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霞
【摘要】為此,本文以小學語文教學為例,客觀闡述了信息技術對小學語文學科教學的重要作用及其在實踐中的應用問題,并結合教學經驗提出了相關應用思路,以期為推動小學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小學教育 語文教學 信息技術 教學手段 教學融合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5-0077-01
一、信息技術對小學語文教學的作用及應用問題
(一)教學作用。
從整體上看,將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融合,通過交互式、多媒介的綜合性教學,能有效拓展語文課堂的信息容量,幫助小學生開闊視野和思維,同時激發其主動探究的欲望,從而有效解決傳統“灌輸式”教學模式下學生創新意識、創新能力不足等問題。同時,信息技術糅合了大量教學輔助功能,能夠對接大量系統拓展工具,在教學中隨時加入新的知識點,能夠幫助教師在極短時間內完成知識的精準檢索,并以生動、直觀的形式呈現,有效擴充了語文課堂信息量的同時亦節約板書時間。
(二)應用問題。
凡事皆有兩面性,信息技術對于教學的輔助作用同樣如是。實踐反映,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在融合的過程中普遍存在著以下幾點問題:一是對信息技術的運用方式過于單一。受技術水平和條件的影響,部分語文教師未能夠熟練掌握信息技術及相關設備的操作,無法靈活、合理地將其應用到課堂講授中,多數只會簡單地將教材、教案掃描制作成電子文本后投影到屏幕上,就當作是完成了信息化操作;還有的干脆直接在網絡上下載教案直接套用,既沒有結合班級的具體情況,也沒有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進行任何修改,導致教學實踐與學生認知相悖,既難發揮信息技術對語文教學的作用,也將導致學習能力不同的學生對課文重點、難點的掌握不同,導致成績差距愈來愈大。
二、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實踐
(一)利用信息技術中的投影功能豐富課文講授形式。
信息技術中的投影功能,能夠將課文相關人物、情節等以圖文并茂、豐富多彩的形式呈現于眼前,既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能在跳躍的動態演示刺激下,有效提高學生注意力,激活學生對課文的無限想象。對此,教師在遇到一些抽象難懂的課文時,即可適時運用信息技術投影功創設活躍的學習氛圍,喚醒學生的學生興趣。如學習課文《畫楊桃》時,同是一個楊桃,卻能夠被畫成不同的形狀。原因說出來很簡單,即學生所坐的位置都不同,看到的楊桃形狀也就各異。但如果只是這樣簡單的口述,學生并不能真正的理解,此時借助投影功能將楊桃在實物投影儀上直接展現,通過對屏幕的觀察,組織學生自行嘗試繪畫,再變換位置觀察。如此,在這樣“一畫一換”的過程中,既能夠讓學生掌握課文知識,也能夠通過變換位置的過程中使之體會到“換位思考”的重要性,從而實現學習與思維能力的同步培養。
(二)善用信息技術強大的影音功能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和求知欲望。
“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就在于點燃孩子的學習熱情和求知欲望”。小學生對外來事物都有著極強的好奇心和豐富的想象力,只要條件合宜,正確引導,便能有效發展和提升他們的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因此,教師要重視對學生年齡特性的把握,借助信息技術多項功能的趣味性,為學生創設有別于傳統課堂教學的活潑氛圍。例如,在講授課文《黃繼光》時,可以先進行設疑作為導入,引起好奇:“請同學們想象一下,黃繼光為什么會突然地站起來?”一時間引得學生議論紛紛,此時教師再追問:“同學們再設想一下,是發生了什么事情,黃繼光趴下后又站起來了?”在學生激烈討論時,教師在將事先剪輯好的視頻進行播放,畫面中:部隊攻占高地的部分場面……機槍聲、大炮聲、手榴彈爆炸聲,連成一片。在影音同步呈現的作用下,創設出了一種“親臨戰場”的感覺,炮火連天、硝煙彌漫,黃繼光奮不顧身地靠近敵人的火力點,最后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敵人槍口等這些行為,此時顯得更加的壯烈,更加的震撼。由此,通過信息技術影音功能的靈活處理,不僅有助于小學生快速產生形象感知,排除思維障礙,在情感上與作者產生強烈的共鳴,還能夠讓學生在享受多種感官體驗的同時,更長效的吸引其注意,于潛移默化中激發其內在探究欲望,實現學習興趣向學習動力的轉化,進而促使語文課堂教學整體效果的提升。
綜上所述,合理應用信息技術不僅對語文教學整體改革具有積極推動作用,對于改善語文教學質量、活躍課堂氣氛亦有著極大幫助作用。但要注意的是,依賴信息技術并不是意味著將其全面覆蓋課堂講授,而是要有目的、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編排和教案設計,如此方能讓學生在信息技術平臺創設的清晰畫面、逼真影像、悠揚樂章中真正的實現語文知識習得與內化。
參考文獻:
[1]龐永學.淺談小學語文與信息技術教育的有效整合核心構建[J].課外語文,2016(20):136.
[2]張俊玲.淺談小學語文與信息技術的整合[J]. 教育科學:引文版,2016(11):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