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慧盈 吳小玲
【摘要】深化“翻轉課堂”變革,目的在于轉變學生被動的學習方式。“課內翻轉”對于非數字化教學環境的中小學來說,具有重要意義。如何設計、開展好“課內翻轉”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提高電化教學質量,優化教學效果,是當前研究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以小學音樂課《唱臉譜》為例,闡述了“課內翻轉”新知學習階段和知識的內化階段的教學設計與實踐活動。
【關鍵詞】小學音樂 課內翻轉 教學設計 實踐
【中圖分類號】G623.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4-0214-02
翻轉課堂自引入我國后,關于翻轉課堂的研究受到國內眾多學校和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關注。真正意義的翻轉課堂教學,即是實行“課前先學-新知學習、課中后教-知識內化”的模式,需要網絡環境和數字化學習資源和平臺的支撐,學生在課前可以通過手機或其它網絡終端設備觀看視頻來學習相關內容。可是我國較多的中小學還不能提供全覆蓋的網絡學習環境。那如何根據現有條件,在翻轉課堂“基本形式”的基礎上,嘗試有效“變式”?筆者擬在小學音樂課的“課內翻轉”中進行初步的嘗試。目前,我國很多中小學校都設有音樂教室,配有多媒體教學設備,這就為我們順利開展翻轉課堂教學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我們可以在音樂課堂里,把翻轉課堂的課前教學環節搬回到課堂,實施一種“課內翻轉”的翻轉課堂模式。“課內翻轉”即是將整個翻轉課堂的教學過程放在課內完成,將課堂教學分成兩個階段:前一階段是學生觀看微課視頻自主學習新知的階段;后一階段是學生知識內化的階段。
一、“課內翻轉”新知學習階段的教學設計與實施
(一)微課視頻設計
翻轉課堂有一個突出特點即是利用微課視頻實施教學,而微課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到翻轉課堂的教學效果。因此有必要厘清微課本體特征。第一,主題應明確突出。微課主要圍繞學科中某個知識點,如重點、難點、疑點、熱點等展開教學活動,因此在微課制作中,要把握好重心,直切要害。第二,微課視頻大多短小精悍。即視頻長度一般在5-8分鐘為宜,知識點的選取要單一,在設計、制作與教師的講解上要精良,所呈現的視覺感受讓人震撼并留下深刻的印象。第三,資源豐富多樣。微課以教學視頻為主要載體,并提供由教學課件、任務、作業及師生互動等多種資源構建的教學環境。第四,結構相對獨立。微課是基于某個知識點或教學主題建立起來的,各知識模塊間松散獨立,呈現出課程學習的結構性特點[1]。按照微課特性的要求,選擇一個主題突出、重點明確的教學內容,并充分調動必要的教學手段和教學策略,形成清晰的教學思路,是微課設計的關鍵,更是獲得良好應用效果的關鍵。
例如,欣賞歌曲(人教版小學音樂教材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學戲曲),這節課的重要知識點就是欣賞京腔味十足的歌曲《唱臉譜》,并能初步隨音樂合作演唱;能夠知道臉譜的分類及所代表的人物性格。設計微課時,首先用問題來導入。師:同學們,在我們中國有一種被譽為“國粹”的戲劇叫什么?生答:京劇。然后展示幾種京劇劇照,讓同學們欣賞:這是傳統京劇的劇照,它的服裝、造型、音樂、唱腔等都各有特色,但今天我們主要了解京劇中最具特色的……出示臉譜,引導生說出“臉譜”。選擇鏈接王紅濤演唱的《唱臉譜》視頻,該視頻唱得有京味,服裝、造型、表演都表現出京劇的特色,而且每唱到一種臉譜就會有對應的臉譜出現。欣賞完歌曲之后,教師用PPT視頻指導學生認識臉譜,展示收集到的有關臉譜的種類和相關知識,說明臉譜的產生、臉譜的顏色、臉譜的樣式、臉譜與人物的關系等。
(二)教學設計與實施
1.學習任務單的設計。在學生利用微課學習新知之前,首先應有明確的學習任務。學習任務單作為一種教學媒體,是學生參與自主學習的“說明書”,是學生開展自主學習活動的“路線圖”,為學生自主學習微課提供“學什么和怎樣學”建議的學習導航,包括學習任務、學習過程、學習方法建議等[2]。例如,欣賞歌曲《唱臉譜》學習任務單設計如下:
2.教學實施步驟。首先下學習任務單。下學習任務單的方式可以是紙質版的,人手一份;也可以老師事先將學習任務單寫在黑板上。學生在學習單的指導下,明確學習內容,確立學習目標,有針對性地觀看微課視頻。然后播放微課視頻讓學生自主學習。視頻播放可以根據情況中途停頓,也可以重復播放。此過程一般需要5-8分鐘。在實施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并不是在“孤立”學習,而是在老師的組織與促進下進行自主學習。由于小學生自控能力相對薄弱,自主學習過程中離不開老師的監管,教師要時時關注學生參與的熱情、興趣、認知程度,而且要更多地關注那些學有困難的學生,注意樹立其信心,培養其能力,以保證更多的學生都能順利參與到自主學習的過程中來。
二、“課內翻轉”知識內化階段的教學設計與實施
知識的內化階段,是學生在完成了重點知識的學習,并通過學習任務中的練習進行自我診斷之后,由教師組織的集中教學。這一階段并不是由教師全面講解,而是組織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小結,是師生的互動交流,是教師根據前階段學習反饋而精心組織的看似無序的討論、拓展練習,將知識融會貫通,靈用運用。例如欣賞歌曲《唱臉譜》知識內化過程擬從自我診斷、討論總結、游戲表演、想象創作幾個教學環節來實現本堂課的教學目標:
1.自我診斷環節。在此環節,大概需要5-7分鐘。學生在任務單的引導下,觀看視頻后通過多種方式進行反饋,解決問題,將不懂的知識診斷出來,這是知識的第一次內化。在此環節中,或許容易的問題可以解決,難的問題則一下子解決不了;或許還有些學生沒有重構知識,也沒有內化知識,需要老師及時給予點撥和指導。在《唱臉譜》的四個任務中,第1、2項任務比較容易完成,可以讓學生齊聲回答,還可以調幾個同學依次重復答案,直到學生基本掌握本環節知識;第3、4項任務可能在短時難以完成,需要在下一個環節來解決。
2.討論互動環節。教師收集學生不懂的問題,與學生在課堂上討論、互動來解決這些問題。這是知識的第二次內化。在這個環節中,師生間、生生間面對共同的問題一起研討、一起對話。學生有了教師及同伴的助力,之前許多的疑惑會逐漸轉化為“正確的認識”。這些正確認識是在他人的幫助下,與自身認識反復碰撞后最終形成,至此學生完成了對所學知識的深刻內化。這一環節時間控制在10-15分鐘。就拿《唱臉譜》來說吧,在看了短短的5分鐘《唱臉譜》視頻后,要解決“不同顏色的的臉譜分別代表什么性格的人物?”問題,需要師生間、生生間彼此的碰撞,才能擦出智慧的火花。該問題可分幾個小組討論再選出代表回答,然后老師對各小組的總結進行適當的點評和鼓勵,最后加以補充和深化,使學生對該知識點達到深層次的理解。學唱歌曲也是比較難的,其中的旋律、曲調、速度、力度、裝飾音如何體現出京味,也需要老師的指導和學生的領悟。
3.游戲表演環節。喜歡游戲是小學生的天性,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喜好有針對性地開展的音樂游戲活動,讓學生在游戲中領悟和鞏固知識,在游戲中拓展和升華知識。當然這一環節應在學生所學的知識基本內化的基礎上開展,使知識向縱深拓展。《唱臉譜》在此環節中,教師事先做好策劃,選幾個樂于表演的同學上臺,帶著不同的臉譜,模仿幾個京劇角色,聲情并茂地表演。教師在這個環節中要引導學生積極的模仿,以不同的肢體動作表達不同人物不同特點,感受表演的樂趣,提高表演的能力;與此同時,教師要有效地組織臺下的同學積極地配合,可以用筆敲著文具盒、用手拍著桌子等形式,演奏歌曲的節奏。這樣,課堂氣氛由此推向了高潮,孩子們的身心得到有益的熏陶。此環節時間段控制在10分鐘左右。
4.想象創作環節。此環節是知識內化深入拓展環節。小學生形象思維占據主導地位,他們具備很強的想象能力。課堂中可根據不同的內容、音樂的音色、樂器、頻率、力度等引發小學生的豐富聯想與想象,并根據自己的想象進行創作。比如有音樂的繪畫、有音樂的即興舞蹈。學生通過簡單的創作,比如即興表演了一種附點節奏,則由此對該附點節奏進行內化和鞏固;學生通過簡單的創作,獲得了不一樣的音樂體驗,體會到了音樂的非凡樂趣,其創造性思維也得到了很好的培養。《唱臉譜》在此環節中,可以讓學生一邊欣賞歌曲臉譜,一邊發揮想象力畫一畫自己想象的臉譜,并說出自己畫的臉譜是一種什么性格的人物。
三、實踐反思
(一)精心設計學習任務單
學習任務單是學生翻轉課堂學習的“路線圖”和“施工圖”。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學習任務單的設計是教師對一節課教學內容的解讀和教學重難點的把握的體現。要設計出有深度、有廣度、有效度的學習任務單,需要教師下一番苦功,同時需要集體的智慧。
(二)充分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
知識內化過程就是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的過程,包括自我診斷、討論總結、游戲表演、想象創作幾個教學環節。教師要精心組織,協調控制,既要課堂思維活躍,又要教學活動有序開展,最終達到良好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劉紅霞,趙蔚,陳雷.基于“微課”本體特征的教學行為設計與實踐反思[J].現代教育技術,2014(2):14-19.
[2]韋宏方.基于微課的小學信息技術“課內翻轉”教學模式設計和實踐研究[J].中小學電教,2017(01)103-106.
作者簡介:
孫慧盈(1987-),女,江西南昌灣里區第三小學,小教一級,學士,從事小學音樂教育工作。
吳小玲(1962-),女,南昌大學撫州醫學院教授,從事教育教學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