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方
摘 要:史料實證,就是通過嚴格的檢驗獲取可信的史料,并以忠實于歷史的態度,對獲得的史料進行分析的學習方法。信息技術為學生獲取史證材料提供了必要的技術支持,為發展學生的開放式歷史實證能力奠定了基礎。主要從三個方面進行簡單分析和闡述信息技術背景下,如何建構開放式歷史實證能力。
關鍵詞:初中歷史;歷史教學;歷史實證能力;主要途徑
強化初中生的歷史實證能力,是初中歷史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也是初中歷史核心素養的主要方面之一。新課標明確指出,初中歷史教學應培養學生的實證能力,提升辨別真偽能力,運用規范的歷史思維表達對歷史問題的看法。實證能力的培養,也使歷史教學從知識的層面向能力轉變,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下面筆者在信息技術背景下,對學生的開放性歷史實證能力的培養問題簡單談幾點思考。
一、思想上重視歷史實證的培養——歷史實證的前提
新課程標準的實施、新課改的推進、新型課堂模式的構建,決定性因素在于教師。只有教師改變傳統的教學觀,樹立新型的育人觀,才能真正走在課改的前列,將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和貫徹落到實處。為此,歷史實證能力的培養首要條件是歷史教師在思想上的重視。
目前的歷史教學實踐中不難發現,多數教師口頭唱著新課改的高調,但內心深處與新課改背道而馳,教學中,仍然以歷史知識的灌輸為主,仍然以考綱解讀、考試能力的培養為主。如在講解“動蕩的春秋時期”的內容時,教師教學重心落在知識的層面,如了解春秋時期經濟發展的表現、了解周王室的衰微、識記諸侯爭霸的人物、背誦春秋時期諸侯爭霸對社會發展的影響和意義等。課堂上,學生掌握了這些知識,就自認為有效完成了教學任務,可謂教師的“教”有“偷工減料”之嫌,學生的“學”也走了“捷徑”。殊不知,忽視了能力的培養。新形勢下,課堂教學仍然上演的是“一人演”“眾人聽”的“獨角戲”,置新課標于不顧,對學生能力的培養也充耳不聞。
在核心素養培養的總要求下,教師應首先解放思想,轉變陳舊的課堂觀,從知識的灌輸中走出來,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自主構建、自主探究,借助于史料,引導學生分析,運用信息技術的快捷性,鼓勵學生利用網絡資源等查詢史料,并根據所學的知識,對史料進行分析和探究,從中獲得啟發、受到啟迪。
如在講解“動蕩的春秋時期”的內容時,對于春秋諸侯爭霸對社會的意義和影響的問題,教師可以借助于孟子對春秋諸侯爭霸的評價“春秋無義戰”,引導學生從這句話分析和討論春秋諸侯爭霸的利與弊,這樣的課堂,是開放的課堂,是學生自主發展的課堂,也是學生運用史料分析問題、提高歷史學習能力的主要策略。
二、培養學生自主搜集史料——歷史實證的基礎
對于歷史史料的運用,課堂上教師會屢屢滲透,試卷上也會頻頻出現,為此,史料分析能力的培養,教師也會當做教學的主要任務。但是,史料的分析,多是教師給出具體的史料,讓學生根據所學的內容進行分析,這樣的教學態勢,似乎沒什么不合適的地方,但是審視這樣的教學,定有不足之處——學生缺乏主動學習能力的培養。教師應鼓勵學生自主搜集史料,這才是歷史實證能力培養的基礎。
培養學生自主搜集史料,首先應該讓學生學會如何搜集史料、搜集什么樣的史料。信息技術背景下,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了根本的變革,網絡資源的運用,豐富了學生的學習活動,開放了學生的學習環境。為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清楚史料的類型:圖片、文物、實物、遺址、文學作品等;讓學生明確搜集史料的主要途徑:書籍、網絡、紀念館、博物館、旅游勝地等等。
如在講解“動蕩的春秋時期”的內容時,讓學生課外閱讀《左轉》,重點關注“封建親戚,以藩屏周”,通過讀《左轉》,了解“春秋時期”的歷史情況,通過對“封建親戚,以藩屏周”的分析,思考:當時西周的政治制度是什么?并分析這個制度實施的主要目的是什么?通過閱讀《左轉》中的“周王平即位”的一段記載,思考:諸侯擴張,出現了怎樣的局面……再比如,講述“抗日戰爭”的歷史時,讓學生走進臺兒莊戰役紀念館,搜集一些圖片、歷史文獻等;講述“秦王掃六合”時,讓學生借助于網絡資源,搜集關于秦始皇的圖片、資料等,閱讀《阿房宮賦》等文學作品,并能根據教材涉及的內容,對搜集來的圖片、材料進行篩選,既能培養學生運用網絡資源學習的能力,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也能提高學生的史料搜集能力,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提高學習能力。
三、培養學生鑒別史料的真偽,歷史實證素養的關鍵
歷史材料浩如煙海,歷史圖片也多如牛毛,這些材料、圖片真偽難辨,從而給學生的學習帶來困擾。培養學生鑒別史料的真偽,是歷史課程標準提出的主要目標,是歷史實證素養培養的關鍵。
例如在講解“盧溝橋事變”的知識點時,教師引導學生運用網絡資源,查閱“七七盧溝橋事變”的史料、圖片,閱讀中華民國七十五年九月出版的《盧溝橋事變史料》……通過不同“史料的記載”,結合歷史教材中所學的內容,從而培養學生的是非觀,提高鑒別史料的能力。
歷史實證素養是學生學習歷史必須具備的主要能力和必備的品質,在歷史教學中,應將這個素養的培養滲透到歷史教學的始終,不僅引導學生注重教材中的史料,也鼓勵學生借助于現代信息技術、依托網絡資源,主動搜集圖片、材料,看視頻,瀏覽網頁,閱讀關于歷史的記載、文獻、文學書籍等,豐富學習資源,提高歷史分析能力,發展歷史實證能力,提升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覃愛華.初中歷史學科“史料實證”核心素養的培養[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8(17).
[2]向蓮.淺論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史料實證意識的培養[J].新課程(中學),2017(11).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