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志勇
【摘要】傳統的高中數學教育主要是服務于應試教育的能力需求,學生的數學素養、數學發散能力以及探究創新能力都沒有被足夠重視,因此立足于新課改的教學環境而言,這種落時的應試教育是存在著諸多弊端的。當下,主流教育學界主要通過對學生進行數學綜合素養的培育,引導他們形成自主性的探究能力以及實踐能力,讓數學成為一種能力,更成為一種思維。本文就立足于高中的數學教學,探究如何對學生進行有效的素養培育工作。
【關鍵詞】高中數學 數學素養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4-0127-01
數學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但是數學課程的內容比較繁雜,對于知識與知識之間的聯系比較看重,因此這就不僅僅對學生的學習基礎提出了要求,而且對老師的教學也提出了考驗,只有老師合理地安排教學,使得教學能夠內在聯系知識的結構,才能夠在保證學生數學基礎的前提上,提升他們的綜合素養。
一、數學綜合素養的涵義
素養主要指的是素質能力以及文化涵養,高中數學綜合素養顧名思義就是圍繞著數學學科的發散性素質能力以及學科涵養,學生在長期的數學學習中,通過對不同概念的認知學習、掌握訓練就能夠逐漸形成圍繞數學的學科能力。因此,數學的綜合素養絕非一日而成,它需要學生長時間的努力,需要對所學知識進行系統化的整理才能最終成型。良好的數學綜合素養不僅是適應于數學能力的成長需要,也會對生活實踐方面帶來有益的一面,因此在具體的高中課堂中培養學生的數學綜合素養是老師必須去思考以及探究的教學問題。
二、基于數學素養的高中數學創新教學方法
(一)營造主題式數學情景,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環境對于人的重要性是無法厚非的,在具體的教學中,營造利于學習的學科情景也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能夠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科思維。因此,在高中的數學教學中,老師一定要立足于學生的學習現況,營造主題式的數學學習情境,讓數學教學能夠迎合于學生學習成長需要。第一步,老師需要選取合適的教學素材,讓素材服務于教學,豐富教學的內涵;第二步,老師需要設計創新性的問題,讓問題成為連接學生學習思維與教學進程的橋梁。在設計具體的問題時,老師需要從學生的主體角度出發,堅持“生本”理念,將問題設計得更具關聯性;第三步,老師要適當地組織教學活動,讓學生能夠在教學活動中得到表現,得到思維以及實踐運用方向上的鍛煉,這樣才能夠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數學綜合素養。例如在學習“回歸方程”部分時,老師就可以設計一個比較靈巧的問題,用問題來引導學生進入到學習狀態中——某食品店為了計算茶飲品與天氣的關系,統計了某周飲品銷售的狀態。發現在天氣高于30°時,茶飲品出售了400杯,天氣在25°到30°時,茶飲品出售了1800杯……那么請問,如果天氣低于25°時,食品店能夠售賣出多少杯茶飲品呢?這個問題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夠經常見到的事情,所以當學生面對這個問題時就會表現的很積極,會主動投入到思考之中,這樣就很輕松的引導學生進入到學習的主題情境中,避免了過于單調的直接導入[1]。
(二)著重學生的數學潛力,鍛煉學生的數學思維
高中生已經具備比較完善的思維體系,高中生的數學積累以及數學能力也已經達到一定的程度,因此老師在進行數學教育時就需要去著重挖掘學生的數學潛力,讓他們內在的數學思維能夠得到充分的鍛煉與提升。例如在學習“函數”時,老師在教學時一定要避免“填鴨式”的教學模式,不能夠一昧地對學生進行學科知識輸出,老師應該在課前與學生展開適當的交流,讓學生進行提前的思考,如我們能不能將紙張進行重復折疊,實現與樓房等高的高度呢?通過這種實現溝通就能夠幫助學生進入到數學思考之中,既避免了枯燥的數學導入,還能夠讓學生的數學思維得到充分的鍛煉。
(三)積極選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延伸教學的內涵
當下的基礎教育中,使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豐富教學內涵已經成為非常主流的創新教學實踐,從教學效率上而言,這種創新教學能夠滿足于學生的社會需求,使得數學教學及時迎合上社會的潮流,避免枯燥教學的局限。所以,在具體的數學課堂上,老師一定要結合學生的能力現況,要積極選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如PPT教學、合作教學、微課教學、任務驅動型教學方法等等。老師通過運用這些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將抽象的知識立體化的表現在學生面前就能夠有效地深化他們對數學知識的了解程度,繼而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
三、結語
綜上,培養學生的素養能力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適當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都會對學生的能力產生相關聯的影響,因此老師一定要樹立現代化的教學思維,通過創建主題式的數學學習情境,不斷激發他們對數學學習的興趣,讓學生的思維能夠得到有效的鍛煉,提升他們在實際生活中的數學應用能力,這樣就能夠有效地培育與提升學生的數學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劉艷梅.基于數學學科素養的高中數學有效教學研究[J]. 教育: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