在前置性作業設計之后,會引導學生自主作業。為了檢驗其作業效果,我會對學生自評、學生互評以及教師抽樣批改等進行靈活運用。以抽樣批改為例,我會在學生完成作業之后,在新課教學活動開展中,對某些學生的作業進行抽樣檢查,并從中選擇具有典型性的問題,以此在課堂教學活動中進行有陣地性地講解。采取抽樣批改的方式,不僅可以減輕教師的教學負擔,還可以對學生的自主作業進行督促,準確把握學生的自學情況。需要注意一點,由于學生個性差異的存在,其數學作業完成情況是不同的,對此,我會按照 1:2:1的方式對學優生、中等生和學困生的作業進行抽查,以此探尋大部分學生的自學問題,把握學生學情。
總之,在高中數學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要對學生的自主學習給予充分的重視,利用前置性作業給予其自學機會,使其在作業完成過程中對所要學習的新知內容產生感性的認知,以此為課堂教學的有效實施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王小平 .新課程深化改革下高中數學前置性作業設計研究 [D].贛南師范學院 ,2015.
[2]馬春鳳 .讓前置性作業充滿魅力 [J].江蘇教育研究,2014(34):7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