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春光
摘要:本文以學生思想政治輔導員在管理工作中所遇到的實際問題為研究重點,分析了學生自身所存在的諸多情況,并據此采取相應的解決辦法,從而達到了標本兼治的預期效果,同時進行了教育觀念上的若干反思。
關鍵詞:學生管理;個案;反思;
案例情況
學生王某波,原為我校師范物理系2008級學生,在校學習兩年后,因身體原因被迫中斷學業,回家靜養達一年半之久。到其再次申請復學之時,原所在班級同學已面臨畢業階段。按照學校教務管理規定,王某波被編入2010級師范物理系,完成余下的兩年學業學習。按照常理,由于不可抗拒原因的影響,在經過一段時間的調養與緩解之后,其認為有經力與信心能夠繼續完成事情的情況下,應以積極的態度和熱情投入到接下來的生活與中,但王希波卻與我們的想象有些出入。由于疾病留下的情緒低落和生活時間規律與現實產生隔膜,使王某波開始不適應大學校園的學習生活,加之原先對于網絡游戲的喜好,使得他連續出現逃課、上網、早出晚歸、考試不及格等諸多現象。甚至在2011——2012學年度下學期的學生退學警告名單上,王某波的名字赫然于上。
[案例分析]
根據上述情況,我們得出該學生存在如下問題:
1.自制力差,缺乏自主學習能力。由于一段時間離開熟悉的學習、生活環境,加之疾病對于情緒的影響,使得其變得散慢、隨意。
2.外界誘惑多。在復學后經常出現出去打游戲的情況。
3.缺乏目標,沒有找尋并實現夢想的意識。對于未來沒有進行過深入的思考。
4.由于環境的改變,開始封閉自我,缺乏與周圍人的接觸交往,對他人存在嚴重的戒備與不信任心理。
[解決辦法]
從筆者開始接觸王某波后,在其原所在的2008級學生中了解到該生的一些情況。根據該生的特殊情況,采取平和談話的方式,了解他現在的心理想法與實際動向。在此過程中并沒有嚴厲的苛責他,而是用探詢式的口吻詢問了一些關于大三學年的計劃和展望。在談話中,他很坦然的向筆者陳述了自己的“無奈”心理,并且一再表示自己身體狀況不好,不能在課堂久座,只能在外閑走閑逛。在談及到未繳納學費的情況時,他又坦言家在農村,靠種地的收入不能按時交費,至于能念到哪天再說哪天的事。
面對這樣“棘手”的情況,筆者一方面發動班級的干部做其思想工作,穩住他的情緒,讓他理解不是因為他是降級來此,老師與年齡小于他的同學就“另眼相看”;另一方面也積極為他創造一個讓他感到舒心的學習生活環境,包括在校區調換寢室的時候,為其選擇了適合經濟費用能夠承擔的寢室;因其耽誤與同專業學生普通話等級測試的報名時間,而為之協調并安排同其他專業學生一同考試,并提供測試所用的參考書;與此同時,還提醒他本人注意學年度有關助學貸款的通知,開始準備有關的證明材料。
經過上述的接觸后,筆者發現其開始逐漸轉變了思想與做法。起先向他詢問其本人與家長的聯系方式時,他或是緘口不談、或是頻繁換號。在2012年的國慶長假期間,他主動打電話告知家庭聯系方式與詢問辦理助學貸款的有關事項;并在和其的一次談話中,說出了“現在是該好好學習的時候了,像我現在的年齡,別說是干別的,連找個媳婦都困難,再不好好的也對不起現在的時光了!”,令筆者都感到吃驚的話語。
從此以后,王某波按時上課的時間多了,連原先點名經常提到其缺席的老師也驚訝他突然間的轉變。經過了很長時間的努力,他的狀態逐漸穩定了下來,發生外出上網的情況少了起來,而對于網絡的依賴和對于他人的戒備、不信任的狀況已經有明顯的改觀。雖然2012——2013學年度上學期沒有在列入退學警告的行列,但是學習成績卻始終處于專業邊緣。其后由于筆者工作調轉,不再擔任該生的輔導員,但據了解該生通過自身努力,并在老師、同學的幫扶下,終于在2014年順利完成學業。
[案例反思]
1.不要輕易放棄任何一個學生,不要輕易給學生貼標簽。一個我們所謂的“壞”學生之所以成為現在的“好”學生,都是有原因的,我們一直所說的“好”與“壞”都是相對而言的。無論是文科、理科、藝術、體育類學生不存在“誰好管理、誰難管理”的不變定律。在這個過程中,輔導員首先就不能夠放棄,一旦我們先從內心認定一個專業的學生“無可救藥”了,那一切也許真的無法挽回了。
2.應從細小處去感動學生,善于發揮教師“期望效應”。根據教育學原理,一旦老師對學生表現的越關注,那么學生就會按照老師期望的方向去發展。在這個案例中,通過不定期溝通,以積極平和的談話方式同之進行交流,并為其創造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使之從內心深處感受到老師的關注與關心。
3.在學生處于人生關鍵階段之時,師長的言、行會對其產生重要而深遠的影響。及時發現學生身上存在的突出問題,并采取有效的辦法進行干預、糾正,是學生思想政治輔導員不可推卸重要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