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宇
摘 要:樂理知識是小學音樂學科教學中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基本內容之一,正因為如此,小學音樂教師要想方設法將樂理知識合情合景、潤物無聲地滲透到小學音樂課堂教學過程中。在借鑒相關理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緊緊圍繞“樂理知識講解趣味化、樂理知識練習游戲化以及樂理知識遷移生活化”三個方面,深入淺出地論述小學音樂學科教學中滲透樂理知識的一些有效策略。
關鍵詞:小學音樂;樂理知識;滲透策略
梁啟超說:“欲改造國民之品質,則詩歌音樂為精神教育之一要件。”音樂教育不僅能夠陶冶人的情操,塑造人的品質,也能夠提升人的審美能力。可見,音樂教育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樂理知識是小學音樂學科教學的基本內容之一。如果將音樂比作是一個神秘的王國,那么,樂理知識就是開啟這座神秘王國的金鑰匙。因此,對于小學音樂教師而言,引領學生扎實牢固地掌握樂理知識是提升小學音樂教學效益的一條必由之路。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因為教師講解的樂理知識略顯枯燥,樂理知識練習題目形式過于單一以及樂理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系不密切等,所以導致小學音樂教學中樂理知識滲透效果不太理想。下面筆者將在理論聯系實際的基礎上,圍繞“樂理知識講解趣味化、樂理知識練習游戲化以及樂理知識遷移生活化”等三個方面,淺顯論述小學音樂教學中滲透樂理知識的一些有效策略。
一、樂理知識講解趣味化
盡管樂理知識瑣碎復雜,但是教師完全可以在充分考慮小學生認知水平的前提下,將樂理知識講解趣味化。教師趣味化地講解樂理知識,不僅有助于學生興致勃勃地學習樂理知識,還有助于學生準確透徹地理解樂理知識。
那么,教師怎樣將樂理知識講解趣味化呢?結合小學生的認知水平與年齡特征,教師可以將樂理知識創編成一些朗朗上口的童謠或順口溜。這樣,學生在牢記童謠或順口溜的同時,就能夠牢記各種樂理知識。而這就需要教師在圍繞樂理知識創編順口溜或童謠方面花心思。
“結合歌曲分辨‘4和升‘4的區別,準確唱出音高”是江蘇鳳凰少兒出版社五年級音樂下冊第一單元“童聲中國娃”第一課時的一個樂理知識。以這部分樂理知識為切入點,教師可以利用順口溜適度地拓展一些樂理知識,具體如下:五線譜,像樓梯,向上高,向下低。一二三線,357,一二三間,461……
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巧妙地利用多媒體課件,將抽象的樂理知識形象化。如此一來,學生就可以形象逼真地理解、識記樂理知識。
二、樂理知識練習游戲化
高爾基說:“游戲是兒童認識世界的途徑。”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兒童在游戲過程中,通過用眼觀察、用手觸摸、用鼻嗅聞、用耳聆聽、用腦思考等方式,能夠全方位、多角度、深層次、立體化地認識世界,并在此過程中,豐富自身的情感世界。相比于其他教學方式而言,游戲化的教學方式不僅更加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征,還能夠充分調動小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積極性。
基于此,在小學音樂教學過程中滲透樂理知識時,教師不妨以相關樂理知識為中心,以幼兒的認知水平為半徑,精心設計游戲化的樂理知識練習活動。
例如,“四四拍、三四拍、二四拍的節拍更換”是江蘇鳳凰出版社小學六年級音樂上冊第二單元“絲竹流韻”第二課時中的一部分樂理知識。不僅如此,這部分樂理知識還是本課時的教學難點。為了切實突破這一教學難點,教師設計了一項游戲活動,即讓學生或通過拍手,或通過打擊樂器,或通過數拍子等游戲方式,準確感知與熟練掌握四四拍、三四拍、二四拍的節拍更換。
由此可見,立足于游戲化的樂理知識練習活動會使小學生學習樂理知識的興趣空前高漲。與此同時,小學生學習樂理知識的實效性也會得到大幅提升。
三、樂理知識遷移生活化
音樂因生活而變得更加美妙,生活因音樂而變得更加美好。音樂與生活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正因為如此,教師在引領學生學習樂理知識時,要適時適度地將樂理知識遷移生活化。教師將樂理知識遷移生活化,不僅有助于學生透過生活深層次地理解樂理知識,還有助于學生用樂理知識裝點美好生活。
因此,小學音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滲透樂理知識時,一定要想方設法找準樂理知識與現實生活之間的銜接點,進而將樂理知識順其自然、潛移默化地滲透到現實生活中去。
還是以前面的“四四拍、三四拍、二四拍的節拍更換”這部分樂理知識為例,教師可以讓學生將這些樂理知識與敲擊鍵盤、打腰鼓、敲大鼓等實際生活緊密地結合起來。這樣的遷移,不僅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樂理知識的濃厚興趣,還有助于學生更為準確地理解這部分樂理知識。
歸因于小學音樂教師合情合景地將樂理知識遷移生活化,多姿多彩的現實生活就成為學生管窺樂理知識的一個窗口。與此同時,音樂也成為學生實際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總而言之,為了引領學生走進音樂的世界,感知音樂的魅力,接受音樂的熏陶,小學音樂教師要想方設法讓學生扎實牢固地掌握樂理知識,真正讓扎實牢固的樂理知識成為小學生開啟音樂王國的一把金鑰匙。
參考文獻:
[1]倪嵐.小學音樂課堂樂理知識滲透策略研究[J].學苑教育,2017(12):22.
[2]鄔亞萍.小學音樂中段樂理知識滲透的策略研究[J].青年時代,2016(3):213.