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艾黎
【摘要】翻轉課堂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了解翻轉課堂的意義,并在此基礎上將其與數學科目相結合,增強課堂互動效果,幫助教師真正了解學生。本文分析討論了翻轉課程教學模式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翻轉課堂 高中數學 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4-0134-01
翻轉課堂打破了過去固有的傳統教學模式。為了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在翻轉課堂教學中的角色轉換和解答對方的疑惑。老師的責任是引導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并使用更多知識進行擴展。
1.翻轉課堂概述
翻轉課堂起源于國外,并逐漸延伸到我國。如今,越來越多的教師在數學課堂中開始嘗試引入翻轉課堂的教學方法。翻轉課堂,顧名思義,就是把傳統的課堂翻轉過來。傳統的教學方法是教師將課本知識傳授給課堂上的學生。學生被動地接受老師的講解,并按照教學規定進行課后自學復習并完成作業。然而,翻轉課堂正好相反。教師會在課前把錄制好的教學視頻上傳到網上供學生觀看,而非在課堂上喋喋不休地講課,只是在學生需要時提供必要的指導和幫助。學生真正成為學習過程的中心。在課后可以自主安排學習時間,并主動探索問題。在課堂上,他們可以通過咨詢老師或與同學溝通來解決在課后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或完成作業過程中遇到的難題。可以看出,翻轉課堂和傳統課堂不同的是,教師不再是課堂的主人,由知識的傳授者和課堂管理者轉變為學習的指導者和協調者,而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真正體現,由原來的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研究。
2.高中數學中翻轉課堂的運用途徑
2.1創設問題情景
通過將數學問題與生活實際相聯系,設計教學情景,豐富課堂內容,引導學生運用數學思維思考真實問題和發散思維,創造問題場景,激發學生學習數學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并通過教師設計的問題學生積極應對,提高學生的學習信心和學習數學的愿望。例如,目前高中生的學業比較繁重。都是教師提問學生來回答,教師可以進行一些活動設計,讓學生參與到學習中來,對于需要論證的一些問題,二元方程或者立體幾何相關的問題,讓學生到黑板上進行推理論證,并講解給大家聽。這種課堂教學方式有利于學生的參與,通過自己的循序漸進的論證,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更好地掌握數學理論知識。
2.2利用翻轉課堂的特點來充分展示學生的主體
在教學過程中,高中數學教師要注意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從根本上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處于被動學習狀態的學生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學生的學習態度比較消極,容易產生沖突。因此,重視學生的學科地位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前提。在翻轉式課堂學習模式下,學生不僅可以很好地理解相應的知識點,還可以結合其他方法更好地整合高中數學內容。通過互聯網共享資源可以促進學生和教師之間的溝通。一方面有利于發揮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發揮主導作用,增強他們學習數學的信心是有益的。另一方面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以后的教學合作奠定基礎。在學習“直線與平面的位置關系”時,教學難點是通過平面的基本性質,概念和表達來達到掌握和運用知識點的教學目的。在翻頁課堂,教師和學生可以在討論過程中一起討論。使學生對飛機具有一定的感性認識,同時教師也可以結合問題引導學生思考,觀察和交流。
2.3開展小組討論,課堂合作探究
翻轉課堂的第二部分是學生在課堂上的合作探索。在課前進行基本知識的預習,在課上針對預習的成果,預習過程中遺留的問題,展開生生之間的合作探究,屬于翻轉課堂模式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的基礎上,生生互動交流、合作分享,整理預習中小組內成員預留的問題,展開合作解決、實踐探究,可以在學生能力范圍內將部分問題解決出來。合作探究可以以形式進行,激活數學課堂。要注意引導學生要記錄下創新的思路,方法和未解決的問題,為下一步教學工作奠定基礎,并收獲探究結果。如“圓的方程”知識學習時,學生課前預習了相關基礎知識,課上針對預習預留的問題展開小組合作探究。問題一:圓的方程一共有幾種形式?如何實現各種形式間的互相轉化?問題二:點與圓、直線與圓、圓與圓的位置關系分別有哪幾種?如何用代數式表示這些關系?這三類位置關系有什么聯系?問題三:歸納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求解方式。在問題導向下,學生合作探究解決,結合數形結合、互動討論方式,得出大致的思路體系和問題答案,但還不夠具體和詳細。通過課堂小組合作探究,培養學生學習能力,優化學生創新思維和合作探究質量。
總而言之,翻轉課程打破了固有的傳統課堂模式。它不僅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自主性,還能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使學生可以進行自主學習,從而對數學學習更感興趣。以更好地達到教學目標,促進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吳華,孫麗梅.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1,(09):132-134.
[2]張金磊,王穎,張寶輝.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課程教育雜志,2014,(05):1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