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行義
摘 要 每個班級都是由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共同組成,要想從整體上提高他們的教學質量,就需要對他們的個體差異充分重視,分層教學便是一種很好的教學方法。以下筆者結合實際教學經驗,就分層教學法的具體應用方法進行分析,旨在為我國教育事業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關鍵詞 小學語文;分層教學;整體學習效率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8)11-0085-01
一、以人為本,合理分層
每個學生先天遺傳、心理素質以及成長環境都存在不同,導致他們的性格與學習態度也存在較大差異,面對這樣的教學背景,我們就需要展開分層教學。一方面要充分考慮學生現階段對知識點掌握情況;另一方面要結合學生的思維能力與實踐操作能力。在不同的例課當中,每個學生都會表現出不同的狀態,有些學生還可能會在經歷了一段實踐的學習后,綜合素質逐漸發生變化。那么做為小學語文教師,在授課中我們就應當充分結合學生的變化,靈活的進行調整,讓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夠得到有效提高。
二、分層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具體應用方法
(一)學生分層,尊重個體差異
在分層教學過程中,首先應當重視對學生進行分層,可以從多個方面對學生進行調查,包括語文知識掌握情況、語言技能、學習態度、文化素養等等。并充分結合學生的學習基礎、課上表現、課后復習情況、考試情況以及概括能力等等。之后將學生分為A、B、C三個等級。其中A代表有潛力的學生,B代表中等生,C代表優秀生。并且要特別注意將等級劃分的動態性向學生說明,學生可以將自己的目標等級要求作為自己努力的目標,教師也要不斷給予學生們鼓勵和引導,讓他們不斷前進。在這個分層階段當中,教師要特別注意對學生的心理疏導,避免學生產生不良的心理情緒,反倒弄巧成拙。
(二)目標分層,激活思維
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應學會針對學生們不同的基礎與認知能力,通過悉心鉆研確定出各層次不同的學習任務,通過個性化的閱讀教學充分激發學生們的語文思維,讓他們準確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目標,并在教學過程中對他們獨立自學學習能力加強培養。
在進行教學目標設計、學習任務提出的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各層次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讓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夠找到自己的努力目標,這樣才能夠激發他們的學習欲望。小學語文教學離不開對學生進行聽、說、讀、寫的語言文字的訓練,但在實際的授課過程中,每節課又都有其不同的訓練點。因此在教學目標的制定過程中就應當從大綱和教材出發,充分考慮學生能夠達到的最近發展區,提高目標,才能夠確保所制定的學習目標更加全面、具體、有層次性。
(三)施教分層,著眼差異
分層施教是個性化閱讀教學中一個最關鍵的環節。對于A層(潛能生)學生,教師應當基于他們充分的引導,讓他們逐步完成教學目錄;對于B層(中等生)學生,教師應給他們提示教學方法,不必過多指導,可讓他們通過合作學習的方式完成教學任務;而對于對C層學生(優等生),只要進行適當的點撥啟發即可,可讓他們嘗試獨立完成。在整個教育過程中,要體現出教學方法的多樣性,讓每個層次的學生都可以在課堂上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動性,達到教學目標。與此同時,分層策略應充分考慮學生們的興趣愛好,可以讓他們自主的選擇學習方式,將他們的主動性充分發揮出來,給他們創造一個更具個性化的學習條件。
1.內容分層,體現能動性
我們應當引導每個層次的學生充分結合自己的興趣,選擇以一些感興趣的內容進行研讀,發揮出他們課堂的主觀能動性。這樣的課堂學生們必然熱情高漲,更快的融入課堂情境,讓整個課堂靈動飛揚。
2.方法分層,發揮靈活性
每個學生的成長環境不同,其情緒、注意力以及思維的點也存在較大差異,相同的模式并不一定對所有學生都適用。因此,學生們在進行獨立學習的過程中,我們應鼓勵學生靈活的采用自己所擅長的學習方法與表現形式來展開學習,通過個性化的交流,將學生的潛能充分發揮出來。
(四)評價分層,因人而異
實際上,每個學生都存在很多大的差異,無論是心理、生理還是文化知識方面,都有其獨特的特點。因此我們在對學生進行評價的過程中,應針對學生的不同情況,采用不同的形式與標準進行個性化的評價。傳統的應試教育背景下,教育者往往都是用一把尺子來衡量學生,導致形成了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局面,很多學生產生厭學心理,成為了應試教育的犧牲品,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社會發展。其實,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忽略了學生們的差異,嚴重抑制了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如今新課改不斷推進,要想一改當前教育形式不適應的問題,我們必須對學生的評價方式進行改變,這也是教育層共與否的一個關鍵影響因素。
三、結語
綜上所述,分層教學法是現代教育中一種科學的、應用最為廣泛的教學方法,可以針對不同學生不同層次的特點,對他們進行個性化教學,對于提高學生的整體語文素養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陳雅波.分層教學模式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的運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6(21):55?58.
[2]趙巖.淺議小學語文教學——分層教學?分類指導[J].教育實踐與研究(A),2012(07):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